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成為謠言傳播的重災區,給社會造成了很大危害。和傳統謠言相比,網絡謠言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虛擬和真實的界限更為模糊,個人尤其是一些網絡名人的影響力更為突出。
從社會學角度看,謠言是“群體在說話”,它顯示了社會大眾或某個群體的某種認同、焦慮或求証的需求,網絡謠言也是如此,它是社會矛盾的“顯示器”和“放大鏡”,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面對謠言,有的官員採取官僚主義態度,凡事先入為主,高高在上,對謠言不作調查研究,不了解群眾的關注點,不重視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有的採取形式主義態度,對謠言不作具體分析,不考慮群眾的情緒,過分依賴“萬能式”官話、套話,回避群眾質疑,遇到矛盾繞開走,缺乏負責精神和創新意識﹔更有甚者,面對網絡上的質疑信息和群眾意見,不是深刻審查自身,而是揮動“謠言”大棒阻塞言路,甚至不惜動用手中權力制造“官謠”來為自己開脫,結果給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巨大傷害。對於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在踐行群眾路線過程中仔細查擺,認真解決。
在踐行群眾路線中治理網絡謠言,就是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先,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態度。謠言的力量,常常不在於謠言文本本身,而在於謠言傳受者對它的認知和態度,隻有到群眾中去深入調研,才能夠了解這種認知和態度,進而對謠言作出正確的研判和應對。其次,開展網絡教育活動,提高群眾的媒介素養。通過教育活動,讓群眾不斷了解網絡謠言傳播的新渠道(如微博、微信)、新方式(即時、互動傳播)、新面孔(如名博、“大V”),了解謠言所指代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復雜關系,提高群眾對謠言的辨識能力和“免疫”能力。再次,積極組織群眾,構建大眾媒體、各組織的媒體以及個人網絡媒體的全方位、立體化反謠言傳播網絡,形成對謠言的群防群治格局。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相關部門、組織的謠言治理舉措就能得到強有力的支撐。(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宋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