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9期

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3】

陈璐
2019年10月09日10:4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表情包狂欢的背后:问题思考与分析

自从社交关系被寄居于互联网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不再是从嘴里“说”出来,而是经由键盘或手写转换成符号表情包“发送”出去了。一旦面临真实的生活现场,人们时常手足无措,不安紧张、抑郁成为“新常态”。由此逐见表情包的泛滥运用带来的问题已经浮现,现提出表情包狂欢背后的一些问题供大家一同思考与分析。

一是当今时代,社交媒介、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不断相互交融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而带来的潜在威胁是否已经被波兹曼证明?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图画和图像可被看作是‘认识上的一个倒退’。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光速一样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4]“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将包括表情包在内的图像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表征,体现为感觉优于意义、直观优于概念、图像优于词语,一方面清晰地解释了表情包风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难免让人对表情包生出质疑与担忧。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和主导性是否会被表情包削弱乃至威胁?”[5]这人类能用眼睛理解的时代替代了语言表达的时代,我们最终是否会演变成视觉的俘虏?

二是当表情包文化蒸蒸日上之时,我们是否能正确把握大众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表情包的流行逐渐演变为一种时代文化,如果表情包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这种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兼容与否?我们应该怎么平衡与考虑?再次,每种流行文化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极大的商业空间,在表情包狂欢的背后,功利追求、粗制滥造等乱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不能因为表情包文化存在负面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舍之弃之,而应做好正确对待其负面影响的积极准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是当运用范围从私人领域扩展到公共议题领域,表情包的使用就成为了广受争议的话题。在议题涉及到公共问题,是否可以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其赞同者认为表情包交流是刻意表达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屑辩论,表情包“出征”的目的本就不在于说理,而在于炫耀性的挑衅和不屑论辩的讽刺;反对者则认为表情包这样的符号交流空洞而不具备意义,以严肃的议题为闹剧且以闹剧来回复,看似激愤实则为颓废的犬儒主义。表情包对公共议题的解决是否有效还存在许多疑问,但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更多人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在未来它是否能发展成为动员、团结大众的一种独特机制还有待验证。

四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不由得深思“技术”本身这个话题。保罗莱文森在《代表人类:技术之刃》论文中写到“对技术的理性审视需要从承认生命世界的作用开始,技术是进化过程中的利刃,它不仅回应外部环境,而且重新塑造环境,技术代表它服务的有机体来重塑环境。”[6]技术给予了我们各方面的便利,同时存在着惰性、腐蚀人类肌体等反面问题。例如现今时代的微博、微信等众多社交媒体交流跨越了时空,但也减少了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心与心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在面临技术本身这个宏大的话题时,我们不应是一味固执地辨析技术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确的做法而是首先需正视技术带来的利,承认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随之思考更多的是我们要不断地把技术用于积极的目的,尽量矫正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社交媒体时代下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不仅包括大众个人内在的需求,同时也包括社会外部环境的潜在驱动。表情包是社交媒体与网络文化的产物,以其趣味性、虚拟参与性、赋予多重含义性为显著特征迎合了大众个性化需求。如今大众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趋势;但是这种趋势有利也有弊,笔者认为过多使用表情包是信息时代大众“失语”的显著特征,表情包使用的弊端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1).

[3] 尼克·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4] 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朱思韵.表情包作为青年文化,是文字想象力的匮乏,还是公共讨论的新可能?[EB/OL].澎湃新闻:https://www.sohu.com/a/198198679_617374.

[6]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