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2012年書評綜述--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2012年書評綜述

何 星

2013年04月07日16:1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大媒體”環境下,“全民閱讀”更加引起人們的思考。我國的全民閱讀率(除去教材、教輔)僅為20%,這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而媒介在推動全民閱讀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筆者以《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為研究對象,以書評為著眼點,分析和評價了該報在書評工作方面的特色、優點和不足之處,為做好圖書評介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書評﹔閱讀﹔風格

一、“大媒體”環境下書評的重要性

從第八次國民閱讀調查中,我們了解到2010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對報紙報刊等傳統紙質媒介的閱讀狀況為:圖書閱讀率52.3%﹔報紙閱讀率66.8%﹔期刊閱讀率46.9%﹔人均閱讀圖書為4.25本。雖然情況較之前幾次國民閱讀調查略有好轉,但圖書閱讀率依然僅僅過半,人均閱讀圖書數量與猶太民族相比約1︰15。筆者認為,閱讀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寶貴的文化品質。對於當下有些浮躁的我們,成為一種撫慰心靈的需要。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首次將“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納入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之中,這更說明了閱讀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這也就賦予了媒體和出版工作者引導全民閱讀的職責和使命。據《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4月23日推出的全民閱讀特刊《書海領航——全國百家讀書媒體首次全展示》刊載,全國開設讀書版(周刊)的報紙150家,廣播電台9家,電視台6家,此外幾乎所有的門戶網站都有自己的讀書頻道。無論版面精致活動多的紙質媒體,手段多樣、特色濃的廣播電視,還是內容豐富、發展快的新媒體,都以其不同的特點及優勢吸引著不同年齡階層的受眾群體,引導公眾閱讀取向及深度。而報紙書評開拓讀者閱讀視野,推廣和普及高雅閱讀品味,提高讀者鑒賞能力,讀者獲取圖書信息(上架圖書、上榜圖書、持續榜上有名圖書和書評排行榜等)上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幾乎所有的報紙都有書評版,和其他媒體相比較,報紙的書評版面有相當大的空間,這也表示書對社會的功能很大。所有的編輯都會認為,如果宣傳做得不夠,就得想辦法將信息登上書評版。專家的意見經常是讀者買者的參考。書雖然沒有多用途性,但是可以借熟知某一閱讀領域的意見領袖的引導,讓很多人知道書籍世界的趣味[1]。本文就《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2012年收錄的書評基本情況,作一簡要述評。

二、“書評周刊”及書評的內涵

《中華讀書報》是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1994年7月創刊以來,以其高雅的文化品位、大量的讀書出版信息、生動活潑的界面風格,在各界讀者中受到好評,文章頻頻被各報刊轉載,是一份頗具影響的報紙。

其“書評周刊”有首版、文學、社科、圖書推薦、財經、童書(成長)、科學、文史、藝術這九個版塊,首版、文學、社科和圖書推薦是每期刊載,而其他的欄目則是不定期刊載。2012年“書評周刊”關於書評內容共有191版,其中首版44版,文學40版,社科42版,圖書推薦28版,童書(成長)13版,財經7版,藝術6版,科學7版。

三、“書評周刊”統計數據、特色分析

1.書評的褒貶性。以此為依據,筆者統計出2012年“書 “書評周刊”書評總數量為506篇。然后筆者主要從內容上將書評劃分為褒貶性書評,統計出506篇書評中有500篇為褒義性書評,2篇批評性書評,4篇有褒有貶性書評。褒義性書評佔大多數,這也是書評界一貫的態勢,偶爾會在書評末尾加上幾句“但是”,顯得評論全面而得體。“書評周刊”有兩個欄目設置得非常獨到,一個是“暢銷書批判”,一個是“求疵錄”,寫作者並不都是書評家、編輯,也可以是讀者。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供我們去發現好的圖書,也挑出那些次的圖書,純淨我們的閱讀視野。

2.所評圖書性質、書評性質。筆者又從所評圖書的性質、書評屬性、書評品格、譯著情況、出版時間、出版社等方面對書評進行分類統計。按所評圖書性質分,社會科學241篇,自然科學12篇,文學藝術199篇,少兒書籍54篇(如圖1)。按書評性質分,政治型4篇,倫理型0篇,藝術型258篇,學術型244篇(如圖2)。從這兩個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類圖書的書評佔“書評周刊”的絕大部分比例,自然科學和少兒書籍的書評佔一小部分比值。筆者得出結論,“書評周刊”的文學、藝術氣息濃厚,有著高雅的文化品位,是愛好文學、藝術讀者好的選擇。

