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十八大報道分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都市報如何提高受眾對執政黨的認知度——

《華商報》十八大報道分析

季慧娟 季慧婷

2013年04月07日16: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媒介作為執政黨與受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不僅要要起到“上傳下達”即執政黨和受眾之間溝通、交流的作用,而且應該通過新聞報道起到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作用。本文從新聞報道如何提高受眾對執政黨認知度的角度出發,分析《華商報》對十八大的報道及策劃的借鑒之處,探究其如何創新報道方式和報道手法,幫助受眾完成從了解執政黨到信賴執政黨的任務,並提高受眾對執政黨的認知度。

關鍵詞:十八大﹔《華商報》﹔執政黨﹔認知度

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它的召開聚焦了全國人民的目光。不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無論是黨報還是都市報,都應該把此次大會作為提高受眾對執政黨認識度的一個良好契機,結合本地地域、文化特點,以多元化視角、多樣化方式和准確的理念傳達會議精神。《華商報》作為陝西地方都市報,在提高受眾對執政黨認知度方面有以下特點及借鑒之處。

一、由“過程報道”創新為“解讀報道”方式

《華商報》此次對十八大的報道主要側重對大會內容的解讀,不論是對大會報告,還是方針政策都一改過去“過程報道”的方式,創新為“解讀報道”式。

1.“報告解讀”加“報告點讀”闡釋報告新思想。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上作的報告,濃縮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近十年來黨領導中國發展建設的經驗與啟示,勾畫出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華商報》以新華社對報告的權威解讀為主基調於2012年11月9日刊登《十六大以來歷次報告要點看變化》、《十八大報告蘊含哪些新意》將報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和新論斷科學地加以總結、歸納展現給受眾,並創新運用“報告解讀”和“報告點讀”的方式,將大會報告十二方面涉及的關鍵理論進行了解讀。這一方式一改過去對報告內容原封不動的“照搬”模式,使受眾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報告的要點,領會報告的精神。特別是“報告點讀”部分,更是讓受眾對一些理論從十六大到十八大的發展脈絡一目了然。

2.強調方針政策制定“過程”的全方位解讀。每一項方針、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特別是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媒體更是應將黨的政策方針准確並及時地傳達給公眾,而且就黨的每一項執政政策和方針從其制定的背景、原因和影響等方面向公眾進行詳細解釋。《華商報》從11月10日到13日連續對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新政策、方針作了《黨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更高戰略位置》、《首將“純潔性建設”列入黨建主線》、《政府全部收支都要納入人大監管》、《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等報道,對黨政策制定的“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報道通過採用背景資料、理論解釋、數字圖表、流程圖等手法,讓受眾對這些政策的理解“知其然”同時也“知其所以然”。這無疑就有利於受眾和執政黨站在同一高度來理解政策,進而增強受眾對執政黨政策的認同。

二、以“平民視角”塑造“親民領導”形象

“執政黨形象是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執政理念、執政能力、執政政效訴諸公眾可感知的外在顯現,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決定性的意義,是執政黨生命存在和成長合理性所在。[1]”這句話足以說明執政黨的能力和先進性除了體現在其方針政策和理論上,也體現在它的思想作風上。《華商報》於11月16日對新當選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進行了專版介紹,將重點放在了對領導干部“人格魅力”的塑造上,將“服務於民”的精神內化為領導人的人格特質,減少了對其的“政績”宣傳,進而加強受眾對執政黨領導人的認知。

《華商報》對每位領導的報道都有不同側重點,突出了其鮮明個性,並致力於從多角度、細節處塑造領導人親民愛民的為政之道。如,在介紹習近平同志時,講述了他在陝北插隊期間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農村利用沼氣做飯、照明,就坐了兩天汽車到西安,又轉火車到四川“取經”,之后帶領陝北梁家河村村民建成了陝西的第一個沼氣村,使村民們在家做飯、照明都用上了沼氣。又如,介紹張德江同志時,講述了他在主政浙江期間,為了規范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曾怒斥溫州蒼南縣制假售價的不法行為,並表示“誰砸浙江的牌子,就砸誰的飯碗![2]”,從而帶領浙江民營企業走出一條“先開放后引導、先搞活后規范、先發展后提高的道路。[2]”

三、堅持“受眾本位”的報道理念

《華商報》對十八大的報道始終堅持著這樣一個理念——“受眾本位”,將黨的政策方針和治國方略與受眾的需求相結合,與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相結合,從民生角度對報告進行闡釋。在對十八大的連續報道中,《華商報》善於將空洞、宏觀的政策與受眾的切身利益相聯系,將中央政策通俗化后傳達給受眾,以爭取受眾對黨政策的認知度。針對公眾關心的戶籍改革問題,《華商報》結合十八大報告中“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這一理論政策,於12日在A3版刊登了《應給予農民工同等定居權利》一文。文章引用三位專家的權威觀點,從戶籍改革的原因、戶籍改革的阻力、戶籍改革的方向、戶籍改革的方式等方面深刻闡釋了這一戶籍政策。特別是對專家提出的“居住証制度”這一概念更是作了詳細介紹,讓受眾從更深層次理解了“居住証制度”在戶籍改革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報道將“戶籍改革”這一制度的關注重點聚焦到了“這個政策會給人民、百姓帶來什麼”,體現了執政黨“執政為民”的理念。

