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效果細膩
2011年7月8日,一部名為《魁拔》的動畫電影在國內公映,得到圈內盛贊。有人說,很難見到制作如此成熟、劇情如此完整的國產動畫作品,並稱其為“國產動畫的裡程碑”。但與此同時,《魁拔》遭遇票房慘敗,不少影院拒絕排映這部並無電視基礎的動畫片,影片首映三天僅收135萬元。
今年5月31日,這部悲壯之作的續集將重回公眾視野,同時帶來的還有諸多爭議。譬如在2D動畫的基礎上做3D電影,譬如身為國產動畫片卻帶有濃厚的日系動漫風格,還有業內始終擔憂的:在目前看來隻有低幼類動畫片能存活的中國電影市場,針對更高層次觀眾的《魁拔》系列到底能不能在第二次生存之戰中打一場翻身仗?在昨日《魁拔2》的廣州試映會結束后,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魁拔》系列的動畫導演和制作總監張鋼。
質疑1 2D轉3D,屬不屬於“偽3D”?
對於一些喜歡《魁拔》的觀眾來說,兩年的鴻溝並不難逾越,因為續集的風格和素質跟前作相比幾無差別。若說最大的不同,便是《魁拔2》做成了3D電影。雖然從試映效果看,《魁拔2》的3D效果並不差,但對於那些沒看過該片的觀眾來說,3D意味著更高的票價,過去看國產3D電影的經歷也多半沒給他們留下好印象。在一些專業電影網站,已經有觀眾在《魁拔2》的頁面提出質疑:2D后期轉制成3D,是不是該稱之為“偽3D”?
回應:2D動畫轉3D比真人電影難多了
“3D動畫片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直接用三維軟件做的3D動畫片,像《玩具總動員》﹔《魁拔2》屬於另一種,即在手繪動畫的基礎上轉3D,特點在於既能保留手繪的質感又能展現3D的立體效果。”張鋼解釋,很多人覺得“后期轉3D”是種偷懶行為,但其實,如果載體是動畫片,其難度跟真人電影進行3D轉制不可同日而語。“真人電影是實拍的,畫面本身就會讓你的左右眼感覺協調,但動畫是畫出來的,轉換成立體畫面后如何讓眼睛覺得舒適?這個過程中耗費的工夫是不可計量的。”張鋼介紹,《魁拔2》大約有2000個鏡頭,每個鏡頭的3D轉換都做了20遍以上,最后達到了驚人的“零錯誤率”。雖然3D制式有一定的市場風險,但張鋼認為,中國動畫必須跟上世界的腳步,進行技術革新,而3D化是必經歷程。
質疑2 中國動漫日系風,抄襲之嫌?
《魁拔》當初問世后,業內便出現了兩股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是大贊,“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國內做的片子”﹔二是大罵,“電影處處可見日本動漫的影子”。這種爭議一直延續到《魁拔2》上映前,在豆瓣網和時光網,有不少網友為這部尚未問世的電影爭吵。雖然喜歡《魁拔》的影迷一直強調影片沒有“抄襲”日本動漫,而只是“借鑒”,但其實這已經不是爭論的重點。未來中國動畫應該走怎樣的路,這才是人們更關注的話題。
回應:為了風格而無視規律並不可取
張鋼回憶,團隊最初做《魁拔》的初衷並非是學習日系動漫,“我們是單純地想做寫實的類型片,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提供足夠豐富的細節去支撐其在大銀幕的展現”。至於“酷似日本動漫”這個結果,張鋼坦承:“無可避免。因為這種類型的動畫片,日本人已經做了50年,遠遠走在我們前面。我們可以選擇避免跟別人的風格重合,但為了風格而無視規律,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呢?”張鋼指出,《魁拔》系列的理念還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比如“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如果大家還是覺得風格過於日系,那我們會為建立自己的風格繼續努力,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在中國,低幼類型的動畫片已經有《喜羊羊與灰太狼》這樣的典范,《魁拔》系列的目標是填補從兒童到少年乃至成人這樣一個跨年齡層的空白。“我們在美國做過市場調研,10歲到14歲的小男孩都很喜歡裡面的小主人公蠻吉。”最終,他們決定把《魁拔2》放在國內的“六一檔”——前作的教訓,他們顯然是吸取了。
【給觀眾的TIPS】
●目前國際上擁有2D動畫轉制3D成熟技術的公司並不多,美國的代表是迪士尼,兩年前大賣的3D版《獅子王》便是使用該技術的代表作,日本則僅有一家公司有此技術。中國的技術達到了怎樣的高度,觀眾不妨親自去影院檢驗。關於3D效果的好壞,有個簡單的檢驗方式:一是會不會頭暈,二是角色看起來是不是足夠“鼓”。
●《魁拔》系列計劃拍攝五部,《魁拔2》的劇情主體是正邪大戰。對故事不熟悉的觀眾不妨在觀影前先在視頻網站看一下《魁拔》——前作對於各人物的出場以及世界觀的展現有更詳細的鋪墊。此外,淘寶網有《魁拔之書》出售,這本由《魁拔》團隊八名編劇撰寫的10萬字百科全書,對《魁拔》系列的各種族歷史有十分完整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