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秩序--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秩序

——以微博傳播模式為例

李煒娜

2013年04月07日15: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這個以個人為信息傳播中心、具有高度信息參與性和交互主體性的信息傳播的自媒體時代,其呈現出的媒體發布信息、引導輿論、以及事件的推進、真相的探究等方面信息傳播新秩序,前所未有地打破了傳統媒體構建的信息傳播模式。本文以微博為重點研究對象,從自媒體信息傳播建構、自媒體信息傳播的輿論模式、自媒體信息傳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加以分析,同時形成了在此基礎之上的全新思考,以此來探析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秩序。

關鍵詞:自媒體﹔傳播新秩序﹔信息環境﹔傳播輿論﹔微博

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普及,使得信息傳播資源隻掌握在少數傳媒機構手中的時代已成歷史,迎來的卻是打破了傳統媒體構建的信息傳播“中心化”傳播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的中心,並具有高度的信息參與性和交互主體性的信息傳播的新時代——自媒體時代。

從目前發展來看,自媒體具有較強的自發性、參與性、個性化、平民化、圈群化等特征。自媒體在傳播媒介方面主要以微博、博客、BBS、QQ、MSN為主﹔在傳受傳關系呈現出以普通大眾主導的互動、對等、共享、參與的信息傳播態勢﹔在傳播效果方面呈現出去中心化、輻射擴散式的信息傳播。

微博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代表產物,信息傳播方式上更加體現了自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及時性、交互性等特點,與此同時前所未有地改變了公眾的媒體習慣和信息傳播的模式,成為社會化媒體中最為即時性、用戶最活躍的信息傳播平台。小到草根民眾、各方名人,大到企業政府紛紛開設微博網站直到近幾年的“E兩會”的出現,微博不光帶給媒介環境又一次革新,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表達方式。讓人們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審視微博在發布信息、引導輿論、以及事件的推進、真相的探究等方面所呈現的自媒體信息傳播新秩序。

一、自媒體信息傳播新秩序的呈現

(一)信息傳播環境由“擬態”逐漸變為“實態”

相比之前受眾接受到來自於傳統媒體傳達的信息,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自媒體所構建的信息環境則有著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其代表性的微博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呈現出的是一個碎片化的形式。受眾信息獲取的渠道由之前的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即微博用戶在微博上可傳達簡短的文本、單一的圖片或是短小的(視)音頻,這都是所謂“微內容”的呈現。由於微博的“雙向關注”功能,使得每一個微博用戶的雙重身份決定其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這些微內容組合起來呈現出所謂的信息流和事件流,正因為微內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現,反應客觀現實的信息流和事件流則由來源於不同信源、不同時間等因素的微內容組成,我們聽到越多人的越多觀點,往往越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越能還原事件的本貌,這使得我們解讀信息之后腦海中出現的環境呈現就越接近客觀現實。而“微內容”的出現,開始鑿開了窺見“全景世界”的一絲縫隙。

微博整合了個體的力量,所展現的敞開式的交流、多元的互動以及多維度的事實呈現,提供了一個因互聯網而起的自助信息環境建構[1]。

因此,自媒體的信息生成特征使得信息獲取的渠道由之前的相對單一化走向多元化,這種用戶自產生內容與交互為核心的傳播特征,極大促進了自媒體信息傳播在虛擬社會中對於現實生活全景的建構,讓信息傳播環境呈現逐漸向“實態”靠攏。

(二)瀑布式輿論模式變為蒸騰式輿論模式

在我們的腦海中,在大眾傳媒時代傳統傳媒幾乎掌握著大部分的媒介資源,控制者發布信息的絕大部分媒介渠道,從而掌握著社會更多的話語權,受眾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相關事件的看法都基於大眾傳媒給我們營造的擬態環境,此時傳統媒體所呈現的輿論引導模式即為所謂的輿論“瀑布模式”, 輿論“瀑布模式”是指:信息水簇以瀑布的方式,從較高的傳播系統向較低的傳播系統流動。

在流動過程中水簇會經過一個一個的水潭:社會精英→政府人士→大眾媒體→意見領袖→普通大眾[2]。而自在媒體的Web2.0時代,它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渠道,打破了傳統媒介的輿論生成格局,充分發掘個人用戶的智慧與創造力零壁壘交流平台。每個用戶都可以參與到互聯網內容生產的體系中來,形成自下而上的傳播態勢,並依靠互聯網拓扑式的結構,將傳播內容在各個結點散開,達到聚涌效應下網絡傳播的共振效果[3]。

如果說傳統大眾媒介的信息輿論形成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瀑布式”的輿論生成格局,那麼自媒體的代表者微博的信息輿論形成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蒸騰式”的輿論生成格局,所謂的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微博傳播過程中形成的“蒸騰式”輿論模式,即眾多來自微博用戶的微內容自下而上的傳播,從而意見也自下而上地匯集,從而推動了蒸騰模式輿論生成格局的生成,多元化的微博意見削弱所謂的“議程設置”,改變了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動,越來越多事件發起的信息最先是通過微博傳播出去的,微博用戶在篩選、討論、轉發等環節中進行了自我議題的挑選和設定,信息通過微博的多級模式傳播后,形成公眾對共同關注事物的交流和討論以及對公共事務關注的聚焦,此過程中不再被動地依賴大眾傳媒議程的設置,而是真實的民意自發形成,最終信息通過微博的多級傳播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推動整個議題的解決和處理。

