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巡演北京站即將在萬事達中心開唱,第二季16強學員將悉數到場。而在11月2日浙江衛視廣告招標會上,加多寶以2.5億元第三次拿下中國好聲音的獨家冠名權。
加多寶第一次拿下《中國好聲音》冠名權花了6000萬元,第二次拿下冠名權為2億元。這次加多寶付出了2.5億元的投入。而另一邊的巡演,則早已從今年5月啟動,將持續到明年,兩季好聲音學員將在全國各城市展開人氣pk。
轟轟烈烈的“好生意”看似很美,卻引來了吐槽:“中國好聲音‘錢味’越來越重。”這不得不讓人擔憂:商業化的背后,如何保証好聲音的品質和延續?
票房之困 贊助商滿意了,好聲音滿意嗎?
“我會去看11月9日的好聲音演唱會,因為它不要錢。”一位北京讀者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
這句話意味深長。首先,免費的午餐總是受歡迎的﹔反過來說,如果要花錢,還賣得動票嗎?
去年夏季,“中國好聲音”異軍突起,在選秀“將死”的哀號聲中名利雙收,但在12月啟動的巡演卻不得不面對窘境:廣州站、長沙站連續遭遇低上座率,成都站干脆以“天氣及部分參演人員疾病等因素影響”宣布取消。
轉至今年,“天翼飛Young中國好聲音百城百場演唱會”於5月啟動,半年來已在上海、西安、武漢等30多個城市上演,演出藝人以第一季為主輔以第二季的“人氣歌手”。有“百城百場”大盤運作,“第二季”巡演是否還有必要?據知情人士透露,經歷去年“走麥城”,今年好聲音比賽尚未結束,制作方星空傳媒高層便已多次討論是否要舉辦巡演,最終還是“財大氣粗”的中國電信再次接下盤子。
據了解,冠以“天翼飛Young”之名的好聲音演唱會不對外售票,而由電信方面全額投資,演唱會門票也由電信以贈送的方式向其用戶發放。電信方面此前透露的數據稱,“每一張門票能帶動3.5至4.2個入網(手機、寬帶)用戶”,所以,電信投資好聲音演唱會絕對不虧錢。
反觀好聲音方面,從去年尷尬的票房到今年不用為賣票擔憂,看上去很美。但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第二季好聲音節目的市場反應普遍不如去年,而去年巡演尚遭冷遇,第二季學員的人氣又何以為繼?贊助商還會買第三、第四季的賬嗎?
市場之問 熱度不再,歌手何在?
“去年好聲音看的是新鮮,今年好聲音看的是炒作。”有媒體這樣提問:“為什麼我們仍隻記得吳莫愁?”
去年好聲音56強,如今還有多少為大眾所熟知?今年第二季又有30多位學員簽約星空,如何將他們推向市場,成了制作方頭疼的問題——“百城百場”加“第二季巡演”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市場反應卻是另一番景象。“最受各地贊助商歡迎的,仍是那麼幾個人。”一位星空工作人員向北青報記者承認。據透露,星空內部將旗下數十位好聲音藝人按名氣大小分成幾個等級,並採取捆綁式銷售。比如贊助商點名要某位“A咖”,那麼必須接受數位“B咖”或“C咖”的捆綁推銷。這樣的辦法一方面能解決不太出名的學員“無人邀請”的局面,也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收益。
有人指出:“這實際上是一種‘霸王’條例,如果好聲音人氣持續下滑,那麼商演就會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以今年第二季藝人為例,很多演唱會都點名要人氣最高的學員姚貝娜,但因為姚貝娜沒與星空簽約,導致星空無法對其強制要求,因此出現了一些贊助商私底下邀請姚貝娜參加“好聲音演唱會”的現象——這在外人看來不可思議,卻反映出在市場熱度下降之后,好聲音正在失去面對演出商時的強勢和主動。
另一方面,去年從比賽結束到今年春節,好聲音學員們整天忙於應付商演、廣告等,以至於作為音樂人最重要的價值——原創歌曲遲遲不見,因此飽受“隻顧賺錢不顧音樂”的批評。而今年節目尚未結束便啟動“百城百場”,不少第二季藝人甚至還沒比完賽就要上台表演,此后長達一年的“百場”巡演和“第二季巡演”又要佔用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原創隻能又向后推了。
“新鮮感退卻—市場接納度下滑—加速推藝人—熱度下降更快,我擔心好聲音會走入這樣一個不良循環。”一位業內人士對北青報記者表示。
競爭之陷 傍了一條大腿,其他大腿咋辦?
“如果過快、過度商業化,就會傷害到好聲音的品牌。”該業內人士說,好聲音與中國電信戰略合作就像硬幣的兩面,光鮮的背后也有弊端,比如電信提出的排他性要求,國內另兩家運營巨頭——移動、聯通很可能會投向好聲音的競爭對手如《我是歌手》、《快男》的懷抱。“目前電信的用戶群是4億,但移動的用戶達到了7億……這是不是說‘好聲音’丟失了更大的市場?”該人士表示,“好聲音確實創造了全新的競爭模式,但它過早地定型,很容易被模仿並超越。在整個選秀市場開始走下坡路的背景下,被所有競爭對手瞄准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從“好聲音”變成“好生意”,“中國好聲音”成為業界典范,但不斷做大的“好生意”能否反哺“好聲音”,從而帶動中國原創音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