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羊年。那一年,“非典”肆虐,果子狸家喻戶曉。這東西,據說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稀有“山珍”。看其模樣,鼠不鼠貓不貓狗不狗,可見是個謬種。
2015年,也是羊年。這一年,霧霾不斷。十二年一個輪回,山上狸跑了,雨下狸來了。這霾啊,更不是東西。過去萬惡的舊社會“昏天黑地”“暗無天日”,現在全國人民正喜氣洋洋地跑在奔小康的路上,讓霾這東西搞得很是不爽。以至於,但凡晴天,但凡見到太陽,就讓人生出超現實的感覺。
治霾不是管理老天爺,而是管理人自己。管好自己,就是在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中適度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維護、過好日子與理性消費、左手綠水青山與右手金山銀山。人若仍任性隨意,隻會讓霾任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欲除雨下狸,先去心中狸。狸,《說文》裡說是“伏獸”,段玉裁注曰:“謂善伏之獸,即俗所謂野貓。”野貓,善伏善夜行,善變不定性。發展是為了什麼?我們需要怎樣的發展?搞清楚並堅定地走下去,堅持綠色發展、陽光發展,這是治霾的正路子。
治霾很難,估計一二十年才能明顯見效,必須來一場全民持久戰。與隻講經濟效益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戰斗,與透支生態、透支資源的非理性消費戰斗,與隻講房子、票子、車子、位子、面子而不顧兒子、孫子的生活欲求戰斗。
全民戰爭,輿論先行。治污驅霾,新聞媒體也做了不少工作,但還遠遠不夠自覺主動。為中國夢計,為子孫計,新聞媒體得高舉綠色大旗,咬牙使勁,持久不息。這是新聞媒體的一大社會責任。只是,近些年不少媒體忙於市場競爭、荒於社會責任,媒體生態也在霧霾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難。
比如,在社會責任與經營業績之間,熱心的更多是經營模式,揪心的更多是經營多寡,21世紀傳媒案是典型。
比如,不論是報道人家還是業界評議,第一標准往往是“金本位”,盯著錢袋子做新聞做媒體如同做買賣。遠些的如加多寶與王老吉官司中大版大版發廣告財的媒體,近些的如給錢就發廣告的《東莞日報》,前腳登了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關於寮步鎮一宗土地使用權的拍賣公告,后腳就登了寮步鎮政府的“聲明”,指責法院“一意孤行強行拍賣土地”,公開叫板法院、干擾司法。
比如,在新聞報道特別是在廣告宣傳中,物欲太重。最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發展部部長侯永志、發展部研究室副主任卓賢聯名發文《倡導和推動理性消費刻不容緩》。三專家指出,“非理性消費之所以能興起,既有其物質條件,也有其思想根源。享樂主義和虛榮意識,通過大眾傳媒有意或無意的傳播,構成了非理性消費得以盛行的思想基礎”。(《中國經濟時報》2015-12-09)
比如,媒體人話題焦點是採訪了哪個大領導大老板大明星,掙了多少工分,做了幾個版的廣告,若有新聞人問為綠色為驅霾做了幾篇好報道,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外星人了。
比如,談及“互聯網+”,腦子裡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就是那些圈錢賺錢的發財故事。媒體人很多是技術盲,現在更可怕的是雙盲,技術盲兼人文盲。反而是互聯網大佬新貴在大談人文情懷(新舊媒體上流行的那些雞湯),搞技術的在反思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培根最近在一次演講時說,技術最大的意義乃是人的意義,就是幫助人類詩意地生存,別讓“互聯網+”遮蔽了“詩意”。“在我們跑得太快的時候,是不是需要放慢腳步想一想: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技術一方面是有解放力量的,它使人更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人工具化,這是需要避免的。”“‘互聯網+’不能夠只是‘+技術’、‘+利潤’,‘互聯網+’要‘+詩意’。”(《解放日報》2015-12-27)
“生意”是要的,但不能光顧“生意”丟了“詩意”。談錢免不了,避俗是大俗。但汲汲於富貴,營營於身家,發展等同於發財,效益等同於票子,如此不避俗,堪稱惡俗。
治理媒體生態霧霾化,也得先去心中狸。竊以為,媒體人最大的性格缺陷,不是古板,而是善變。善變,討巧,極易流於俗氣、乖戾、勢利。大本不立、小辨不正,該刮落枝葉、栽培根本了。發展是為了什麼?我們需要怎樣的發展?搞清楚並堅定地走下去,堅持綠色發展、陽光發展,真正在實現社會責任中實現自身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這是當前媒體發展的真正“風口”。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