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廣播公司(BBC)是世界頂尖的紀錄片生產機構,其拍攝制作的眾多藝術題材紀錄片在國際上成績斐然,對藝術題材紀錄片的發展影響深遠。多年的實踐,使其在藝術題材紀錄片的拍攝和制作方面形成了許多成熟的模式與做法。本文從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入手,選取BBC的一些實例,進行選題視角分類、舉例總結,以期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進一步創作和發展找到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類型分析
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藝術審美相對缺失、對藝術內容重新重視起來的背景下,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成為了紀錄片創作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逐漸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我國的藝術題材紀錄片起步較晚、缺乏經驗,與國外同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本文分析BBC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上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鑒。
一、選題視角對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重要性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是指以真實記錄影像的方式關注社會歷史長河中經得起推敲的有關經典藝術的生存狀態、歷史、人物、作品等的紀錄片形式。
在紀錄片制作的領域中,選題視角的選擇與確立事關整部紀錄片的成敗,選題視角的選擇在紀錄片的制作考量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把選題視角提到藝術創作中這麼重要的地位上,是因為對於一切藝術活動來說,創作者所遇到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在紛繁的物質世界中,在萬千事物裡探索並發現能與自己心靈和審美經驗相契合的事物,也就是題材選題,繼而是對選題進行把握、加工,最終升華成能與普遍人產生共鳴的藝術作品。所以說,題材選題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本源。紀錄片是記錄歷史、關注社會、表現人生的一個載體,而產生其內容的這個過程就是建立在創作者在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理解、觀察及發現之上的。這種觀察之后的發現、認識的理解,合起來就完成了紀錄片的選題視角選擇。可以說,選題視角選擇決定了紀錄片最重要的審美特質。
二、紀錄片的審美特質影響選題視角
紀錄片作為影視藝術的一種類型,是以審美的方式對人類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准則進行直觀審視和價值判斷。從紀錄片題材類型的角度講,審美特質是指審美主體通過審美判斷確定作為一種題材類型的紀錄片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突出表現的美感特征,是對這種題材類型紀錄片美感性質的提煉和概括。不同題材類型的紀錄片,其審美特質也有所不同。①
要討論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的選擇,首先要討論何為紀錄片的審美特質,而強調電視紀錄片的審美特性,是判斷紀錄片有無價值的重要標准。隻有從紀錄片的審美特質出發,才能更好地選擇紀錄片的選題視角,並鋪陳實現。
關於紀錄片的審美性質,理論界的觀點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紀錄片所傳達的主要是一種社會美。社會美具有顯著的社會功利性,它以善為前提基礎。②持這種觀點的代表者是格裡爾遜,他說“我把電影看作講壇,用作宣傳,而且對此並不感到慚愧,因為在尚未成型電影哲學中,明顯的區別是必要的。”③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最高層面上,紀錄片的美是藝術美。“因此紀錄片體現出的是藝術美的主要特性:它使生活中的美表現得更加強烈和純淨,並且浸透了創造者的主題情思。”④
這兩種觀點一直是紀錄片審美特質的兩個方向,而個人認為這兩個方向應該是辯証統一的關系,體現社會真實和體現審美本性應該互為辯証統一。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進行描述,認為紀錄片是“人類的生存之鏡”⑤。於是,“紀錄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紀實方式,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坐標中尋求立足點,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關系進行觀察和描述,以實現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的文體形式。”⑥鏡中透射的是人類生存之境。“生存”是一個宏大而深刻的命題,一方面,人們在形而下的狀態中生活﹔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形而下的生活狀態,人們思考著自身的存在。我們為何存在?存在的意義如何?這也正是紀錄片所要承載的內容。
