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視角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之路

張夢

2016年02月24日13:49  來源:視聽
 

摘要:文章將分析基於“拿來主義”的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現狀,並著重思考基於“文化認同”的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需從文化認同、文化自覺的角度出發,致力於形成和發展文化、娛樂並重,以文化為主、娛樂為輔的優秀原創電視綜藝節目,並使之融入世界文化,才能使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得到持久性關注和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認同﹔文化自覺﹔市場認同

2004年,一群懵懂的女孩在一次次淚流滿面、溫暖相擁的PK中,追逐她們的音樂夢﹔2012年,一隻話筒、四把神奇的轉椅,讓無數愛音樂的普通人成為音樂大師的優秀學員﹔2013年,幾個帥氣的老爸帶著各自的萌娃,離開溫暖的家,到全國各地去體驗酸甜苦辣……一時間,諸如《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這樣的“現象級”電視綜藝節目火爆熒屏,風靡全國。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也隨之形成了看似“百花齊放”的格局。無疑,這些電視綜藝節目是成功的,但成功背后也隱含著巨大的泡沫。

一、基於“拿來主義”的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現狀

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拿來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各大有實力的衛視紛紛購買國外火爆的節目模式版權,加以基本的所謂“本土化”嫁接,生硬地融入“中國元素”,以期獲取最高收視率和最大商業利潤。其二,一旦某種節目模式在一個衛視台播出后受到觀眾和市場的認可,其他台會紛紛效仿、復制。大量引進、缺少原創、節目同質化、注重娛樂效應、忽視文化價值已成為國內綜藝節目令人堪憂的現狀。

(一)“二次創新”盛行,如“蜉蝣”朝生暮死

據樂正傳媒數據顯示,2013年,各電視台播出的引進海外模式節目達到了56檔。2014年達到了61檔,其中30檔為2014年新引進的節目,31檔為延續播出的模式節目。節目模式可以原封不動地“拿來”,節目制作團隊卻“拿不完”“拿不下”。有好的節目模式和版權,團隊制作能力卻不足。這種大量雷同又缺乏制作水平的引進節目模式只是蹩腳的舶來品,是基於“拿來主義”的將外來模式進行簡單而粗糙的本土化結果,並且被虛偽地貼上了“二次創新”的標簽。這種創新就像“生命周期極短的蜉蝣一樣,呈現出一種朝生暮死的現象”①,容易引起觀眾審美疲勞和市場疲憊,從而影響節目的持續生命力。此前長期佔據收視排行榜首位的《奔跑吧兄弟》,在第三季歸來時並不理想,比起第二季全國網首播收視率3.36,第三季首播收視率僅2.56,觀眾紛紛吐槽節目沒有以前好看,也沒有新意了。此外,廣告投放量的下降也充分顯示出市場對此類綜藝節目的疲憊。例如,曾經高調宣傳為年度巨制級作品的江蘇衛視《前往世界的盡頭》沒有品牌冠名,東方衛視播出的集結各路喜劇明星的《歡樂喜劇人》沒有品牌冠名,此前北京衛視播出的《音樂大師課》也曾“裸奔”多期。②

(二)引進模式非萬能,忽視文化價值差異成敗筆

提倡加強原創,並不意味著不引進。畢竟,原創是建立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之上。但若只是單純的引進,而忽視文化價值的差異,必將導致節目的失敗。

2010年,深圳衛視打造的一檔深度心理探究真人秀節目《別對我說謊》。它來源於美國著名綜藝節目《The moment of truth》。可即便有知名主持人坐鎮,該節目也僅播出一期就停擺了。節目中所出現的一些窺探隱私和人性,以及挑戰諸多社會尖銳話題的現象,讓觀眾乃至國家廣電總局無法認同。就連主持人樂嘉在接受採訪被問到是否會參加這個節目挑戰自我的時候,也曾說過:“我不敢,我膽子小。其次我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太多自己的事。”

究其原因,是因為文化價值觀不同。西方文化更崇尚個人價值,節目中顯示沖突與對抗,不避諱表現人性弱點。中國文化建立在儒家思想上,主張簡約、和諧、中庸、對稱與平衡,即所謂的“中庸之道”,節目傾向於沉穩含蓄的表達。中國觀眾喜歡看到的畫面是:面對挑戰,團結一心,戰勝困難,最后達到皆大歡喜的和諧局面。即便過程中會有沖突,也是和諧的沖突,能在沖突中感受到人性美好、溫暖的一面。

(三)文化認同缺失,市場認同構建虛假滿足和繁榮假象

握有引進節目“制作寶典”的各大衛視競相打造以真實性、娛樂性、互動性相互交融為特征的電視綜藝節目,在國內市場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像《極限挑戰》《全員加速中》這類明星真人秀節目更是火爆熒屏。超高收視率為節目制作商和各大衛視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娛樂性情節給部分受眾帶來了精神上的快感和滿足,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因此,各種基於市場認同、以娛樂為主導的綜藝節目扎堆熒屏。

