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访谈类节目作为文化市场上长盛不衰的综艺形态,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群体。随着市场上同质类节目的不断增加、观众的审美期待不断提升,“婚恋类”综艺开始进一步担负起了承担传播“婚姻观”、“恋爱观”的作用。但在人们追求爱情、也追求自由,社会追求热度、也追求责任承担的环境基因之下,如何在多方交锋中取得平衡,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为了众多制作方冥思苦想的问题。
由孟非、黄菡、朱正廷、程潇、王晰、张纯烨、苏芩共同担任爱情观察员的《我们恋爱吧》正在在江苏卫视和优酷视频同步上线。如何让示例简洁易懂,又能概括恋爱观点,还能输出热度,节目组显然经过了细心的雕琢。日前,制片人郝炜晨、总导演张昊、总编剧王思奇等主创团队共同接受了专访,他们讲述如何将普通年轻人的恋爱故事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如何让这一趟旅程成为了一趟恋爱综艺里的“共情”之旅。
谈恋爱不是偶像剧
邮轮、演唱会,这样直观大气的场景全都开放给素人。在邮轮上展开两段恋爱航线,每一段挑选6位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素人单身男女登上邮轮,展开为期一周的交往体验,并在相处中积极面对自身的情感问题,再次体验恋爱滋味。
与其他同质类恋爱节目大相径庭的是,《我们恋爱吧》没有使用明星配对的形式让节目流于剧本化,而是选择了素人参与x明星观察的形式,使之既能“接地气”又有明星观点输出。同时以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的“情感问题”为切入点,关注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情感现状,提倡一种勇于直面自身情感缺口,勇敢追爱,并在相处中相互促进,获得成长的成熟爱情观。对于这种形式,制片人郝炜晨表示:“很多人说我们不够偶像剧,但是我想说的是生活不是偶像剧,而我们所呈现的就是生活。相比起一切都是刚刚好,我们更想展现恋爱中的真实感和遗憾感。因为所有人都是在遗憾与不完美中才能成长,观众或许能透过每一个素人看到他们自己,这就是我们想要传递的共情。”
为了展现这种“共情”,制片人郝炜晨和《我们恋爱吧》的研发团队在产生要拍摄恋爱观察类综艺的念头之始,就有着自己的考量。面对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恋爱综艺偏偶像的剧情,节目选择去掉“滤镜”,抹掉“指导”,完全将镜头聚焦于素人的真实情感、生活状态,以及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因此选择在邮轮上拍摄,也是想营造邮轮远离大陆的生活情境下,年轻人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从而驱动这些年轻人们释放自己的真实情绪、倾诉自己在社会压力的裹挟下少有的“爱的表达”。
总导演张昊也根据这个思路,在节目设计上针对素人的特质进行了调整。她表示这档节目与其他恋爱类节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一个情感出口。”“我们之前做《新相亲大会》的时候,调研样本多达上千人。因此大家的情感需求已经烂熟于心,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谈恋爱节目很多,却少有一个真正的情感的出口,我们的节目正是建立在深层的情感诉求上,给他们一个倾诉与表达的平台。”
显然,主创团队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和对自己立场观点的坚持,为《我们恋爱吧》的后续爆红,打下了最坚实的一锤。
节目天平的另一端,是恋爱观察员岗位的设置。“等龄交流”是很多节目进行嘉宾选择时所秉持的原则,但事实上,过于平视的角度却让节目减少了交锋观点输出的可能性。《我们恋爱吧》则把年轻恋爱观察员和老牌情感主持人融合在了一起,一方面让节目有了观点的年轻化输出,另一方面也使节目的输出的价值观更加深厚稳重,也有助于社会提炼节目内核。程潇和朱正廷等明星代表的年轻人的恋爱观,与王晰和孟非等代表了作为长辈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碰撞,让观点输出充满了现实意义,同样也成为了节目传达的观点能够具象化的基础。正如总编剧王思奇在采访中谈到的:“我们开玩笑说,节目组成员是‘老中青’三代,有观点的对立。其实我们年轻人也是这样,当有阅历了之后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观众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我们只是故事的记录者
