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6期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王榕   谢常青
2019年07月09日09:5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不断融合的传播环境下,重要新闻事件一旦曝光就会迅速蹿升为热点事件,在不断发酵和众人的热议中形成复杂且多变的舆论走向。媒体传播的“污名化”问题加剧了热点新闻事件社会舆论的复杂性,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认知,甚至产生了误导和危害。本文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媒体传播“污名化”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进而寻求“去污名化”的途径以及良性引导社会舆论的方法。

关键词:融媒体;污名化;舆论走向;影响;危害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000-04

一、前言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不断融合,带来的是传播形态之间产生的复杂的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特别是网络,作为一个复合性的媒介,承载着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从而网络新媒体借助网络的优势进行的传播活动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指人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获取社会各个层面及领域的消息,还指的是人们在传播活动中角色的开放性。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作为受者接收消息并及时做出反馈,与媒体产生互动,也可以作为传播者亲身参与拟态环境的构造。人们不止可以生活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下所营造出来的拟态环境中,还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把握现实环境,以便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支撑条件。然而这样的开放性也造成了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方面的困难,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和价值体系对热点事件做出反馈和意见表达。关键的问题是融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带来从事传播活动的低门槛,以及对传播内容的低审核,这加剧了媒体传播的“污名化”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污名”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是指身体上的一种印记,象征着耻辱和不好的名声。而“污名化”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于 1963 年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性状, 该社会性状将使其拥有者,在其他人眼中丧失其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媒体传播中的“污名化”实则就是传播主体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一种主观的“贴标签”行为,这些标签总是带有侮辱性和贬低性的。

传统媒体主导传播活动的时期,“污名化”传播的主要原因是记者、编辑等传播人员主观意识上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对受众社会认知上的改变。但是在传统媒体主导传播活动期间,受众无法将这种社会认知应用或再次反馈到传播活动中,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危害没有十分严重。但是在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大多是由于大众凭借认知中存在的刻板印象,通过网络新媒体随意地对一些消息进行传播,或是对一些事件作出反馈。大量凭借刻板印象所传播的消息是与客观事实真相不相符的,因此会导致错误的舆论走向,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更加扩大了“污名”被知晓的范围,使“污名”更加顽固。本文将通过回顾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分析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污名化”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二、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报道过程概要和舆论走向回顾

2018年10月28日10时许,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了一起公交车与私家车碰撞后,公交车冲破护栏坠江的道路交通事故。该公交车是由万州区江南新区往北滨路行驶,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桥上时,与一辆由城区往江南新区行驶的小型轿车相撞,随后公交车失控冲破护栏坠入长江,小型轿车车辆受损。公交车坠江后经过救援打捞,最终造成15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在该事件受到社会关注后,据新浪舆情通统计,10月28日10时~10月30日9时期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全网信息量为58.14万条,微博信息量为54.57万条,占比为93.8%,由此引发的各种话题总阅读量已超过3亿[1]。

事件发展过程中,舆论走向发生过如下几次明显变化:

1、对女司机穿高跟鞋驾驶且逆行的强烈批驳;

2、对公交车司机驾驶技术的批评,甚至质疑司机通宵唱歌疲劳驾驶

3、对公交车上女乘客的泼辣无理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的讨伐

4、对公交车上其他乘客面对冲突无所作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状态的批判

在舆论走向的变化过程中,反转最为明显的是由最初对“女司机”的舆论谴责到黑匣子公布后对“女乘客”的舆论讨伐。

三、“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其危害

1、形成受众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及其误解

在旧媒体时代,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来营造拟态环境,一般“污名化”传播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频繁报道而达成的。早期的“女司机”形象还不是具有诋毁性的形象,只是在司机多为男性的时候,为了突出司机是女性的特别,加上了性别作为定语。但是在早期的报道采访中,记者发现交通事故发生多是因为女司机驾驶技术不够熟练等,因此相关的新闻报道数量不断增加。频繁的报道导致人们对于女司机的认知固化,认为凡是女司机的驾驶技术、性格等方面都不如男司机,是“马路杀手”。这种对于女司机的污名化从旧媒体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促使部分受众形成了对“女司机”这个形象的刻板印象。

在融媒体时代,由于旧媒体时代的污名化传播,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等自身就有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因此仍然会有误解女司机的倾向,并且在报道中体现出来。同时,如今网络新媒体主要以发布消息及时便捷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而且媒介经营主要是自负盈亏。所以为了追求速度来吸引受众,为了增加流量来盈利,网络新媒体往往采用自认为是社会普遍看法的刻板印象对事件进行报道。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在看到红色轿车的司机是女性,并且有图片显示她穿着高跟鞋时,就有媒体先入为主,认为该事故就是女司机的过错,最终报道出“女司机逆行”、“女司机穿高跟鞋驾驶”等这样的事故原因。这种对“女司机”的错误认知,就像沉默的螺旋中增势的一方,逐渐压制另一方最后被大家认同和接受,造成了对女司机群体的误解。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直接导致了事件中的女司机在遭遇事故后还最先受到舆论谴责,无辜地陷入舆论的漩涡。

2、形成错误舆论,为舆论大反转埋下引线

融媒体时代带来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使得一些传统媒体开辟了网络上的传播平台,比如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的纸媒,都在微信、微博上创办了自己的账号来传播和发布消息。另外,普通的大众拥有了发表意见的平台,传播消息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社交化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消息,形成UGC。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网络上最先传播的关于事故的照片、视频等就是普通大众上传的。随后的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最先发布出事故原因是女司机逆行的报道,许多微博大V也紧随其后纷纷声讨女司机的行为。这些“污名化”的未经审核的信息一发布就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地以多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传播开来,从而就引发了舆情讨论的一个高潮。无数网友激烈地抨击女司机的行为,发表自己的愤懑以传达自身对公交车上乘客生命逝去的惋惜。紧接着女司机风波逐渐平稳后,重庆青年报的微博又发出了公交车司机K歌软件账号显示其彻夜K歌的信息,又一次错误地引导了舆论走向。无论是对女司机还是对公交车司机的舆论抨击,这两次舆情发展的高潮都在黑匣子公布后证实是错误的舆论走向,造成了对无辜受害者的伤害。事件最后以黑匣子打捞出水,展现出事件真相而告终,事故原因实际是女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冲突,从而引发了惨剧。回顾整个事件的舆论走向,可见不符合事实的“污名化”报道而引发的错误舆论,为舆论的大反转埋下了引线,导致了事件舆情发展过程中的起起伏伏。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