3.書評風格。按書評風格分,學院型1篇,專家型11篇,職業型494篇。這裡的職業型書評風格指的就是由書評者所寫的書評,一般是報社、期刊社的編輯或者專職書評人。在某種程度上,“書評周刊”的書評品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証,在文化指引方向上確實給讀者良好的建議。但是我們無法定義這些書評人的背景,是否與報紙本身存在關聯。

中國並沒有完整的一套書評人制度,有的報社有書評委員制度,有的報社沒有。而作為擁有111年歷史的美國《紐約時報》書評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簡稱《紐約時報書評》)在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它與簽約書評人特別約定:書評人不得與書作者師出同門,也不可以是師生關系。而在實際運作中,這種回避制度涵蓋了書評人與書作者的各種“關系”,譬如同學關系、同事關系和親屬關系等等。報社和書評人的“有限合作”具體到每一本書,如果書評人和作者有“裙帶關系”,書評人就會主動聲明並堅決回避。這是一種良性的互動:簽約制使報社擁有了專業性書評人,書評人同時履約確保報紙書評的獨立性﹔簽約制使報紙以較小的成本獲得優良的作者資源,優厚的稿酬也使書評人更加敬業和負責[3]。這種理念和運作方式可以給國內報紙書評專刊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4.所評譯著圖書。所有書評中,譯著圖書共有113篇,社會科學53篇,自然科學7篇,文學藝術37篇,少兒書籍16篇。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譯著圖書書評佔總書評的四分之一左右,引進的圖書也多為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書籍。這是一種良好的態勢,適應世界多元文化發展。在某種層面上,對外文圖書的引進,通過書評的形式擴寬中國讀者的閱讀視角和文化視野。而如少兒類圖書,一方面,中國本土少兒圖書創作漸入佳境﹔另一方面,引進外文的少兒書籍比重也越來越大。筆者從某少年兒童出版社了解到,引進的外文少兒書籍的市場反響很強烈,深受兒童、家長的歡迎,並潛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裡建構起良好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5.書評寫作方式。從書評寫作方式來分析,一般的書評皆為對圖書內容的評論,少數書評會從圖書的編輯出版過程、作者的背景等方面來書寫。“書評周刊”從內容方面來評論的有458篇,從編輯出版過程來評論的有8篇,結合文化背景和生平來評論的有17篇,以採訪形式評論的有18篇,結合時事評論的有4篇,借轟動效應評論的有1篇。從數據來看,“書評周刊”的寫作方式是多樣化的,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圖書做評價,利於讀者多元地獲取圖書信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6.所評圖書出版時間。另外筆者對2012年“書評周刊”所評圖書的出版時間也做出分析(如圖5),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2012年“書評周刊”所評的圖書出版時間大多在2011~2012年內,一般為半年內,少數出版日期較久遠的圖書,一般是作為系列主題來評論的。或者因紀念某位出版業內人士的逝去而重新對年限較久遠的圖書做書評。其中各月份數量有所不同。很明顯的是,2012年1月份書評數量最多(85本)。

筆者從中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報紙書評也是一種新聞產品。“書評周刊”抓住了書評的這一特性,講求書評的時效性,所評圖書基本上都是近期出版的,有的還是未經出版,為其做市場預熱的。《紐約時報書評》首任主編弗蘭西斯•W•霍恩曾經坦率地表達過這樣的理念:書的信息出現在報紙上,“書即是新聞”[3]。其二,在大多數人看來,每年的歲末年初都會有各種賀歲影片,各商家也會趁此時機推出新的產品或者為新產品預熱。其實,“歲末年初”是中國人一種很深切的“希望情結”——不管這一年有多不順、遇到多大的困難和不幸,這一年馬上要過去了,掃盡塵埃,明天、明年又是嶄新的,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在出版業裡,也有“希望情結”。筆者從某兒童文學編輯部了解到,每到歲末年初,社裡都會非常忙碌,因為按照計劃,有相當數量的圖書必須要在年前出版、推出市場。一方面,圖書很好地迎合了現在社會的“送禮”文化﹔另一方面,圖書成為人們節假日很好的閑暇伴侶。所以,各路出版商都要想辦法把自己的圖書信息登上書評版面,為自己的新書預熱、宣傳等。

(作者簡介:何星,女,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編輯出版研究。)

參考文獻:

[1] (日)鷲尾賢也著.陳寶蓮譯.編輯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徐柏容.現代書評學[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3] 龐貝.書評可當社論做——美國《紐約時報》獨立書評機制的啟示[J].新聞知識,2008(8).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