一档节目能在选择模式和受众时精准定位,就已经立住了最坚实的基础。素人嘉宾在拥有更多可能性、活跃性、独特性、自然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受控性,“素人素到让宣传组头疼”,这是节目组面对的巨大挑战。
“因为素人是普通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不会因为网上的言论而改变生活轨迹,也不会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来参加节目进而宣传自我。”总导演张昊如是说。例如素人嘉宾南方在节目中的表现显得有些笨拙,还有些“贪心”,数次在网络上引发激烈的讨论,但却并没有改变南方的求爱方式。在不同观点交相碰撞的时候也有网友把锅扣给了节目组。这种观点当然略显偏激。
事实上,作为一档全新的“婚恋类”综艺,《我们恋爱吧》秉持着“无剧本”的拍摄原则,力图将真实的“邮轮恋爱”还原给观众,希望社会和观众都能共同感受来自最平凡普通人的恋爱方式,感受不同思维和婚姻观的碰撞,为年轻人打造一个“展示自我恋爱”的舞台,其中的“留白”让所有的观众都能成为其中“隐含的读者”,去产生与自身相符的审美感受。
总编剧王思奇明确表示:“我们前期没有做过多预设。我们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承担的只是‘体验’的角色,其他的节目编辑可能要写故事大纲,但我们编剧前期只是体验了邮轮与感受了船上的生活,在拍摄时则是随时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因为要随机应变地去根据素人恋爱的进展来寻找接下来的场景,作为独立个体的素人是完全不受干预的。”
相比起很多综艺的“包场架机位”拍摄,《我们恋爱吧》采用的“全开放式录制”为节目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在容纳人数为5000人左右的18层邮轮上,挖掘亮点的场景,拍摄来电的恋爱,同时还不能耽误邮轮的正常经营,简而言之,每一天的拍摄对于制作组来说都是从0开始,正如制片人郝炜晨说的“我们的所有机位都没有办法提前布置,场景都不停的在变化。”
作为将年轻人定位成重点靶向群体的节目,又需要兼顾社会价值观的传播诉求。节目组将前期准备做到了极致,从地勤到拍摄团队通力配合,总导演张昊更是开玩笑地表示:“船上拍摄期间,工作人员日均1.5万步数起。”多方共举,才能将普通青年的恋爱故事和节目内核完整呈现给观众。总导演张昊将这件事概括为——我们不生产故事,只是故事的搬运工。
是镜子,也是桥梁
随着人们“独美”意识的逐渐加强,每个人对自己的私人空间和领域划分得越来越明显。于是出现了报复性熬夜、孤独等级等社会性名词。对自我空间的潜意识保护表现在爱情观上,就催生了诸如“多喝热水”“口红色号”“男默女泪的礼物”等诸多有意思的话题。这些社会话题影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我和TA”的人际交往中的权衡和摇摆。
随着节目的播出,它传达的关于友情、爱情的观点也随着时间逐渐发酵。节目观点与社会观点碰撞,在引发了激烈讨论的同时,也为社会输出了许多不同的爱情观点。爱情观具有私人且主观的特点,它架设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上,经过每个人不同的生活轨迹淬炼形成,没有雷同,不易更改。试图通过一档综艺节目传授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去改变一个人的三观并不是节目追求的目标。
《我们恋爱吧》从来不会“教你如何谈恋爱”,教你用什么样的手法和话术能够“获得一份真爱”。它用最贴近普通人身边的实例,与最直白的恋爱剖析,为更多年轻人和观众带来泛娱乐化的共情和情感共鸣。《我们恋爱吧》更像是一面镜子。总导演张昊看它:“虽然它不会教你如何谈恋爱,但能告诉你怎么避免犯低级错误,有现实指导意义。”制片人郝炜晨看它:“恋爱经验是其次的,观众在嘉宾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故事、观点、想法,映射到观众身上,从而产生共情,是我们节目相传递的核心。”
与此同时,《我们恋爱吧》也是一座桥梁。它能够通过素人的表现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恋爱观向社会主流打开一扇窗。这座桥,也终究会联通着桥两端的人走到一起,让年轻人拥抱社会,让世界拥抱年轻人。
随着上半季第一段节目的结束,《我们恋爱吧》的第一段航程也迎来完结。制片人郝炜晨透露,下半季的第二段即将有新人加入,有旧人延续,牵手成功就离开,没有遇到的会根据意愿继续留在船上是否开展下一段航程旅行,重新组成六个人的组合。
呈现上的“留白”,等待观众来进行意义的拆解;感受上的“共情”,则等待观众从中找到一个象征化的自我,未来这座邮轮上又将发生什么,也令人颇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