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人用“笨办法”成就编校高质量
3年前的一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接到上海某高校青年长江学者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贵刊编校工作非常到位,其中有一条很神奇,1844年2月27日,译著上说是礼拜六,我没有核对,就这样引用了。编辑查后发现是周二,非常专业,我很佩服。”
核查170多年前的一天到底是星期几,这一细节赢得了作者对期刊编辑部的尊敬,也正是这样一个个心细如发的瞬间,成就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两年编校差错率小于万分之一的成绩。
《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近日出台,引发业界广泛关注。那么,期刊低差错率怎样炼成?出现差错又怎样整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多家期刊社进行了采访。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对稿件进行集中会审。
选“好苗子” 避免先天不足
“对于稿件质量要从源头抓起”,天津大学期刊中心主任陈金龙介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网站设立了《作者园地》专栏,公布“校对须知”“论文修改注意事项”“论文格式模版”等投稿规范,配有详细的编校规范样例,让作者在投稿之初便了解学报严谨的内容质量要求。同时,该学报还通过开展学术论文写作公益培训服务作者,传播学术论文写作标准与规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张丛介绍,该学报在“投稿须知”中明确列出了关于稿件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引文、图表公式以及参考文献等的格式规范,以供作者参考。他特别强调,编辑部要求稿件所使用的专有名词必须准确无误、地图标注和人物称谓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领土主权和民族宗教类选题要导向正确并规范用语等。
就学术类期刊而言,对于英文摘要的校对同样不能放松。《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徐枫提到,编辑部要求作者自己翻译好英文摘要后,请有翻译资质的译者审校复核、润色语言后才能递交,否则编辑部有权退修;编辑部每期都会聘请至少两位外语专家对作者提供的翻译稿进行审读修改、语言润色。
耐心除“杂草” 手勤心又细
“多年来我们学报一直要求校对标准的差错率是万分之一,比国家标准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部主任段志超介绍,为了努力达到这个标准,“我们一直采用不计人力投入的‘笨办法’。”
党校刊物涉及很多政策文件和经典著作,为了保证内容准确,《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从多方面实施了非常严格的操作规范。编辑们会被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所有涉及政策文件和经典著作的引文和文件名称等一律查原文;凡涉及政策文件或经典著作的内容,编辑要与作者再次核对。段志超总结其编校质量管控有五个环节。一是对所有拟发文章利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利用黑马校对软件进行机器校对。二是严格执行三校制度,增加“交叉轮流校对”环节,即所有编辑人员必须轮流校对他人责编的文章(包括封面和目录页等),也就是说每位编辑要把每期所有文章全部认真校对通读一遍,并签字确认。三是增加借助外力进行差异化校对环节,《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根据实际,把稿件在三校后传给作者,让作者再通读校对一遍;《求知》除让作者校对外,还外请专业校对人员全刊通校一遍。四是在编辑部将稿件处理完后,由主编对所有稿件再次进行审校。五是在最终发排前,编辑人员到印刷厂一对一盯着排版人员校正修改。这样下来,每期的文稿在印刷前的校对环节要经历约8遍的全文校对,办法虽“笨”,工作量也非常大,但质量上却有保证。
徐枫介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要求编辑部实际负责人必须深入一线担任具体的编校工作,不仅对每篇待发论文至少做1—2次全文逐字校对,并且负责整本期刊每篇论文上网前的复校把关,纸本印刷前的清样审校把关。在编辑部内部互校基础上,编辑部还特别重视作者的参与,每篇待发论文,编辑部一定会请作者本人至少校对一次。除此之外,编辑部还特别聘请了出版社的兼职审读员对稿件进行一次印前全文通读和审校把关。这样下来,每篇论文至少经过6个人、7次以上的校对和审读,外加多次核红和复核。该学报还特别重视英文摘要校对。2006年1月,其率先尝试论文参考文献双语出版,此举不仅为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检索中国论文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学术期刊在技术操作层面进一步接轨国际做了努力和尝试。为提升长英文摘要、概要及双语参考文献的质量,该学报建立了由外语教授为主的审校团队,所有摘要及参考文献均由作者与具备翻译资质的译者通力合作完成后,由编辑部聘请审校专家审读修改。海外学者全英文论文则请出版社外籍专家做语言润色和把关。由于严把质量关,2009年,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编校质量评估”抽检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成为被抽检期刊中唯一合格的非外语类社科期刊。
张丛则介绍,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文章网络首发比例超过98%。为确保网络首发论文的编校质量,该学报在网络首发前创新地增加了校对环节,实现了首发版论文三校和印刷版论文三校的结合,编辑要和作者来回进行至少3次以上校对,全程保留编校痕迹。网络首发后,文章方能发排,在前期编校基础上,继续采用“三校一审读”流程对稿件清样进行校对,包括交叉互校等方式。
知识勤更新 赏罚必分明
“校书不易,如扫落叶,所以扫叶山房会引古人‘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落’的含义来名其书肆。今日之校对,也如扫落叶,旋扫旋生,一定要多学习,最好多校几次。”每次带新人学习时,徐枫总会用明清之际著名的民间出版机构扫叶山房的命名缘由,来激励编辑以勤补拙。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则组织全校主办期刊召开“期刊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邀请了陕西省委宣传部出版处负责人进行指导,帮助编辑提高对编校质量的重视程度、提升编校能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社长、主编王启涛则介绍,自己本身是文献学出身,作为主编,经常给编辑们培训。
同时,天津大学期刊中心也十分注重编辑的自身能力提升,在每年完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为编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专业素养培训,定期组织集体集中编校学习,研讨、解决编校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不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保证期刊出版质量和水平。
加强培训的同时,少不了用明确的奖惩措施设置“高压线”,让做得好的成为榜样,为需要改进的指明出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制定了“三审三校”工作奖惩细则,以编修校对完成稿件的数量、质量记录,以及在期刊监管、主管、主办等单位开展的检查、抽查、评价、考核中的结果等为计算依据,分年度对每位编辑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并与奖励性津贴的发放挂钩,进行动态管理。对于重要人名、地图、常识等严重错误,视后果严重程度进行惩罚。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同样注重用严格的规章制度量化奖惩措施。段志超介绍,绩效考核相关规定将编校质量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其中,从而提供了编校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制度规范。
在最近的编校质量检查中,《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差错率超过国家标准。在收到整改建议后,主管部门和该学报推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文武介绍,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召集期刊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指派专家审读刊物,针对编校质量问题,尤其是在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表述准确性,文字表述的事实性、知识性、逻辑性和语法性错误,标点符号及数字用法的规范性,文章编排的格式性错误,以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性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该学报多次召开专题整改会议,成立编校质量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认领指出的问题,并进行逐项梳理、逐条对照,制定《关于期刊编校质量问题的整改任务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相关责任人,督促全体人员加快推进整改,推动编校质量整改取得实效,相关责任编辑写出深刻书面检讨并在整改会议上发言表态,责任编辑则均需写出书面认识和体会。通过一系列整改,该学报编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整改成效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见习记者 隋明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