基於這個想法我認為,紀錄片不僅是被拍攝對象的生存之鏡、紀錄被拍攝對象的生存命題,同時一定也反映了拍攝者——紀錄片創作主體本身對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是通過紀錄片創作主體的眼看出去的社會狀態。我們要用紀錄片來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美,紀錄片創作主體必定要把自己的思想融入拍攝對象的情感和體驗中,隻有真正了解拍攝對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言才能真正體現出紀錄片的審美特質,才能真正展現出一部有價值、體現社會真實、體現藝術美的紀錄片。而紀錄片制作主體的社會基礎是制作者了解紀錄對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要制作一個經得起推敲的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制作者應該對拍攝對象的社會環境、歷史環境、生活環境非常了解,隻有這樣才能准確判斷紀錄片的立意、題材、展開方式、呈現手法等。紀錄片創作主體的審美價值、審美心理、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等都會影響到選題視角的抉擇,不同地域、不同社會、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都決定了其紀錄片選題視角的不同。
三、BBC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類型分析
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一定帶有紀錄片創作主體自身的烙印,要研究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必須先了解它和它所屬國家的背景歷史。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於1922年,在1955年獨立電視台和1973年獨立電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英國唯一的電視、電台廣播公司。而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它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后來者居上。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杰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這一切,都使得BBC具有全球視野也有地域特性。
了解了英國歷史文化特征要素,就不難分析BBC對於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的選擇了。BBC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主要局限在他熟悉的歐美藝術領域,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是歐洲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中最輝煌發展的時期之一。通過對BBC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的縱覽,我們歸納出以下選題視角類型。
(一)以人類尊崇和關注的歐美藝術家作為經典藝術紀錄片選題視角
其中以下這些紀錄片非常具有代表性:
首先,以系列形式推出藝術紀錄片。八集BBC年度巨獻紀錄片《藝術的力量》,詳細講述卡拉瓦喬、貝爾尼尼、倫勃朗、雅克、透納、梵高、畢加索以及羅斯科八位藝術家的生平,重現這八位藝術大師的創作歷程。《偉大作曲家》是BBC聯合時代華納等幾家機構共同制作的一部系列專題紀錄片,主要介紹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瓦格納、普契尼、科林·戴維斯、莫扎特、馬勒等歷史上偉大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創作。《20世紀的偉大愛情》聚焦三十至五十年代藝術黃金時期的傳奇戀愛史,揭開當代一些偉大愛情的秘密。透過如實和從未曝光的片段,為你一一揭露他們的愛情如何由誕生、盛放,到最后可能是心碎魂斷的點點滴滴。BBC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藝術紀錄片系列《藝術集精選》,該系列節目通過對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家們莫奈、畢加索、倫布朗、羅丹、惠德勒、杰森布拉克等生平事跡的介紹,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藝術的精華和人生的至高境界。《杰出女性》講述了人類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幾位女性的生平故事,其中有關藝術的女性有可可·香奈兒、海蒂·拉瑪、奧黛麗·赫本、格蕾絲·凱利、瑪莎·蓋爾霍恩、阿加莎·克裡斯蒂。
其次以單個藝術家的形式推出了《米開朗基羅》《達芬奇》《莎士比亞和我們》等,都是以經典藝術家為選題視角的紀錄片。
可以看出,這些聚焦藝術家的藝術題材有一些共同特點,屬於歐美、有全球影響,其中畫家、音樂家、影視明星居多,這樣的選題視角可看性強,同時對於英國電視機構來說又善於把握。
(二)以揭秘著名的歐美博物館藝術館的歷史、展品作為經典藝術紀錄片選題視角
這一類型極具代表性的當屬BBC系列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該片結合知名的藏品以及隱藏品的展示,聚焦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尋找奇怪的、美妙的、神奇的和引人入勝的故事。足跡涉及美洲、歐洲等最著名博物館,如法國盧浮宮、埃及博物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每集聚焦四到五個展品、用懸念性的推理深度揭秘這些藝術品背后的故事。比起NHK的《世界美術館》系列,此系列更有深度和厚度,這與BBC身處英國,對擁有獨特資源的歐美藝術場館比較了解不無關系。
其次還有像《解密女王宮殿》這樣的宮殿類紀錄片。該紀錄片聚焦三座英國著名女王的宮殿——白金漢宮、溫莎城堡、聖十字架宮,用一種獨特的角度歸類尋找到有內部深刻聯系並令人感興趣的選題視角。
這些以藝術宮殿為選題視角的紀錄片深度挖掘故事,充分發揮了BBC的優勢,無論從歷史深度、人脈資源上,都會相較中國的電視機構拍攝歐美藝術宮殿更有成功的可能。
(三)以世界著名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歐美藝術家的作品為經典藝術紀錄片選題視角
