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2】
二、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
社交媒体时代下的表情包成为了新兴的网络语言,它是一种低门槛的表达方式,突破了地域、文化和教育程度的局限,凭借其简单、直观、通用的特点风靡网络。表情包成为了社交必备的工具和群体狂欢的媒介。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流行原因有以下五点。
1、技术驱动:互联网催生的社交媒体时代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人们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对应的传播活动,而这种媒介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思考习惯。互联网的接入,社交媒体的成熟运用,多媒体形态的交融为人类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表情包已成为社交平台流行的一道网络景观。网民通过制作、收藏、转发表情包,形成全新的社交生产图景。
2、利益驱动:组织行为与价值判断
许多表情包制作者为获取社交报酬而进行展演,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与偏向性价值判断,且这些制作者通常是由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他们通过翻新以往的表情、文字、图片符号等,再次结合新近热点事件爆发编排进而达到一定的商业需求。在其互动过程中体现的碎微化、情色消费、犬儒主义现象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应引起大众高度关注。表情包形态各样,其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与受众共建一定的意义空间,实质上都是用表面浅显的视觉影像替代深层次的叙事进而相互交流。
3、需求驱动:自我表达与群体认同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我’的自我意识是在‘想象的激情’和‘与本身身体形象的关系活力’中得以形成,并在象征语言符号中重建我的主体功能。镜中的‘我’是主体我所构想出的客体”[3]。在网络空间,网民通过社交平台发送表情包进行交流,从而想象出另一个空间的即镜像中的‘我’,摆脱现实主体的不和谐情境,其次镜像中的‘我’在网络中二次编码表情包,寻求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伊格尔顿说道“网络群体通过统一行为进行井喷式话语表达。这类表达无视既定规律,肆意地宣泄情感,表达心理需求、情绪和愿望”[2]。网民在表情包交流过程中寻求自我表达以及寻找群体认同,在群体认同的前提下无所顾忌表达自己、发泄情绪、缓解压力,从而规避现实世界的训诫。
4、社会大环境的宽容:审丑狂欢
在中国传统社会,美与丑界限分明,有属于各自的一套价值标准。进入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宽容,人们的审美观念急剧发生转变,美与丑的界限逐渐模糊,青年网民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美的评判标准,颠覆了原有的审美范式。这种趋向审丑的变化在网民表情包交流中清晰可见。当今流行的网络表情包大多以五毛钱的特效,图像分辨率极低、故做“黄与暴力”为显著特征而盛行,再次表现为粗俗话语与扭曲图像人物拼接、复制粘贴等审丑形式。“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网民膜拜这些丑陋的形象,并在社交过程中以角色降格的方式,即自我调侃、自我矮化,最终以丑陋抵抗优雅,意图解构与取代原有的美学标准”[2]。以传统观念看待如今流行的表情包,其实是一种审丑狂欢。审丑狂欢的背后隐藏着社会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5、中国的语境文化:含蓄表达
中国的象形文字所延伸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连标点符号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调表达的语意也不尽相同。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凭借说话者的语气用同样的词语表达不同意思;而在社交网络上,隔着电脑屏幕我们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表情包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中国人又或者东方人说话更为含蓄委婉,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往来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是需要“听”理解的;在艺术上,中国人往往讲究感觉,讲究“悟性”,这是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言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有太多不可言说的感觉,不能够被语言完全表达,这样充满“意境”的表情包便被大众借用和创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