四、專家學者意見充當“意見領袖”角色

經粗略統計,《華商報》對十八大的報道,總計發表專家言論、人物專訪類報道40多篇,約佔總稿件的一半,並側重專家、學者對政策的深入解讀,幫助受眾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同時引導輿論,樹立政黨權威。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確保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標,這一目標事關百姓收入,關乎生活質量,在會內會外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不少百姓很想了解這一目標如何計算,如何實現等焦點問題。《華商報》邀請了會上代表和會外專家予以深刻剖析,在10日A6版刊登《讓GDP增速低於人均增速》。著名財經專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分析中央此舉的意圖是讓GDP增速低於人均收入增長水平,意味中央將拿出更多的財政資金用於改善民生﹔在11日A4版的《“人均收入10年翻番”按扣除價格因素計算》一文,規劃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代表認為這個“翻一番”目標自然是扣除價格因素,以2010年為價格基期,按不變價格來計算。他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並測算,隻要今后人均收入增長7.2%左右,就可以實現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五、直視負面問題,而非一味“唱贊歌”

任何新聞報道都要應正視社會問題,揭露社會陰暗,而不是對負面問題和不好的事情採取一味回避的態度。媒體通過對負面問題報道角度的巧妙轉化,不僅不會削弱執政黨在公眾中的的形象,還會在提高公眾對執政黨的認可度、信任度方面起到積極效應[3]。《華商報》對十八大的報道並非一味“唱贊歌”,而是直視當前的腐敗問題。如其15日A19專版報道《反腐十年足跡》,巧妙轉化了腐敗問題的報道角度:首先,文章從制度層面羅列了黨自十六大以來對反腐倡廉問題的12次強調和規定,如“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七次會議作出‘三個並存,兩個依然’的最新概括。[4]”其次,呈現了黨十年來的反腐足跡,例舉了從2003至2012年因貪污腐敗被查處的官員及其腐敗案例。再次,結合當前制度與案例,它邀請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何增科解釋腐敗問題重在用人制度改革,應該給制度注入新活力,讓權力處在監督之中。最后,它對話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總結出徹底解決腐敗問題的道路即約束官員權力、防止崗位權力被私化、公開官員財產和增加權力公信力。《華商報》適當反映“反面”聲音,擺脫隻為執政黨拍手叫好的形象,通過對腐敗問題報道角度的轉化,表現了執政黨反腐的決心和信心,及執政黨在反腐制度建設方面的不斷創新和日趨完善,更體現了執政黨民主,開放的執政理念。

六、普及公眾政治常識,培養公民政治素養

普及公眾政治常識,培養公民政治素養是新聞媒介重要的一項職責。向受眾普及政治常識、民主理念,不僅會對發揮社會主義民主起到推動作用,還會通過這種公民政治素養的提高,使受眾更加理解執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強受眾對執政黨的執政認同感[5]。以《華商報》11月14日A2版《十八大主席團舉行第三次會議》為例,報道在向受眾傳遞會議通過第十八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中央紀委委員候選人名單(草案)的消息時,為了使受眾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共中央的組織結構及這三級委員的選舉流程,專門制作了“中共中央組織結構”、“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央紀委委員選舉程序”以及“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選舉程序”流程圖並伴有簡潔的文字說明。此外,還將與選舉相關的一些政治常識作了介紹:在“延伸閱讀”部分解釋了“差額選舉”的概念,在“多知道點黨的知識”部分解答了“中共最高領導人為什麼叫書記?”、“一中全會到七中全會做什麼?”、“中央委員人數和人員如何確定?”、“候補委員有哪些權利?”的問題。這樣的做法一改長期以來媒體對公民的政治社會化教育 “強制灌輸”的方式,能從多方面、以多方式培養公民的政治意識,不但滿足了廣大公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向公眾普及了政治常識,提高了其政治素養。

通過對《華商報》十八大報道的分析研究,筆者認為,十八大是媒體加強受眾對我黨政策方針了解的一個重要契機,所以媒體應以多元化的視角、多樣化的方式、以及准確的理念,有效地發揮媒體提供信息、宣傳、輿論監督和傳播知識等功能,提高廣大受眾對執政黨的認知和信賴,從而加強媒體自身的社會影響力。《華商報》關於十八大的報道實踐再次証明,媒體對執政黨政策、方針能更加真實、更加准確、更加細微和鮮活地進行解釋,受眾對其政策方針的理解就更為清楚、更為明白、更為信任和寬容,自然執政黨在他們心目中的認知度就越高。

(作者簡介:季慧娟,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採編研究﹔季慧婷,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編導專業,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新聞編導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首先.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現代性視域下執政黨形象的結構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07(5).

[2] 劉斌,張德江.在浙江開民營企業家入黨先例[N].華商報,2012-11-16.

[3] 張瑜燁,高笑寒.媒體如何提高受眾對執政黨的認知度[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5).

[4] 劉斌.反腐十年足跡[N].華商報,2012-11-15.

[5] 張瑜燁,高笑寒.香港媒體對重大時政新聞的報道特點[J].當代傳播,2009(2).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