此類型以《曠世杰作的秘密》系列紀錄片為典范。《曠世杰作的秘密》是2001年起在英國BBC播放的一個紀錄電視節目,介紹美術史不同時段中的名作,除了第一季的文藝復興時代外,每個年代隻抽出三件作品作介紹,如波提切利《春》、烏切羅《聖羅馬諾之戰》、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皮耶羅《復活》、倫勃朗《夜巡》等。此節目由位於加的夫的Fulmar 電視電影機構為BBC2制作,至今總共有八季,每季有三集,另外有三集特輯。
藝術作品不局限在畫作上,還包括建筑藝術、神話故事等。這些題材紀錄片著名的有,用情景再現的紀錄片方式表現遠洋巨輪、布魯克林大橋、鐘煙燈塔、水渠之王、巴拿馬運河、鐵路線、胡佛水壩等偉大建筑藝術建造過程的《七大工程奇跡》系列,還有,講述神話人物希巴女王、杰森與金羊毛、亞瑟王社會歷史來源的《神話與英雄大觀》系列。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的現實存在是經典藝術紀錄片的重要題材,BBC的藝術作品選題主要集中在西方題材,通過實地拍攝、原作展現、情景再現、論証、分析、採訪等多方位藝術手段進行紀錄片鋪陳,一般一個作品用60分鐘左右的篇幅展開,與電影作品的鏡頭剪接的精致程度相當。
(四)以藝術史的某一段時間或某一藝術門類為經典藝術紀錄片選題視角
BBC非常擅長以藝術史作為紀錄片的選題視角,把藝術史用紀錄片適合的方式展開,一般都有重量級的歷史學家、明星嘉賓等做主持人帶領觀眾徜徉於藝術殿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應該是1969年首播的長篇巨制《文明的軌跡》,它被稱為英國BBC電視台最具野心的紀錄片影集。著名的藝術歷史學家克拉克爵士接下這部審視西歐文明紀錄片的編劇與主持工作,他在這套影集裡界定了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文明的軌跡》歷時兩年才拍攝完畢,劇組跨越13個國家,走訪一百多個城市拍攝。該紀錄片首播時被喻為電視史上的代表作。另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藝術紀錄片《藝術創世紀》,它通過繪畫、人體、影像、死亡等角度引領觀眾走進藝術的世界,探索人類藝術的起源。此外,《美國百老匯音樂劇》《超級英雄》《科幻小說的真實歷史》等系列都是以西方藝術史的某個藝術門類為選題視角,以時間順序展開的。
這樣的選題視角對紀錄片創作主體的要求是相當高的,需要在深諳西方藝術史的基礎上,完全符合史實,同時又要在主題分類的基礎上符合紀錄片的展現特點,用點狀的內容、極具代表性的藝術事件人物作品等來串出藝術史,另外對於畫面呈現,視頻史料和視頻素材的質量、需求量和匹配程度的要求相當高。這一切的運用到位可以說歸功於有BBC這樣的傳媒機構做后盾。
(五)以地域為線索的經典藝術紀錄片選題視角
這一類紀錄片相對通俗易懂、接近藝術旅游,但其中有一部代表作《各國藝術》系列卻非常經典和嚴肅,同時卻不失生動地分主題講述了這些國家的地域藝術。此系列由藝術評論家安德魯擔任主持,其中包括美國藝術、西班牙藝術、德國藝術、俄羅斯藝術等。
《漫游世界建筑群》《80珍寶看世界》兩個系列是非常知名的以地域為線索的藝術紀錄片,由主持人丹·克魯克山克通過周游世界,遍訪各式建筑、珍寶,向觀眾展示這些建筑、珍寶是如何體現人類的意願、天賦和信念。通過該片,不僅能豐富觀眾的建筑學知識,更為觀眾講述了世界各地建筑背后的動人故事。
另外《水鄉·花城·威尼斯》《悠游意大利》《地中海深度行》又由另外一位威尼斯著名主持人弗朗西斯科帶領我們悠游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感受最地道的歐洲風情,暢游世界文藝藝術啟蒙之地。
這一類型的紀錄片由於風格相對輕鬆,內容也相對通俗,涉及的地區會比之前廣泛,《漫游世界建筑群》《80珍寶看世界》這兩個系列除了歐美,還涉足了亞洲、非洲等,用英國人的視角、由歐洲主持人帶領游歷世界。
四、總結
至此,我們初探了BBC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同時我們發現了這些紀錄片內容的共通性:立足歐美藝術,深度挖掘內涵,用講故事的方式,聚焦在某一個關鍵點上。於是,我們不難找到如何把握中國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的突破口:從藝術家、藝術館、藝術品、藝術史、地域藝術等選題視角,分析出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優勢的藝術內容或者中國有深厚藝術傳承、獨特歷史積澱的藝術內容。
重點是我們如何發揮我們歷史文化地域的優勢,做好中國優勢藝術要素分析,選好中國藝術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一些優秀作品,例如以藝術宮殿為選題視角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經典藝術紀錄片《故宮》,以及真實傳媒出品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隨著國際交流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經典藝術紀錄片必將成為一個傳播中國文化、加強國際交流的有效紐帶和橋梁。進行經典紀錄片的選題視角研究是中國出產屬於自己的優秀經典藝術紀錄片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孫平.不同題材類型紀錄片的審美特質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6):93-94.
2.姚洪磊.紀錄片審美經驗現象學[M].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3.[英]弗西斯·哈迪著,單萬裡譯.格裡爾遜與英國紀錄電影運動[A].紀錄電影文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34-36.
4.張新寧.紀錄片的審美價值特殊性分析——以英伽登文學作品價值論為參照[J].文學界(理論版),2010(7):179.
5.呂新雨.人類生存之鏡——論紀錄片的本體理論與美學風格[J].現代傳播,1996(1):20-28.
6.呂新雨.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J].現代傳播,1997(3):57-61.
(作者單位: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衛視中心)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