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與創新

蔡雯

2016年02月18日14:24  來源:青年記者
 

新聞傳播活動的“新常態”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的變化

新聞傳播教育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的新聞學院是為培養新聞媒體從業者(報人)而創辦的,新聞媒體對其從業人員的專業要求是新聞院系設置專業和課程的重要依據。雖然新聞教育中很早就重視通識教育,很多新聞院系以較大比例的學分讓學生掌握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個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但其最終的目標指向還是培養職業化的新聞與傳播工作者。所以從歷史傳統來看,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是培養新聞專業人才,以推進大眾傳播的發展來促進人類的信息交流,促進人類社會的民主和進步。

這樣的使命今天會發生變化嗎?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的歷史變遷做點縱向分析。在網絡傳播特別是社交媒體出現之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是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也主要以這些媒體的人才需求標准為依據。但最近十多年,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和大眾傳播主導人類信息交流的狀況,這兩年無論是中國的互聯網應用調查還是國外一些研究機構如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都有相關的數據顯示社交網絡和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和交流意見的主要渠道,而新聞傳播界這幾年關注的一些熱點話題,比如UGC(用戶生產內容)、新聞眾籌、眾包、大數據等等,其實也都從不同側面展現出技術變革對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的影響。還有近幾年來成為社會熱點的突發事件等報道案例,也在顯示出新聞傳播活動的一種“新常態”:從專業媒體獨立採制報道轉向由多元主體運用各類媒體一起求証事實,並在求証過程中進行意見交流和對話。這種新常態對我們新聞傳播教育的啟示是:在傳播主體全民化、傳媒載體個人化和社交化的今天,人類信息傳播質量的改進僅僅依靠職業新聞傳播人員已經遠遠不夠了,新聞傳播教育是否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是否需要重新定義新聞傳播學科的價值指向及其內涵?

我想說一個發生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在2012年開始執行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的新方案,要求新聞學院面向全校學生提供通識教育課程,確定的課程有兩門:媒介素養與傳播理論基礎。我們為此組織了兩個教師團隊,專門針對非本學科學生的需要,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兩門課程已經開設了四年,受到全校各學科學生的歡迎,很多課堂都是超過百人甚至二百人聽課,學生們給所有任課老師的評分都在95分以上,說明他們對新聞學院開設的通識課程很認可。

還有一些變化來自校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到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的邀請,講授新聞與傳播方面的專業知識,每年聯系學院辦各類培訓的請求應接不暇。由中組部組織的全國司局級領導干部選學班,每年都要求學院單獨組織一個專題,由多位教授聯合主講,並且組織政府發言人的演練。和我們一樣為社會各方提供素質教育或專業培訓的學院有不少,這類服務也往往是學院獲得社會地位和經濟回報的一個重要支撐。

相比針對本學科在校學生的專業教育,面向非本學科人員的通識教育目前受重視的程度無法與專業教育相提並論。雖然我們對媒介素養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落實到教育實踐中還是很有限。我認為這與新聞傳播教育的傳統理念和價值評判標准有關,大家對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和價值的認識目前主要還是在行業或職業的框架中。今天,傳播技術已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的基本結構,一方面,公民的媒介參與、意見表達已經是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中一股強大力量﹔另一方面,人們的媒介素養難以與其不斷增強的參與度相匹配。在這樣的矛盾困境中,新聞傳播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我們對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需要有新的認識。新聞傳播教育既要培養新聞媒體需要的專業人才,也要為非新聞機構培養公共傳播人才﹔既要培養職業傳播者,也要培養全體民眾的媒介素養與傳播能力。倘若如此,新聞傳播學科的地位與影響力不但不會因為技術和媒體的變局而減弱,反而會因為對更廣大人群和更廣泛領域的貢獻而得到提升。

當然,承擔通識教育的任務對新聞傳播院系是新任務、新挑戰。因為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如何針對本學科以外的學生開展素質教育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探索,比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等怎樣做才合適。除了教學本身,在管理上如何調動教師投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也是一個必將面對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十年來的三個重要改革項目

創新是新聞教育界這些年一直在討論的話題。新聞傳播教育實現自己的使命離不開創新,前面談的新使命和新挑戰需要創新,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專業教育在媒體融合發展新時期面臨的新問題,也同樣需要突破和創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十年來做了三個重要改革項目,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第一個項目是2005年開始創建全國第一個新聞傳播學案例庫,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在新聞傳播學科進行案例教學

