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之痛:
指望“以房養老”
一生積蓄被騙
為減輕女兒江木蘭的負擔,江開國以住房做抵押認籌了老年公寓,希望與父親能夠在夕陽社區中安享晚年。不料上了騙子的當,房子沒買到,反而欠了銀行一屁股債,江開國不願給女兒添麻煩,隻能偷偷將老家的房子賣了。而另一邊,江木蘭希望在北京市郊購買小戶型,將父親和爺爺接到身邊照料,囊中羞澀的她向婆婆和公公求助,兩位老人二話不說拿出了自己原本打算買墓地的錢。
“都是房子惹的禍!活人、死人都過得不容易。”有網友憤憤不平地表示,當老人相信“以房養老”背后的願景時,就容易盲目相信他人的承諾,甚至被騙。也有部分觀眾表示:“這得是在北京,如果把市價320萬元的房子賣了回老家,一家幾口能活得瀟洒的多,何苦!”
空巢之痛:
孤獨老人
隻能與推銷員談心
精明了半輩子的退休老干部方瓊,是女兒眼中的“作媽”,成天不讓人省心。在劇中,她啥都不缺也不差錢,卻被田咪幾句“您的氣質像明星田華”,“看著頂多60”和一口一個“奶奶”拉入了保健品的騙局,將各種口服液成箱往家裡搬。女強人雷頌華看得開,“就當花錢請幾個賣假藥的和媽玩玩”,但她沒有看到母親在“作”背后“求關注”的心聲,方瓊沒事找事兒,是因為太過孤獨,而小輩的噓寒問暖,哪怕是虛情假意,她也覺得開心。
老人購買保健品上當,已是屢見不鮮的社會事件,幾個“專家”,一些“膠原蛋白”、“冬虫夏草”的成分,就能忽悠老人們上當。同類產品還有養生型廚具、家用“專業”醫療儀器等,都讓老人們爭相受騙,“上周我媽才花800元買了個什麼天然燒水壺,除了外殼花哨,和一般水壺沒有任何區別,被我一通說。看了方瓊,我好像明白了點什麼”。
養老之痛:
子女有心盡孝
缺乏時間、經濟成本
劇中被網友封為“可與《渴望》劉慧芳比肩”的聖母江木蘭,一直以來對爸爸、爺爺無微不至,對婆婆、公公百依百順,然而即便孝順如她,對於接踵而來的苦難也無可奈何。爸爸眼睛做手術,公公心肌梗塞去世,婆婆癱瘓在床,老家房子被變賣,爸爸、爺爺無處可去……加上工作的重壓,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聲援江木蘭的觀眾認為,她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在現實社會中需要呼喚這樣的正能量,但難以實現。有網友指出:“現在一對夫妻照料四個老人一個孩子,自己平時還有工作要做,機器人也忙不過來啊?說來說去一是沒有時間成本,二是沒有經濟基礎,要面面俱到太難了。”
趙寶剛:角色裡有我的生活
趙寶剛曾透露,最初並不想執導《老有所依》,因為覺得題材太過沉重,直到他發現伴隨他成長的老導演們拍不動了、躺在病床上乃至離開人世,而他也已經接近老年,他才開始審視自己,並思考怎麼安頓晚年。“我當過工人、住過四合院、筒子樓,那裡的東西、情緒我全都了解。呂中是我的老師,劉蓓的原型是我的妻子,角色裡有我的生活”。除了劇本基礎和親朋的原型,趙寶剛還實地去多家養老院進行了考察,看到了一些真實案例,劇中借公立養老院院長之口,道出了養老問題的現實困境,“現在全北京老齡人口已經接近300萬,其中失能半失能的就已經佔了20%,像我們這樣能夠照料失能老人的敬老院,才十幾家,也就上千個床位。你們想想,這中間的缺口有多大?”而“全心全意照顧這樣的老人,對任何家庭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現實生活中,有人能像江木蘭一樣,對老人毫無保留地付出,卻被現實一次次無情擊垮﹔有很多個雷頌華,事業有成,婚姻美滿,對家中“作媽”的委屈毫無察覺﹔也有無數對余淼這樣的小兩口,啃老啃得心安理得……趙寶剛強調這部劇的初衷並非渲染老年生活的苦難,或對子女們做出道德評判,而是通過故事給觀眾一些解決問題的啟發,“畢竟養老不是一家人的問題,全社會都一樣”。
很難想象,一部集老人所有傷痛於一身的《老有所依》,是出自青春劇大戶趙寶剛之手。這部正在浙江衛視等五家衛視熱播的大劇,劇中過於真實、殘酷的情節,狠狠戳中了觀眾的淚點,也讓不少年輕觀眾思考起養老這件看似還很遙遠的事,因為故事“真實得有些不忍心看下去”,“該回家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