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去哪兒》中下水撈魚。在採訪中郭濤表示,自己並沒有“表演”,“我還有什麼可保留的呢?”
上周末,郭濤帶著發燒中的石頭拍節目、接受群訪。這組圖片引發了一些網友的批評。
去年秋天,攜兒子郭子睿(石頭)參加《爸爸去哪兒》的郭濤再度成為“紅人”。在節目中,因為對孩子相對強勢、常用命令式口吻樹立權威,郭濤明顯有別於其他四位父親。對於他的教育方式,觀眾有彈有贊,有人認為他太過嚴厲,也有人覺得,這才是秉承中國傳統的好父親。
郭濤很注重觀眾的批評聲。在去年11月22日播出的《爸爸去哪兒》中,僅因為石頭把水洒到被子上、吃方便面時不慎把碗扣在身上,郭濤就忍不住發火。網友對此爭議很大,認為他反應過激。次日,郭濤發布長微博向觀眾致歉和解釋,並借網友的話說:“發脾氣,只是表示智慧不足以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事實上,在每一期節目中都能看到,郭濤一直試圖展現自己在“耐心”方面做出的相應調整。去年12月26日,郭濤又發布長微博,在這篇“寫給兒子的信”中,他再次表示:“在教育問題上,爸爸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只是好像有時候過於心急、方法簡單……”
第一季《爸爸去哪兒》雖已結束,但爸爸們仍帶著孩子頻頻亮相“撈金”,這是否“過度消費自己寶貝”,網絡上也爭議頗多。上周日,在參加金鷹卡通親子挑戰節目《瘋狂的石頭》錄制時,郭濤在石頭發燒的情況下,堅持帶他玩游戲、接受採訪,並表示“沒有給他吃藥,讓他喝水,扛過去了”。從現場圖片看來,郭濤情緒飽滿地接受著群訪,而石頭正病怏怏地在他腳邊坐著,一言不發。這組圖再次引發爭議,心軟的網友大呼:“請溫柔對待石頭”,而郭濤也很快通過長微博做出回應:“石頭右手骨折,我都帶著他堅持把《爸爸去哪兒》錄了,這點發燒的小病,真的不用看得太重,更不用放大。”他解釋說,這是很早就答應的事,“是爺們就要信守承諾,遇到了困難,克服困難就好。”
在這次事件后,郭濤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除了回應這幾個月來的各種爭議問題,他也表示,網絡上對他“中國式教育”的說法,他非常不贊同。他說,自己讓石頭上國際學校,就是因為“中國人喜歡糾纏”。與兒子參加的《瘋狂的石頭》將於1月18日起在金鷹卡通衛視首播,郭濤說,聽到這個節目名就沒法拒絕,他說,自己本身就喜歡一些高強度、刺激性的運動,對兒子也是這樣培養的,“因為他是老爺們。”
【發燒上陣】 誠信是中國人要擁有的品質
新京報:《瘋狂的石頭》這檔節目吸引你的地方在哪兒?
郭濤:名字。感覺就是為我們家設計的,聽到這個名字我沒有辦法拒絕,對不對?比如闖關和完成任務,都是比較刺激、有挑戰性的,這是石頭擅長和喜歡的,也可以對他有一些鍛煉。
新京報:鍛煉他“男子漢”的部分?
郭濤:對。我喜歡一些比較高強度、刺激性的運動,石頭從小也一直被這樣培養,因為他是老爺們。現在的孩子們,身體、心理和膽量等都有所退化,我希望孩子在這方面有所加強,長大后面對社會挑戰時,這也許就是一筆財富。
新京報:你在兒子生病時還帶他做節目,太太有說過你嗎?
郭濤:沒有。孩子生病是不可預測的,不是說生病了還堅持參加,而是在節目(錄制)中才感覺到不舒服。一旦他的身體承受不了,還是要保護他的。我是他親爹,他是我親兒子,我不為他好,誰為他好?我認為大家在這方面多慮了。
現在的家長格外保護孩子,但有些東西不要過度放大,不要讓孩子太嬌氣,我覺得我在這方面把握得還可以。石頭身體素質非常好,可能也是經常鍛煉的原因,參加節目回來,今天(採訪時是1月7日)就恢復了,他早上活蹦亂跳去上學了。這對他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
新京報:有網友翻舊賬說,第一期《爸爸去哪兒》裡石頭就是胳膊打石膏上陣的,當初是你堅持讓他參加節目的嗎?
