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5期

网络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2】

张海晏  李建伟
2019年06月19日08:2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未成年人关注暴力信息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所谓变动是新闻信息之母,冲突是社会中的显著变动,暴力更是冲突的极端形式【9】。人们会本能地被暴力冲突性的信息所吸引。换句话说,攻击性是人的本能,而暴力信息正满足了其精神上的需求:被攻击性压抑的孩子会本能性的被暴力信息所吸引。弗洛伊德认为人最原始的攻击性本能被压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所限【10】:即俄狄浦斯期幼儿想占据异性父母未果,只能将本能的欲望压抑于潜意识深处,原初未被满足的愿望可以通过一定的暴力渠道得到满足和发泄【11】;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者,客体关系之母梅兰妮·克莱茵同样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攻击性本能。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初始的驱动力,有谋杀或者自杀的倾向【12】。

从客观原因上说,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已经建成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绝大多数人得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中国的义务教育环节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地方教育环境的差距,部分教师的格局不高,家长和教师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全方位理解,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过度管教,部分孩子在学校成绩差,饱受压抑等。上述因素致使部分孩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剑走偏锋。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父母正是其子女精神世界上的引路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很多家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类问题就是父母感情不和谐导致离婚:据调查显示, 2017年上半年我国的离婚率为33.23%,以天津等大城市最为明显(60.8%)【13】,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在家庭中另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家暴:在中国普遍的家庭中,有51.0%的少年儿童被父母打过,经常被父母打的少年儿童占22.7%。在这些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有18.0%~30.7%的子女遭受着父母的严重体罚【14】。家庭环境的不和和家暴致使许多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心理饱受压抑,他们关注暴力信息正是其宣泄内心压抑情绪的一种途径。因此他们在课堂之外或多或少的关注一些网络暴力信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暴力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更加频繁,甚至渗透在互联网各个角落:2005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迅猛的一年,从2005年年初到年末,我国网民的人数从1.1亿增加至6.38亿人次,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也从 8. 5% 上升到了 50. 3%,此后逐年递增【15】。未成年人网民已占到网民总数的26.6%,约有1.5亿人,其中包含大量的学龄期儿童【16】。在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的信息与色情或暴力有关,60%的中小学生是无意之中接受到色情或暴力信息,有24%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经历过网络暴力,而这其中的17%的群体曾坦言自己曾经伤害过他人【17】。未成年人接受的不良信息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三种是暴力网站、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三种途径所占比例为78.9%,45.7%和43.3%【18】。除了暴力网站外,未成年人获取暴力信息的最多途径是网络游戏。据调查发现,80%的电脑游戏充斥着暴力,而进入国内消费市场的95%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极端的暴力信息【19】,比如《绝地求生》《王者荣耀》这类角色扮演类游戏。未成年人在游戏中会体会到极端的快感。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极易接触到暴力信息。而网络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传播方式的拓展,网络把关的不到位,增强了暴力信息传播的力度。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儿童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此时家长和老师不能客观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自己无法在学校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进一步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剑走偏锋,大多数未成年人会通过网络游戏这种方法来缓解自己内心中的焦虑和压力。正如上文所述,国内消费市场的95%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极端的暴力信息【20】。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信息势必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