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为中心策划采写每一篇报道
我们常说的新闻报道无非两种,一是日常报道、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突发事件及事务性报道;二是深度报道及策划报道。前者是快照式的报道,占据了我们多数新闻版面,也是用时用工较多的工作,做好一般报道,给媒体带来的是掌声。而后者则是对依附在社会层面的表象、现象、问题、热点进行深度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或者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进行策划报道,既符合党的新闻政策、社会的公理良知,又体现记者的新闻追求,媒体的新闻理念。这两种报道手段难以区分孰重孰轻,但是,如何把日常报道做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如何把深度报道做成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需要记者编辑有过硬的采编水平。
写活日常报道
做活日常报道,就是在盘根错节、纷乱复杂的新闻材料中遴选导语,依照新闻的属性规律,在新闻性、思想性、实用性及故事性上下功夫,除了有强规要求,还要尽量让记者从会议、材料、文件中解放出来,把再创作融入进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报道是让读者看的,怎样把读者的“味蕾”调动起来?笔者以为,应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在同类事件的不同之处下功夫。下笔之前应当想好,这篇稿件的亮色在哪里?带给读者的感觉是什么?掌握了一手素材之后,记者应当思考如何下笔更生动,更有可看性。如何把会议新闻写成社会新闻,把会议解决的具体事情告知读者,让时政新闻有可读性。
前几年笔者作为时政记者,时常参加政府的民生会议,以取暖会议为例,如果按照新闻套路,就是政府召开取暖会议,把会议要求简单转述一下即可。这种报道非常雷同,读者关注度不强。为了有新意,笔者直接点题《今年,省城的冬季比往年高三度》。直接把政府要求供热公司提高室内温度这一主题告诉读者,增加了关注度。还有每年的征兵工作会议,笔者避开程式化模式,没有按照会议新闻写,而是用直奔主题的语言为标题——《好男儿,进军营!》,文中再把当年的征兵政策穿插进去,吸引读者关注。
所以,记者要有挑战自我的信心,要从程式化、套路化、模式化中解放出来,力求每篇稿件不雷同。其实,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魅力所在,因为每个新闻事件永远不相同,记者接触到的都是新鲜的、有温度的、抑或愤而不平的事,要将这种激情跃然纸上,告知并感染更多的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坚守党的新闻纪律,不让个人情感超越党和政府的要求之上,一份材料拿到手,先要自己提炼精华、要点,将自己当作读者,提炼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再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将其客观报道出来。
深挖新闻背后
如果说日常报道给受众提供的是快餐,那么深度报道就是一道细嚼慢咽的大餐,是新闻价值观的直接体现。那么,什么是新闻价值观?坚定不移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前提下,围绕国计民生关注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发现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全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从新闻的表象,向深层次扩展,深挖其新闻背后的新闻。
深度报道的关键,一个是“深”字,一个是“思”字。深就是深度,思就是思考。思考应当走在深度前面,而思考又包罗万象。首先应从题材上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大部分是支离破碎、司空见惯的场景,焦点、热点、难点毕竟不多,适合做深度报道的题材有限。这种现状无法改变,就需要记者从中思索、发现有价值的“金矿”,人物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都需要深耕细挖,做出与别家媒体不一样的新闻,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如,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在太原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太原举办的一场规模盛大的体育赛事,《太原日报》先后以《二青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走什么?》为题,用几个整版重点介绍这场体育赛事。二青会闭幕后的8月22日,《太原日报》第一版又以《二青会给我们留下什么》为题,从文化、经济、资源等方面进行剖析,突破体育报道的范畴。一个“带来”、一个“带走”、一个“留下”,3个动词传神灵动,彰显了体育牵头、经济唱戏的深刻含义,增加了浓浓的时代感,达到了政府满意、读者满意的效果。
饱含人民情怀
作为一名记者,首先要增强自己对党的情感、人民的情感,对法律、正义、善良的尊重以及对自己职业的敬畏和荣誉感。每个新闻事件的采写不仅要充满新意,还要充满温度与正能量,要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记者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报纸的质量意识。每位记者都应明白什么是好稿件,摈弃只有批评报道才是“好稿件”的观念。比如,最近猪肉价格上涨不少,许多媒体只是泛泛而谈,应景文章大同小异。《太原晚报》的一篇报道《猪肉价格怎么了》,记者没有简单地叙述猪肉价格的波动,而是从养殖户、市场人士、农产品专家、消费者、经营户诸方面多方位报道,做了分析预测,有深度有高度,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社会层面多姿多彩,各种群体均依附在城市这个肌体上,他们的困惑、喜悦、生活态度等,都应当给予关注。不一定非得等民工跳楼了,才想起报道“讨薪难”,之前的焦灼状态如果加以报道,也应是记者关心和关注的话题。还有“新政出台,肿瘤患者一年看病省多少”“环卫工的一天”等等,这些稿件从形式到内容已经突破了真正意义上新闻的边界,但有新意,有正能量,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策划型报道,也值得大力提倡。
作为传统纸媒,尤其是今天,特别需要主动介入社会,只要在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新闻事件,都应该有我们的声音,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新闻。对于媒体而言,不去主动接触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等于“自废武功”。
当然,在信息网络普及的当下,最恶俗的就是标题党现象,故意用夸张、夸大的文章标题吸引读者,很多标题却与实际内容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这是一个主流媒体最应该规避的,也是一个好记者最应该抵制的。好的新闻要拒绝标题党。即使是一些娱乐新闻也应该是健康的、有趣的、客观的。不可否认,好的标题确实能吸引众多读者的关注,但内容不符的标题党,虽说短时间内增加了阅读量,或浏览量,但却不能真正俘获读者的心,影响质量的同时,只会降低它在读者心中的公信力。
一份受市民喜欢的报纸,多年来培养了各个阶层的读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信誉,这就要求我们的采编人员多在内容和标题上下功夫,认真对待每一个文字,传播有价值、正能量的内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