然而,波茲曼在談到電視與娛樂的關系時曾說:“電視隻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成娛樂業的廣闊舞台。” ③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娛樂至上的電視綜藝節目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馬爾庫塞所謂的“虛假的需求和滿足”之中,即電視媒介為了自身的利益,擴大受眾不合理的需求和欲望,使受眾獲得虛假的滿足,成為需求的奴隸。這種一味迎合和擴大觀眾娛樂需求,弱化文化需求的電視綜藝節目格局,正處在亞健康狀態。電視綜藝節目歸根到底還是一種文化產品,而文化產品更應重視的是消費者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彩的娛樂環節、炙手可熱的明星、超高的收視率以及各電視台的跟風使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形成了繁榮假象。所謂假,是指其“輕文化、重娛樂”的現狀,以及重視市場的認同,忽視文化認同的發展趨勢既不能滿足觀眾持久而深入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不能迎合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綜藝節目收視率的下降和廣告投放量的縮減也是這種假象的充分証明。

二、基於“文化認同”的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方向

文化認同是一種對所謂“歸屬”文化的認知、情感及行為上的表現,以及因此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並且這種認同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化價值觀念之上的,認同的同時意味著對“他者”排斥。在當前文化多元和綜藝節目扎堆的背景下,融入文化元素、文化價值,致力於形成觀眾強烈的文化認同的電視綜藝節目,才能在深層次上滿足觀眾的文化價值需求,得到長久發展。在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之路上,重娛樂的市場認同必定成不了主角,而隻能扮演催化劑的角色。隻有基於文化認同的電視節目發展方向才能使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發展和面向世界的跨越發展。

(一)文化認同成創新標杆,加強中國文化認同勢在必行

中國觀眾具有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主體性。面對外來文化的節目時,觀眾會基於原有的本土文化價值觀進行有意識的解讀和甄別,對符合他們文化價值觀的節目加以認同,對不符合他們文化價值觀的節目加以排斥。

近幾年,國內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引進大都來自韓國,除引進門檻相對歐美較低外,韓國與中國文化同源,中國觀眾更容易對來自韓國的綜藝節目中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加以認同。2014年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女主角說,是韓流文化讓亞洲成為了一體,這句話既體現出了韓國文化的在亞洲的廣泛認同,也折射出其文化野心。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國,有著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電視綜藝節目應當挖掘、提煉並融合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以此加強中國觀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逐步形成以具有中國文化價值的原創綜藝節目佔領國內市場的格局。面臨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輪又一輪嚴格的“限娛令”,我國許多衛視台對節目進行了調整和創新,逐漸涌現出一些主打文化的原創綜藝節目,如《漢字英雄》《國色天香》《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這些節目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旋律,在當今混雜的電視綜藝節目格局中獨樹一幟。

(二)融娛樂於文化之中,發展“二進制”模式電視綜藝節目

全球化背景下,電視媒介既是受眾的娛樂來源,也成為構建受眾文化認同的重要資源。娛樂是電視綜藝節目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利於綜藝節目吸引觀眾,但決不能僅將觀眾看作是消費者來迎合,一味追求娛樂效應和市場利益,而應將娛樂融於文化之中。

若將娛樂價值和文化價值運用二進制模型進行運算,將輕娛樂價值視為“0”,重娛樂價值視為“1”,輕文化價值視為“0”,重文化價值視為“1”,那麼無論是既不重文化也不重娛樂的三無節目(0×0=0),還是隻重娛樂而輕文化(1×0=0)抑或是輕娛樂而隻重文化(0×1=0)的綜藝電視節目發展模式,都是得不到長久發展的。隻有既重文化,又不抹殺娛樂(1×1=1),形成以文化為主,以娛樂為輔的健康發展模式,在對市場認同的基礎之上,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才能使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增強競爭力、影響力和生命力。

(三)“文化自覺”助力中國原創電視綜藝節目走向世界

全球化背景下,每一種文化都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現代社會已經形成多元文化與多維認同交叉相疊的格局。如何在大力發展原創綜藝節目,迎合市場認同,促進文化認同的同時讓我國優秀電視綜藝節目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又成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課題。

費孝通先生因此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他曾說過:“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隻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 ④也就是說,文化自覺應該是在正確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增強所屬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融入到世界文化中。

同樣,電視綜藝節目隻有將加強中國觀眾文化認同作為根本宗旨,才能形成文化自覺的觀念,並使中國電視綜藝節目走向世界,促進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大和諧。

2015年3月,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原創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採取中韓合作的模式,把韓國明星邀請到國內,和中國明星一起在各種娛樂形式中學習、體驗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並且央視與韓國KBS電視台簽訂了海外播出合作協議。此外,湖南衛視的原創校園紀實綜藝節目《一年級》,以新穎的形式真實反映中國校園文化,其版權被韓國購買。這些節目都建立在充分了解、熱愛中國本土文化,形成強烈中國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以文化自覺為出發點,致力於發展中國文化,並使之融入世界范圍,這些有益嘗試在當今中國一片混沌的電視綜藝節目之間劈開了一片藍天。

中國作為一個“電視大國”和“文化大國”,在電視綜藝節目發展上還只是一個“創意小國”“認同小國”。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從文化認同、文化自覺的角度出發,發展出兼具文化認同、市場認同的“二進制”節目模式,以及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認同空間的電視綜藝節目,是每一個媒體人應該深思的問題,也是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

注釋:

①尹鴻. 隻有笑得最早沒有笑到最后——中國電視創新的“蜉蝣”定律[J],新聞與寫作,2010(7).

②彭侃.綜藝“假繁榮”:多檔節目無冠名“裸奔”[EB/OL].[2015-05-25].

http://news.sina.com.cn/m/gb/2015-05-25/doc-icpkqeaz5460516.shtml.

③[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26-227.

④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群言出版社,2007:190.

(作者系廣西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