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區內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民族語言各具特色。在這片民族文化資源豐厚的熱土裡,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和少數民族語譯制電影成為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文化“雙向”交流的重要窗口。廣西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攝制和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都經歷過輝煌和低谷,在面臨現今新形勢的挑戰下,通過對兩者的歷史發展和現狀進行共異性探析,為兩者的從業人員提供相互借鑒的經驗,探索互惠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攝制﹔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不久,南寧電影制片廠(原廣西電影制片廠前身)在南湖畔成立,同年廣西開始了少數民族語的電影譯制工作,為廣西民族影視藝術的繁榮發展創下了良好的開局。五十多年來,以廣西電影集團(原廣西電影制片廠)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攝制工作和以廣西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原廣西電影公司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業余到專業、有起有落的發展歷程。
一、歷史發展的共性
(一)兩者都起步早,早期發展極具開創性和探索性
說到廣西早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最具代表性的是1961年公映的影片《劉三姐》。當年該片的主要編導及技術人員大都來自長春電影制片廠,南寧電影制片廠保留了一個攝制組的主創人員進行跟班學習,共同創作。該片紅遍全國,無疑是對廣西民族電影發展的一大鼓舞,極具開創性和探索性,為后來廣西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早期的民族電影放映工作中,還沒有分離出專業的民語譯制環節,也還沒有專業的民語譯制從業人員,少數民族語電影的譯制主要是靠放映員在放映現場直接進行對白解說。雖然這種模式相對原始和落后,但在當時極大滿足了民族地區群眾的觀影需求,具有探索性的進步意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1980年,廣西電影公司民語譯制中心成立,當時叫做涂磁配音組﹔1984年,涂磁配音科成立,負責全區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管理工作,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走向專業化和規范化。
(二)兩者都經歷了一場數字技術變革
2004年3月31日,國家廣電總局正式對外印發《數字電影化發展綱要》,中國電影開始經歷由膠片到數字的炫目轉身。廣西最早使用數字拍攝手段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是2010年出品的《碧羅雪山》。該片以全紀實的表現手法,通過非職業演員朴實隨意的表演,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及生存關系勾勒得淋漓盡致。該片至今為止已獲得17項國內外大獎。這一新型拍攝技術的首戰大捷,是廣西民族電影從膠片過渡到數字的一大轉折,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
從2008年起,國家廣電總局開始在全國農村推進數字化放映。為使少數民族語電影進入數字化放映,從2009年開始,國家廣電總局不再提供16毫米膠片的少數民族語譯制素材,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開始步入數字化錄音工藝。目前,廣西區電影公司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共有三套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譯制錄音設備。
二、發展現狀的共性
(一)兩者都面臨資金困難、國家扶持力度有限的問題
資金不足是影響廣西電影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就廣西的民族題材影片來講,好的項目雖能獲得政府一些專項資金的扶持,但往往十分有限,再加上電影制作公司作為企業承擔著自負盈虧的風險,從而導致廣西民族題材影片幾乎都是不超過800萬元的低成本小制作,面對電影市場動輒上億制作成本的強勢影片,明顯缺乏競爭力。
與全國各譯制同行相比,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語種多,譯制點多,譯制人員多,但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卻是全國最低。譯制設備維修與更新、配音棚維護維修及譯配音人員的工資等各種費用缺口非常大。目前,全國11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除廣西、內蒙外,均已列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廣西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因長期得不到相應增加,致使廣西這一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公益事業嚴重萎縮。
(二)兩者都面臨觀影群體年齡結構“年輕化”的挑戰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及電影自身概念的延展,看電影的人群變得十分復雜,途徑也相對更加分散。2013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電影觀眾平均年齡為21.5歲﹔2014年估計22歲上下。以年輕人群為主體撐起的國內票房,很容易使得電影人和產業商人對電影題材選擇導向上更傾向商業化、娛樂化,這無疑是給民族題材影片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民族題材影片因其展現的是民族生活和風情,或多或少帶有一定政治色彩,凡涉及民族題材的影片勢必充分考慮其嚴肅性和嚴謹性,電影劇本在立項和影片審查上尤為嚴格。這樣的局限性很容易降低其娛樂性,從而導致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會相對較弱,難以從影院市場獲取好票房。
經過民語譯制的影片,放映渠道是農村公益放映,觀影群體主要針對聽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放映環境相對簡陋。雖然是免費觀影,但現如今大部分年輕的少數民族群眾都會漢語,他們對電影的觀影品質的追求有所提升,同時也開始熱衷看有時新性的商業片,從而導致很大一部分少數民族青年選擇走進影院,民語譯制影片的放映觀眾呈老齡化發展趨勢。
三、各異性分析
(一)兩者的國家扶持方式不同