這個項目最初是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十五”“211工程”項目獲得了啟動資金。在此之前,新聞傳播學科在世界范圍內都尚未開始案例庫建設工作。我們隻能在學習法學、商學等學科經驗的基礎上開始摸索嘗試,最終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和教學需要,確定了案例開發標准和方法。學院組織了各個專業方向的教師,成立了13個案例開發小組,分頭建設13個子庫。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們開發成功的案例已經有600多個,這些案例運用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所有業務課程及部分理論課程的教學。以案例庫為基礎編寫的“新聞傳播學經典案例”教材系列,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案例庫建設與案例教學成果在2013年獲得了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獎。

第二個項目是2006年開始的跨媒體傳播實驗教學,學院以此為抓手探索全媒體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這一年開始的“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平台建設”項目在2009年獲得全國教育成果獎。支撐這項改革的新聞與傳播實驗中心也獲得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學院先在新聞學專業開設了一門專業課程“跨媒體傳播實驗”,將學生媒體的運行與課程教學相結合。2009年,這門課程擴大到全院所有專業,並從大二到大三連續開設。學院選拔各專業方向的青年教師,組建了跨媒體實驗的青年教師團隊,加強對實驗教學的管理。課程共分三段進行連續性實驗,第一段主要進行跨媒體傳播的基礎知識教學與相關技術訓練﹔第二段提供8至10個不同實驗內容的跨媒體實驗工作坊,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特色化的專業實驗,這些工作坊有些以校內媒體為教學實驗平台,有些與社會媒體合作,讓學生的實驗成果能得到正式發布。第三段為綜合型跨媒體實驗,每個學生綜合運用前期學習的傳播技術,獨立設計並完成一個跨媒體的新聞作品,要求至少包含三種以上媒體表現形態。在全院范圍內舉辦“跨媒體作品大賽”,對優秀成果進行獎勵。為了將社會資源引入校內跨媒體實驗教學中,學院還聘請新聞媒體的專家組建“跨媒體實驗指導專家委員會”,定期對學生的跨媒體實驗進行指導,並對最后一期的跨媒體作品大賽進行評審。

第三個項目是2011年開始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合作,創辦跨學科聯合培養的雙學位實驗班,探索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認為,媒體融合時代表面上看來需要的是人才的技術適應性,實際上更需要的是人才的內容適應性,需要的是在某個領域、某個學科有較深造詣的專才。這樣的專才僅僅靠新聞傳播學院的教育資源難以培養,也無法靠一般性的通識教育來完成。因此,我們的兩個實驗班分別從新聞學院與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的新入校學生中聯合選拔,由兩所學院共同設計聯合培養的教學方案,專業課程也由兩個專業的老師共同開設,對學生共同指導。

在辦實驗班的同時,學院鼓勵那些沒有機會進入實驗班學習的同學充分倚靠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與社會多個學科上的領先優勢,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其他專業。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二年級到四年級的同學,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在輔修第二學位或第二專業。

這三個項目現在依然還在繼續進行中。2014年學院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上任后,進一步梳理了教學改革的各方面工作,加大課程改革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力度,比如專業核心課程更多與業界資源相嫁接,新聞採訪寫作課聘請了多位獲得中國新聞獎的著名記者共同主講﹔在跨學科聯合培養方面,也與更多的其他學院溝通協商,試圖通過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復合型的人才。研究生培養的改革也正在進行,對於專業碩士培養的方向在研究細化中,課程建設方面也將更充分地利用案例開發成果,全面推進案例教學﹔在博士生培養中將改革招生選拔方式,從2016年開始實施審核制,以更好地發現具有學術興趣和發展潛力的人才。

教學改革實踐中有待探索的難點

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體會到一些依然有待探索的難點。

一是把握方向

新聞傳播教育的學科點已經過千,每個學校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辦學條件,生源也有不同,所以教育創新需要揚長避短形成特色,要有正確的方向與戰略選擇,才能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學方法這些具體操作環節上把握好尺度。

二是建設團隊

教育的基礎是教師,師資隊伍的結構合理性、新生力量的及時補充、合理的評價與晉升機制、融洽的人際關系,是辦學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形成凝聚力,組建創新型團隊,集中大家的智慧突破難點,有所作為。

三是整合資源

隨著新聞傳播學科向更廣泛領域的滲透,新聞傳播教育改革也比以往更加需要外部的支持,包括校內校外,國內國外,政府、媒體、企業、校友,等等,對資源的整合利用是新聞傳播教育與時俱進的必要條件。

對這幾個核心問題的探索還需要我們繼續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