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端的普及,如今的网络时代逐渐演变为一个“屏社交”的媒介时代,生活中充满了奇怪的呓语、图片、符号和图标。人与人之间交流谈话充斥着大量的符号,使用各种各样的表情包与好友们你来我往、妙语接龙。社交媒体时代下,表情包建构了一种似真似幻的交流场景,社交行为演变成了符号的狂欢,表情包的乱舞。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思考问题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社交媒体时代;表情包;符号;图像;视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00-03
一、符号与表情包
“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一般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表情包是随着社交媒体流行而爆发的,其实质是一组由图像与文字来表达情绪与意义的双渠道表意符号。表情包逐渐成为一种嵌合当下语境和大时代背景的符号文化。
(一)表情包的起源
表情包其创造者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出生日期为1982年9月19日,出生地为电子公告板,初始起源是一串ASCII字符,表现形式为 “:-)”。表情包流行于贴吧,爆发于微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4G的普及及大量社交平台的出现,网民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比如兔斯基、阿狸等贴图表情包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融合多种元素和属性的互联网文化现象,几乎满足了所有年龄层网民的多样化需求。然而网友们的创作热情并没有由此止步,二次元的世界已经无法满足网友们的需求,真人表情包随之出现。真人表情包意指制作主体截取关于人物任意图片并附配上相应的文字,一般形态表现为夸张,通俗易懂的静态图片或动图格式,也可称之为涂鸦表情包。真人表情包作为一种结合了文字、图像、动作,甚至是误读可能性的多元符号产物,常常成为了聊天中的调剂品。
从大众传媒时代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表情包的发展经历了从键盘符号、面部表情符号、加入肢体的符号、卡通性格符号、网友创作的表情符号等各种形式的演变。在形式上从抽象到具象,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经历了不断更新的发展过程。
(二)生产过程与表现形式:表情包的特征分析
表情包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而流行,它融合图像与文本为一体,与受众共建交流的意义空间,逐渐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与习惯。
1、生产过程:批量同质化复制生产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将“复制定义为后现代主义最基本的主题。复制技术为后现代社会带来巨量的符号及批量生产的产品,以供庞大的消费群体享用,同质化海量的产品甚至会改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方式”[2]。在社交媒体时代广泛运用复制技术基于相同的视觉原型、技术和涂鸦方式对表情包依照个体的需求进行生产。例如“皮皮虾我们走”“难受香菇”“苏大强说”等,这些同一画面或者同一角色被大众网民截取并利用各种制图软件、技术进行创作与反复使用,从而衍生一系列类似的表情包。
2、表现形式:话语戏谑,形式多样,交互性强,题材追逐热点
表情包以视觉图像为核心,融文字、图片于一体,随着表情包的流行与发展,其表现形式也从静态图片变成了动态gif图等,多样形式适应当今社交媒体时代网民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要。表情包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互联网空间,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表情包重要的创造资源。表情包交互性强,例如“斗图”在社交媒体中十分流行,青年网民们重新构建一套关于各种表情包的含义,在社交平台使用表情包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从而隐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以获得一种安全感。表情包作为一种接地气的网络流行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兼具娱乐性与大众性,热衷于挖掘网络热点,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在创造流行文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