郭濤:誠信是中國人要擁有的一個品質。我跟兒子經常說,我們是男人,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要麼就不答應。首先,你一定要有判斷力,這個東西到底好不好、為什麼要做,如果決定了,就努力付出,不要糾結來糾結去、婆婆媽媽的。這是特別典型的男性的思考方式和處事方式,同時也帶有一點西方的色彩。因為中國人喜歡“糾纏”,很復雜地去思考一件事情,會很累。我希望孩子在這些方面更簡單、更解放一些,有所開拓。
在節目(指《爸爸去哪兒》)過程中,石頭的一部分表現,是我平時沒發現的,比如,他挺有膽量和領導能力的,會主動照顧弟弟妹妹。我沒想到他在這些方面做得這麼好。我們分析了這五個孩子,有些是乖巧型的,有些是具有幽默感的,有些是巧舌如簧的。郭子睿的性格和特點,恰恰是我們傳統意義上對“男子漢”和“男人”的理解,這些東西是我引以為豪的。一方面,別人說我是中國傳統家庭、傳統爸爸的教育方式,同時,我也希望他在國際學校開放式的思想環境、教育環境裡,去與世界進行交流和貫通,從而達到和諧。
【國際學校】 石頭未來可能放棄“應試教育”
新京報:在你太太看來,錄《爸爸去哪兒》的過程中,兒子有什麼改變嗎?
郭濤:以前這些東西都是交給她的,說實話,我原來是甩手掌櫃,覺得與我沒太大關系,但目前在家裡,我比她更多地承擔這些東西。
比如,今天早上送他上學,我問他放學后希望誰來接他,他說:“我要讓爸爸來接我。”他希望跟我交流。昨天我輔導他寫寒假作業,他后來跟我說,媽媽都不是這樣對我。我說,什麼意思?后來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是,爸爸輔導他寫作業時要比媽媽有耐心。小孩子可能就是這樣,與你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就會認為跟你更親。所以,還是要與孩子多交流,多與他在一起。
新京報:你把石頭送到國際學校,是覺得會比公立學校更重視體質教育嗎?
郭濤:不僅僅是身體方面的。有的孩子可能適合於公立學校的安全感和規范的教育模式,但石頭的個性比較解放,又比較好動,他接受外部東西時有獨立思想、不太容易受到約束,在國際學校裡可能會更好地發揮他的優勢。
我們從孩子三歲時就開始糾結這個事,我與很多當了父親的人都交流過,他們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有的人說,要看自己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目前我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已經從模糊漸漸變得清晰。這個國際學校一半是中文、一半是英文,不能丟下中國的東西,同時也要有相對開放和個性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選擇這種學校,有可能就會放棄所謂的“應試教育”的體系。
新京報:所以石頭以后要麼延續文藝之路,要麼會出國?
郭濤:對,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新京報:參加《爸爸去哪兒》是不是為他文藝之路做的鋪墊?
郭濤:我可沒想這麼多。就目前而言,他收獲更多的是快樂、挑戰和刺激,同時也為他帶來了思考,讓他找到了感興趣的東西。另一方面,我也能體會到與孩子的互動,也促進了和兒子的關系,包括考慮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這些方面,而沒有想過那麼多功利的問題。
新京報:接下來對石頭會有什麼安排嗎?
郭濤:還是上學,他需要上學。前天他教練還在說,你差不多了,趕緊到我那兒去學——教練是很牛的人,著名音樂人欒樹。他的手傷已經恢復了,節目也參加完了,要繼續打冰球,現在是打冰球的最好季節。他已經有小半年沒練習鋼琴,雖然他很喜歡,但是一直沒有時間。
新京報:欒樹教石頭鋼琴?
郭濤:教他騎馬。你查查資料吧,欒樹馬騎得可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