在2010年出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實施辦法》中明確提出,實施精品戰略,積極扶持現實、農村、少數民族以及少兒題材的電影故事片創作,努力形成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創作生產格局﹔建立廣西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重點影片的拍攝和對獲重大獎項影片的獎勵﹔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推進國有電影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等。可見,國家對民族題材的電影創作在政策和資金上是積極扶持的,同時鼓勵精品創作。但是,這種扶持政策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並沒有明確規定每年對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的扶持資金總額和扶持影片數量。就如同一個蛋糕究竟要做多大和究竟要分幾份都是未知。唯一可以明確的是,“質量”是硬道理,要獲得國家的扶持,須出高品質的精品,以制片藝術水准求得“青睞”,爭取相應的資金扶持。
1985年,自治區政府為保証我區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事業的發展,從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的事業經費中調劑出50萬元作為全區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從1999年開始每年增加為60萬元。自2013年起,我區60萬元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由自治區廣電局統一管理,目前區廣電局按譯制節目數給予譯制單位經費補貼,每個故事片補貼2.3萬元,其中,給予配音單位1.5萬元,給予譯制中心0.8萬元。可以看出,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是每年固定的,每部片的譯制經費也已固定。
(二)兩者放映對象的主體和放映方式不同
電影產品發行的渠道順序一般由影院開始,依次登陸音像制品、收費頻道、網絡或手機點播、戶外媒體、公共電視、節目辛迪加等銷售平台。在這一序列中,越往后的發行渠道利潤貢獻能力越小。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行渠道和發行規律也是如此。影片要進入院線發行,往往需耗費很高的宣發費用,而大部分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正是因為資金的緊缺,而選擇放棄進入院線,直接進入下一環節的發行渠道。一般而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因為反映的是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風貌,往往在農村放映中較受歡迎。
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屬於農村公益電影,是針對聽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而做的一項公益事業,其發行是通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節目管理中心來實現的。國家廣電總局選定並提供譯制素材,廣西的配音單位在國家數字交易平台挑選適合在本地農村放映的電影節目,向北京譯制中心申請要譯制節目的素材,再把素材刻成光盤、打印台本寄給譯制單位,用於對白排練,然后來譯制中心進棚錄音。譯制中心對節目進行后期制作並經北京譯制中心鑒定合格后,再把音頻文件送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節目管理中心制作成0.8K的農村公益電影,由放映隊在節目中心的訂購平台上購買放映。
四、相互借鑒,共同探索新形勢下的發展思路
(一)利用好中國—東盟的開放平台,開創國際化路線
2014年以來,廣西電影集團立足“世界眼光,東盟合作,中國故事,廣西元素,民族特色”的創作要求,策劃了中外合拍電影、中國—東盟電影、廣西青年作家電影、八桂英雄人物電影等多個系列電影的創作生產。目前已拍攝中國—東盟系列電影之一《再見,在也不見》,正在籌拍的有帶有少數民族元素的影片《十萬大山》。近年來,廣西電影集團努力加強國家傳播能力建設,積極實施電影“走出去”工程,取得了好成績。一是建立中外合作拍攝電影機制。如2014年出品的中法合拍電影《夜鶯》,2015年3月中國和新加坡、泰國合作拍攝《再見,在也不見》。二是建立電影交流活動平台,舉行電影展映和電影論壇。如2013年12月舉辦了中越電影文化周和中越電影論壇,2014年9月舉辦了中國—新加坡電影展映周和中國—新加坡電影論壇。三是建立廣西電影集團東盟語電影譯制中心,把中國優秀電影譯制成東盟各國語言的譯制片,面向東盟播映,加強與東盟有關國家的電影交流。目前廣西電影集團東盟語電影譯制中心和廣西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現在已經把少數民族語電影《阿佤山》《天琴》和電視劇《狐仙》翻譯為越南、柬埔寨和緬甸等東盟國家語言,逐步推送到有關國家放映和播出。《狐仙》譯制成緬甸語在緬甸國家電視台播出后,受到緬甸觀眾的好評。
(二)探索民族題材電影攝制和譯制產業鏈對接模式
廣西電影集團下屬的八桂農村數字院線公司,2014年完成公益放映135000場,完成節目訂購136500場。其中,廣西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阿佤山》和《天琴》通過壯語翻譯,放映時深受本土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愛,大家多次點播放映這兩部影片,現場反響熱烈。此外,這類影片同樣可以參考少數民族語譯制的模式,進行東盟國家語言的譯制,把產業鏈延伸出國門。可見,廣西民族題材的電影,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譯制團隊和放映平台,甚至向東盟國家延伸,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一條龍”式的產業鏈,發揮自身的本土優勢和接近東盟的地緣優勢。
(三)以觀眾為導向,探索民族元素與新電影手法的結合
從廣西近期收獲較多好評的影片來看,融入部分民族元素的影片成為新的探索思路。因為民族元素的融入十分靈活,去除“民族題材電影”這個標簽,少了嚴肅性和厚重感,融合更多的現代氣息和時尚元素,廣大觀眾更易接受,同時也展現出廣西少數民族神秘面紗后面的新面貌。如廣西電影集團2014年攝制出品的中法合拍電影《夜鶯》,部分場景取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立足國際視野,巧妙融入廣西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生活面貌,鏡頭語言在行雲流水間娓娓而談,頗具特色。該片海外發行取得成功,並代表中國內地參與201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其中民族元素的融入帶來的世界性看點功不可沒。
此外,可嘗試民族元素與新型電影手法相結合。比如與動漫結合。廣西目前動漫電影的創作和制作相對落后,屬於亟待培育的新方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實施辦法》中提到,要加強動漫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扶持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故事片創作,促進動畫片等適合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新形式傳播的產品的生產。由此,把民族元素和動漫結合起來將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一方面易於獲得廣西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新一代觀影人群,長遠來看,大有發展前途。
(作者單位:廣西電影集團有限公司)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