因此,自媒體時代媒體的呈現出了輿論生成的全新形式,影響著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判斷以及輿論的發展態勢。

(三)自媒體由“信息生產加工者”變為“信息重構修復者”

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主要體現著信息的生產與加工的功用,而在自媒體的今天,卻賦予著媒體更深一層的角色。無論是“山西地震”時間還是“金庸被逝世”等網絡事件,無一不是首先通過網友爆出,然后傳統媒體介入,之后信息流再回歸到網絡平台,形成了網絡和傳統媒體的信息互動。這些與事件相關的“信息流”一經自媒體發布就成為了很多人參與的公共會話,而這些參加者是分散於世界各地的事件的親歷者、分析者、提供輔助背景或者支撐性知識的人,當信息、意見、觀點在自媒體平台被匯聚后,就有了所謂復原事實真相的力量。

以自媒體的代表微博為例,信息在微博多級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其實是一個信息被自動的求証、篩選、修改、過濾的過程,充分體現微博“自我把關”、“自我修復”的信息傳播機制。因此,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中,其轉發和互動的過程中不僅僅實現海量信息的重新組織,其實也是一種驗証或認同其他用戶觀點的過程,隻有當用戶認可某條信息時,即與用戶的價值觀相符合時才會進行轉發,轉發的過程已經實現了信息的過濾和檢驗過程,而用戶還可以加上互動評論進行轉發,則該用戶的跟隨者們所接收到已經是實現了所謂的被修復完的、具有一定信息增值的“新信息”。通過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聯動、微博用戶之間的互動、傳統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溝通,新的信息繼續會在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循環往復的傳播,並被微博用戶再一次進行篩選、求証,被主流媒體放大成公共議題形成強大的輿論環境,從而產生新的議題。因此,自媒體的代表者——微博這一聚集來自各方觀點的“意見市場”,在其傳播過程中同時自身具有信息糾錯修復的信息生產機制,信息傳播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微循環信息傳播形態,信息在其中被不斷地重組、淨化及整合,這些充分體現了自媒體的重構修復信息的新角色。

二、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新秩序的思考

(一)傳播輿論觀念要跟上新秩序變革

過去以為民間輿論場是“末流”、管管就行、“成不了大氣候”等觀念必須改變,同時也不應有排斥或恐懼的心理,畢竟今后的突發事件中,將越來越離不開民間輿論場的參與。對比現今的自媒體時代,以前的傳統的“黃金24小時”法則已經失效,民間輿論場是“支流”、“末流”的觀念應該得以淘汰,在以微博、社交網站、論壇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已大幅提高信息傳播速度的情況下,我們應強調“4小時法則”。而所謂的“4小時法則”是指新聞點產生后政府等相關部門應盡快厘清事實真相,盡可能在最快時間案例發布最精准最可信的信息,得以迅速佔領輿論的高地,在主流聲音清晰洪亮的輿論場下,民間輿論場就不會烏煙瘴氣,同時在此過程中發布信息不能太絕對,要講分寸,要照顧到公眾情緒,以此主動地讓主流媒體融入民間輿論場,減少此過程中群體計劃等非理性言論的出現。

(二)自媒體信息發布者需慎持公共話語權

自媒體新的傳播秩序改變了信息傳播中傳統媒體壟斷信息資源的局面,顛覆了傳統媒體“集約式”的話語權時代。在自媒體的時代中,媒介的擴大實質是話語權的釋放,從大眾媒體支撐政府話語權到自媒體釋放平民話語權,輿論不再完全按照公權力設想的路線,傳播信息的發布者有了更多的公共話語權。同時自媒體傳播新秩序中信息傳播具有較強的“長尾效應”,也就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信息“一發即活”的傳播特性,信息一經發布,通過轉發和互評等功能,可迅速地形成輿論,因此想靠事后的刪帖來挽回既有局面是完全行不通的,特別是具有突發性或敏感性的信息通過微博傳播,形成微博自下而上的“蒸騰式”的輿論格局,在這其中充斥著來自各方的不同聲音,其中有顯露輿論和隱藏輿論,積極輿論和消極輿論等,各種輿論在微博這一平台充分地佔領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在這樣一個全選的信息傳播時代中,不論是個人還是政府隻有利用自媒體慎持運用公共話語權,才能適應今天自媒體信息傳播的新秩序。

三、結 語

尼爾•波茲曼曾說,媒介更像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這個世界。這正像此刻人們一面驚呼“自媒體時代”來臨的同時,也在感知著自媒體所帶來信息傳播新秩序的給我帶來的全新感,而這種新局面也並不是模式化、固定化的,人類在適應這種傳播新秩序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良,打破、更替著更加先進文明的傳播手段,這一切也不斷印証著曼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也正是這一切豐富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迫使我們在不斷地感知過程中,時刻用敏銳的眼光和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這嶄新的一切。

(作者簡介:李煒娜,女,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傳播理論及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邑蘭.“微內容時代”對“全景世界”的建構[J].青年記者,2007(8).

[2] 張士坤.微內容傳播:兩種輿論生成模式的沖突分析[D].河北大學,2010.

[3] 湯雪梅.微內容對互聯網的價值重構[J].國際新聞界,2006(10).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