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環境下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新媒介環境下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

閆翠萍

2013年05月16日13: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媒介技術的進步,媒介環境發生了改變,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受眾的角色由被動變為主動,參與性大大加強。青少年的媒介接觸行為也不同於在傳統媒介環境下,產生了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由此對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關鍵詞:新媒介﹔青少年媒介接觸﹔媒介素養教育

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觀點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媒介在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介形式的改變和媒介技術的進步使我們身處新的媒介環境,媒介的使用者不再是信息流通的最底層、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意願的表達者,公民身份得以自我實現。新媒介的開放性、全球性、多元性、快捷性、交互性特征深深吸引了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增強、樂於挑戰的青少年,但這些特征也造成了青少年信息選擇的迷茫、自我認同的焦慮等問題。新媒介催化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步性。在這種情況下,媒介素養教育應運而生。

一、新媒介環境樣式

(一)新媒介與傳統媒介融合,呈現多樣性的形態

新媒介可以承載傳統媒體所能承載的各種形式,文字、圖形、視頻、音頻等,使得報紙有了音頻和視頻新聞,電視不再是單純的線性傳播,廣播也有了數字廣播,從視覺、聽覺、形象思維方面把信息傳遞給受眾。新媒介這種多媒體的特點、豐富的信息量、多樣的呈現方式符合青少年對信息多元化需求的特點。

(二)受眾在復雜的傳播環境下地位和角色發生了改變

互聯網、手機、PDA、移動電視、IPTV、博客、微博、維客、以及各種社交類網站的開通和使用,一改以往由報紙、廣播、電視傳統媒體構成的相對單純的傳播環境。在新媒介環境下,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傳播者和行為參與者。在以虛擬社區為平台和載體的環境中形成了特有的參與式文化。事實証明在我國參與主體即最活躍的力量是青少年。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於2013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1]:年齡在10到19歲的網民佔24%,20到29歲的佔30.4%,學生這一職業群體網民佔25.1%,青少年參與度高的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都較2012年有所增加。可見,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青少年是網絡這一虛擬社區的主要群體,虛擬社區正成為青少年彰顯自由、表現個性、逃避乃至抵抗現實權威和壓制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介強大的吸引力,傳播環境的復雜和多樣性,傳播過程的不可控,對於涉世不深、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如何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分辨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產生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是必須掌握的行為要求。即說明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青少年必須具備媒介素養,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重要而緊迫。

二、新媒介環境下青少年媒介接觸行為特點分析

(一)媒介接觸頻繁,但對媒體批判能力有待加強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青少年對網絡、手機的頻繁使用,較之以往可以更快捷地獲得豐富的信息。從近一兩年有些學者對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媒介使用情況調查中看到,被調查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至少1∼2小時[2],了解信息是接觸媒介的最主要動機[3]。

媒體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包括受眾對傳播內容的鑒別能力、媒體對於人和社會的影響的了解等內容。由於青少年生活閱歷單純,面對海量的信息時判斷能力不夠,缺少質疑和思辨,多是被動接受媒體的觀點和報道的事實,對媒體的依賴性較強。對媒介的使用多集中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上,缺乏多元化利用媒體驗証信息的能力。對媒體的批判意識和質疑能力欠缺。

(二)參與性增強,但道德失范事件時有發生

新媒介的傳播形式和媒介文化的本質性變化,使得受眾不僅僅是受眾,而成為新媒介的生力軍和參與式文化的創造者。作為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在新媒體的虛擬空間中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創造能力極大發揮,參與性大大加強,對微博和博客的熱衷使用便是明証。

由於缺乏新媒介基本知識的必要引導,以及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識的薄弱,道德失范事件時有發生。例如:2010年世博會期間的69聖戰——青少年網友非理性愛國,對韓國明星團體及粉絲進行爆吧、聲討等行為,造成網絡運行秩序的混亂﹔2011年8月,一些青少年在“臉譜”、“推特”為代表的社交網站和“黑莓通信手機”上發布謠言和煽動騷亂言論,導致事態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使人們注意到社交網站、微博、智能手機等新媒介成為犯罪工具,青少年成為了發起者、參與者和受害者。

(三)社交方式改變,人際交往能力下降

新媒介構建的虛擬空間改變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宅男宅女”增多,網購代替實物交易,通過發微薄交流情感,發微信取代打電話。虛擬的網絡空間使青少年表現出與社會的疏離,在現實社會中身份迷失,與他人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際關系的冷漠,形成孤獨、焦慮等不良心態,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由此可見,新媒體正以全新的樣式影響著青少年,影響著媒介素養教育,傳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已不能適應新的媒介環境,要在內容與策略上有相應的調整。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