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抗戰紀念館”APP正式上線 指尖上的“抗戰紀念”

柴逸扉  張慶雄  趙靜靜
2015年08月20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各地紛紛開展紀念活動。與過去需要實地走進紀念館才能觸摸抗戰歷史,目睹先烈英雄事跡的形式相比,如今,網友們僅需輕輕滑動指尖,便可親臨宛平城,感受抗戰的烽火硝煙。

  8月15日,“抗戰紀念館”APP正式上線。此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抗戰類數字博物館等也先后建立。移動互聯網時代,抗戰紀念從單純的線下參與轉變為線上線下結合的“互聯網+”模式。 

  輕觸指尖 領略抗戰歷史

  “一開始只是因為好奇,想知道這麼大的紀念館怎麼放進一個小小的APP裡,但使用過之后,感覺展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我們足不出戶,也能學習抗戰歷史。”下載了“抗戰紀念館”APP的陸小姐對本報記者說。

  而把抗戰紀念館移入手機,也成為這一APP的最大亮點。

  打開軟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銅鑄浮雕圖像“血肉長城”,上書“序言”二字。點開“序言”,則是關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以下簡稱“抗戰紀念館”)序廳的陳列展覽詳情,不僅有細致的文字說明,而且配有精美的展覽圖像。此外,在界面下方,還設有收藏、轉發、點贊和語音講解四個功能鍵,不僅為用戶提供了完整的線上交互功能,更為其帶來了與實地觀覽無限接近的視聽體驗。

  除了“序言”之外,APP中還包括“民族危急 救亡興起”、“抗戰燈塔 中流砥柱”、“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等八大模塊,分別對應了“偉大勝利”大型主題展覽的八部分內容,全景式展現了中華兒女14年浴血抗戰的歷史畫卷,使用戶僅需滑動指尖,便可瀏覽豐富多彩的抗戰文物、抗戰圖片和抗戰故事,輕鬆了解那段紛繁復雜的抗戰歷史。

  此外,APP首頁下方設有公告資訊、地圖導覽、場館介紹、文化產品、掃二維碼5個菜單鍵,並內置了票務信息、游覽須知、交通指南等服務訊息,不僅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抗戰紀念館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和最新資訊,而且方便其查詢、設計游覽路線,具有較為完善的導覽功能。

  足不出戶 參與抗戰紀念

  抗戰紀念館手機APP的上線,只是如今方興未艾的網上紀念抗戰活動的一個縮影。

  為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網民隨時隨地了解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去年6月,抗戰紀念館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58件精美藏品亮相網絡,並附有語音講解,觀眾登錄百度百科即可觀看展覽。這個數字博物館上線僅僅一個月,網站點擊量已達1500萬次。對比實體紀念館每年70萬左右的參觀人數,數字博物館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抗戰主題的網絡宣傳,通過網絡新媒體還原歷史真相、宣傳和平正義、弘揚抗戰精神,從去年3月開始,抗戰紀念館與首都互聯網協會一起聯合新浪、網易、鳳凰等多家主要網站,在其歷史、新聞等頻道推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並策劃了一系列專題,從不同角度紀念抗戰。

  在鳳凰網歷史頻道“先輩的記憶”專題之“大家晒抗日圖片”欄目中,有一組“老飛行員晒自己抗戰留影”的照片,其中有一位名叫陳允瑞的飛行員,他曾駕駛飛機在日本人的頭頂扔炸彈。后在一次夜航訓練時,因駕駛飛機出現故障,陳允瑞全身被嚴重燒傷。而在網上展出的圖片中,他用留下終身殘疾的手,拿著自己身穿黃色空軍飛行服的軍裝照,讓人感嘆不已。

  另外,在專題的評論互動欄目中,網友們紛紛緬懷抗戰英烈,抒發愛國情懷。比如網友“氣吞萬裡如虎62”所寫的“向抗日戰爭期間英勇獻身的烈士們致敬!忘了歷史就是背叛,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就更加無恥,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得到其他網友的積極響應,收獲了一百多個贊。

  對此,抗戰紀念館館長沈強表示,依靠網民提供展品是網上紀念館一個顯著特點,希望通過網絡這個開放的平台,億萬網民能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的籌辦者、建設者。

  線上線下 傳承抗戰精神

  以互聯網平台為載體的抗戰紀念活動相較於傳統形式,呈現出開放性、交互性、快速性和多元化的特點。

  對此,中央黨校李慶剛教授告訴本報記者,網上抗戰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新形式和新途徑,是對線下抗戰紀念活動的有益補充。“‘抗戰紀念館’手機APP的發布,能夠以其特有的交互功能,最大限度吸引年輕人使用,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在互聯網平台上紀念抗戰很有互動性,容易讓年輕人產生興趣。一方面,我可以足不出戶看到各種有關抗戰的歷史資料及紀念館藏品,另一方面,我也能把親身到達的現場和親眼所見的物件拍照上傳,與其他網友分享。”中國政法大學學生陳康講述了自己網上紀念抗戰的體驗,分享內容、交流互動在他看來是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

  部分專家還表示,當前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所謂的“歷史解讀”,各種觀點魚龍混雜,一般大眾很難分辨其真偽,而掌握大量歷史資料和真實記錄的抗戰類紀念館涉足互聯網,在擁有眾多受眾的平台披露史料,將更加有利於還原歷史真相,使更多民眾在了解真實歷史的同時,端正社會歷史價值觀。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