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記者專欄——福建廣播影視集團綜合頻道黃劍>>專欄稿件

《林李之見》(六)——安心 

黃劍

2013年12月30日15:5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黃劍:達摩的徒弟慧可,想拜師跪在達摩那裡三天三夜,達摩問他想干什麼,找我有什麼想求的,他說我求師父給我安心,然后達摩就說那你把心拿出來,我給你安上。他一下子就想通了。

林杰:治病也是如此啊,老說要把〝病〝治好,那請你先把〝病〝這東西拿過來,我就幫你治療啊。哈哈哈哈,其實呢,這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實際叫做〝病〝的東西。

現代醫學認為每個人都有渴求被關注的潛意識。而當這種訴求未能及時被實現時,潛意識常以虛擬的受傷害做為標記。當這些虛擬的念頭被固化成外相時,就可能以〝病〝的形式來表現。我們習慣上把自己不願意接受或不願意去體驗的現象進行歸類,把眾多的相關的名相歸納成〝病〝而已。什麼叫〝病〝?其實是你對某種現象的感知和解讀,它的表現僅僅是你在身體上,或心理上的一組不舒服﹔或難以忍受的某種體驗而已。

〝病〝通常分為兩部分:症狀和體征。症狀呢就是你的主觀能感覺到的難受﹔體征就是通過醫生或者其他人可以觀察到或觸摸到的一些外在特征。病名往往都是抽象性的或概念性的東西,往往是我們對一組事物,或一類現象的推理和評判﹔有時它只是個代號,只是類似一個路標的符號﹔只是我們的〝強立假名〝。

我們所說的〝治病〝,其實只是用某種方式改變了你的認知而已。所以我在做治療的時候,我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對方的期望值在哪裡?他希望我用什麼方式去幫助他?我能幫他到什麼程度?那麼事后,如果我能夠達到他的滿意度,我就成功了﹔如果我超越了他的期待值,他就感動了。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物的判斷標准並不一致,如果把這個標准改變了,那麼所有的概念都改變了。曾經有一種說法:你用不同的尺子去測量海岸線,得到的數據會完全不一樣。比如說現在身體上有種不舒服,在孫皓來看,她是無法耐受的,她就有可能認為生病了。而在我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就覺得它不是病﹔而在黃劍來看,也許它還是件挺很好玩的事呢,那他就更不會把他當成病了。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條件下,他對同一個事物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你拿同一張片子給一百個醫生看,可能會得到一百個不同的結論。並且,這一百個醫生今天看這張片子和十年后再看這張片子,恐怕還是會有另外一百種結論,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准。所以如果有人給我強調要〝明確診斷〝,我心裡肯定會認為他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自欺欺人,大家都是在〝盲人摸象〝而已。假設桌面上有五個血壓計,測出來的數值都不一樣,你以哪個為標准呢?我們三個人都戴手表,它們在當下顯示著不同的時間,以誰的手表為標准呢?假如你說這個人是膽囊炎,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診斷呢?是什麼原因導致膽囊炎?他的膽囊炎表現在哪裡?炎症的程度又以什麼為標准?它是結果還是過程呢?都沒說清楚,只是下個膽囊炎的結論,就不能算〝明確診斷〝。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