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多精品有限極品奇缺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下功夫--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作品多精品有限極品奇缺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下功夫

2013年04月08日07:0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裡下功夫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裡下功夫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裡下功夫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裡下功夫

  作品很多、精品有限、極品奇缺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典型現狀。具體而言,部分電視劇選材視野狹窄、崇古輕今、扎堆雷同、甚至胡亂混搭﹔思想內容方面良莠不齊、浮光掠影,穿透力和震撼力有限,無度的資本邏輯甚至侵蝕了中國電視劇的深度和力度,影響了中國電視劇的思想真實、文化真實和存在真實﹔審美理想方面拿庸俗當高雅、將嚴肅當笑談,境界低矮和情懷狹隘之作時有出現﹔藝術創作方面敘事節奏難以中西融通,故事母題的創新和拓展不足,影音質量較為粗糙,藝術制作的精細化程度不高﹔市場傳播方面,播出權交易取代版權交易,播出平台贏利模式機械單一,收視率注水造假事件迭出﹔電視劇文化軟實力的海外吸引力和感召力疲軟。總體看來,諸多問題困擾著中國電視劇的健康發展。

  培養創作隊伍 呼吁誠意批評

  電視劇藝術發展的生產力構成方面存在著諸多先天性的缺陷,以及人為的后天失衡現象。目前,電視劇藝術生產機制的病症影響了其生命健康,多數制片人的話語權一元獨大,電視劇編劇和導演很大程度上淪為了聽命的“打工仔”,演員的選取受到了太多外力的干擾和左右。在撈金思維主導下,部分藝術生產變成了兒戲,演員的文化素養和表演涵養退居二線,演員的緋聞指數就是最大的印鈔機,如此變形走樣的藝術生產機制,使得部分電視劇創作者眼中沒有“藝”、隻有“術”,惟“術”者走遍天下,惟“藝”者寸步難行。

  積極培養和造就中國電視劇自己的藝術生產隊伍是當務之急。專業院校的專業性培養迫在眉睫,基層創作人員的開放式培養不可或缺,專業院校的培養不能隻停留在編、導、演的技巧層面,更應扎實其文化底蘊、豐富其生活閱歷、砥礪其藝術節操,基層創作人才隊伍的培養應不拘一格、應重在包容扶持、重在發掘民間藝術家的創新活力,隻有兩支隊伍共同發力並形成互補態勢,中國電視劇的藝術生產機制才不會缺鈣貧血,才可能克服因隊伍不專業、散亂龐雜、創新乏力導致藝術生產滑坡的窘境。

  此外,還應改變創作者和評論家的對立格局或抵觸情緒,評論家應該用通俗性的語言說出創作者聽得懂、用得上和效果好的話。創作者也應該放下身段,以謙虛謹慎的姿態主動傾聽評論家的聲音,沒有“藝比天大”的敬畏情懷,不以評論家為鏡鑒,難以成為青史留名的大藝術家。理想的狀態是,讓評論家的真知灼見成為創作實踐的引導員和環保員,從而避免創作的低級錯誤和低俗做法反復上演,避免中國電視劇藝術帶給大眾太多的精神污染和文化垃圾,降低電視劇藝術生產的浪費程度,從而為中國電視劇的創新超越集聚正能量並稀釋負能量。

  突破創作套路 發掘典型形象

  當下有些國產電視劇熱衷於復古和惡俗,渴望權力欲、金錢欲和身體欲的刺激,繞過人性的弱點而嘲弄身體的缺憾,撇開心靈的慰籍去渲染生理的隱私,誤以為“刺激”和“奇觀”就是藝術本身。事實上,電視劇故事內容並非對人生和社會的逃避,而是我們借此去叩問現實的媒介。

  電視劇創作應突破思想的“任務”標簽,在情感和命運上動腦子﹔突破思想的“矯情”裝飾點綴,應在深邃宏遠和自然勃發方面想辦法﹔突破老套的“道德勸善”模式,在建構現代精神信仰上做文章﹔走出“文化自殘、文化自負”誤區,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方面下功夫﹔突破“內陸自閉”空間,在中外交融上費思量。內容是電視劇的血脈,小而言之,事關電視劇藝術給觀眾帶來怎樣的意義滿足和情感滿足,大而言之,離開真誠而強有力的故事內容和思想主題,假以時日會影響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走向。國民經年累月不斷地被空洞、浮華、矯情和離奇的故事內容浸泡,全社會的審美趣味可能在墮落中一路走低。

  人物形象是電視劇藝術的生命力所在。當下中國電視劇人物塑造模式化的痼疾較為明顯,由命運和情感主導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並不多見,依托人物形象,實現“情感慰藉和人性關懷”的藝術理想尚未佔據核心位置。譬如,婆媳戰爭中“惡婆婆”的形象讓大批家庭倫理劇競相模仿,“多情帝王”形象、“毒辣嬪妃”形象使得宮斗劇人物形象大同小異。鑒於此,電視劇人物形象質量的提升必須對“人物塑造”、“人物本質”的真諦再度探究並自覺應用。人物塑造並不等於人物本質,兩者互為表裡輔承關系,人物塑造是優秀人物形象的顯性存在,它是人物獨一無二存在的綜合體和結晶體,人物本質是優秀人物形象的隱性存在,人物塑造集中體現人物本質,人物本質潛藏在人物塑造之下,而且人物本質的核心是欲望和人性,人物的許多言行會過時,但人物的人性光輝卻歷久彌新,典型人物正是靠普遍而獨特的人性穿越時空而不朽。

  拓寬題材視野 實現跨界傳播

  當前中國電視劇的傳播生態總體上不容樂觀,電視劇產銷脫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賠錢賺吆喝,有的血本無歸,有的制作完成后難見天日,有的獎杯一舉即入庫房多數作品在國內沒有市場號召力,購銷體制不暢,傳播環節無序競爭,盜版市場的無度膨脹,高端播出平台有限,使得電視劇的發展空間受限。

  首先,中國電視劇要在傳播內容上多動腦子,諸如“農村題材”、“工業題材”、“科技題材”等電視劇菜單要豐富多樣,不能隻局限於“抗戰劇”、“諜戰劇”、“宮斗劇”等貧瘠的電視劇菜單而原地打轉。事實上,當代“核心內容”的傳播應包括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趣味,大眾是在多樣性的內容碰撞和內容選擇中,才有可能逐步走向對“核心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此外,電視劇傳播要在“三網融合”上真正下功夫,讓三網之間的立體交互傳播在尋常百姓之間獲得廣泛接納,有時並非受眾選擇了媒介,而是媒介選擇了受眾,它們會悄無聲息地改寫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其次,優質電視劇的卡通版、視頻版、書籍版、戲劇版、實景演出版、音像版、主題公園版等多維衍生產業鏈不容忽視,不僅如此,劇中人物“衣食住行”方面的特征可能成為受眾的“效仿”對象,劇中的“生活品味”可能成為全社會的“流行元素”,這對於制造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廣闊的挖掘空間。(作者為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副院長、博士)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