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

王有才

2016年02月24日15:18  來源:傳媒
 

2012年12月,兩岸媒體在台灣佛光山舉行了一次有關媒體責任和創新的高峰論壇,當時有位網媒老總用開玩笑的方式說,光從台上嘉賓的服裝可以看出,沒穿西裝的都是新媒體負責人,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創新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網媒老總說的雖是玩笑話,但“西裝”“休閑裝”的對比正好映照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描述出了目前傳媒行業的特征。

“西裝”和“休閑裝”相比較,哪種更有新媒體的韻律?最終要看場景、時間和空間。紀錄片就是要高度濃縮時間和空間,是記錄現實事物發展和進程或回述已經過去的歷史。今天“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演變,是否可以用“西裝”+“休閑裝”或“+多樣式”的方法用於紀錄片的制作模式,呈現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互聯網+”,這將為紀錄片的制作帶來多重、多樣的思維和方向上的選擇,以及在觀點、理念、思路的不同路徑。

注重“互聯網+”的時代語境

“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就是要打破條條框框,全方位傳遞紀錄片制作核心的創新觀念和理念,創新思路和出路。引領紀錄片制作開始進入互聯、互動時代。傳統電視媒體受“互聯網+”思維方式的影響及自身改革的醒悟和社會的需求,開始多思路、多方向地重新打造紀錄片創作的整體架構。今天的“互聯網+”,不管你認識與否,認可與否,新的創新革命已經到來,並以飛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著,這就是今天的創新時代。

紀錄片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民族、政治、外交產生的作用不是用簡單的經濟效益來判定的。紀錄片的創作重點是要站在國家利益的高度上,民族發展的尺度上來把握作品的基調和方向。一個高質量的文化作品,對國家、民族進步會產生影響和推動。一部有影響的作品會長期在人們心中產生共鳴,而由此帶來的社會影響力必將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新媒體成為越來越多人觀看紀錄片的新渠道,在互聯網紀錄片生產方面,微紀錄、高投入、大制作等都非常搶眼,競爭尤為激烈。近年來,國家對主流媒體及社會文化團體的紀錄片創作加大了支持力度。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下,創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紀錄片創作導向上出現了偏差。例如強化“高大上”、豪華陣容拍攝、選題大、時間長、投入高,成為紀錄片制作的風潮並有盲目跟風的趨勢。作品是否真正達到了文化和歷史的厚度值得我們深思,影視文化產業包括紀錄片制作導向需要及時的總結和修正。在當今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互聯網+”理論也要呈現出研發常態化、創新理論化的局面,並應對其加大力度和投入。

注重紀錄片的拍攝規律

紀錄片創作隨著社會進步不斷發展。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是紀錄片創作的一個大的搖籃。其中有著厚重的發展史,人文、地理等都是紀錄片難得的創作資源。目前,中國紀錄片的理論研發大都還局限於一些個別的單位、個別的制作團體、個別的人,其不能充分體現表達紀錄片的理論高度。要鼓勵熱愛紀錄片有創作水准的專業人士研討、開拓、創新紀錄片產業,掀起創新紀錄片的熱潮。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熱播的百集紀錄節目《長城內外》,網絡點擊率排名靠前。在此前,《遠方的家》這支出色的年輕制作團隊已經完成了5部百集以上大型紀錄片,如《邊疆行》《鄉愁》等。但在駕馭《長城內外》制作時,深感難度和分量,需要理論體系來支撐。因此制作高水准、高質量的作品,總結實踐完善理論創新,是對紀錄片制作提高和推動的基礎動力。

兩次獲得紀錄片金鷹獎的電影、電視紀錄片獨立制作人鄭鳴,制作出《吳印咸》《施光南》《丁肇中》《楊麗萍》《往事歌謠》《駝峰航線》《梅蘭芳》這些有國際影響的紀錄片,靠的都是社會團隊。尤其是對音樂家《施光南》的創作,是在施光南突發腦昏迷,在病床上搶救時開始拍攝的,全程記錄了這位音樂大師最后的生命瞬間,回顧與音樂伴隨逝者離開。由此看出紀錄片是通過綜合電視紀實藝術,並利用多手段來共同完成它的使命的一種藝術。

紀錄片的選題立意應放首位,貼近現實。先投智,后投資即先投智慧,再投資金。制作中運用簡單之中求大氣,大氣之中求細膩的理念。用朴實無華、真情再現、有實有情、有理有據、真實之處抓焦點,焦點之處抓理念來透視社會、透視世界。還有就是選題定位從宏觀到具象。例如有個電視作品《頭頂千年碗》。主題是根據武漢雜技團在國際上連續獲得金小丑獎為題,頂碗節目也是青年演員對老藝術家夏菊花技藝的傳承。通過片名表達出文化含義,加深對主題的烘托。節目微觀內容雖小,但宏觀意義影響很大。

注重擴大紀錄片在國際上的份額

改革開放加快了中國電視的國際化進程,中國影視作品進入了國際影視媒體的較量之中,雖然還有距離上的差別,但目標已鎖定在國際化的水准上。當前,很多國際電視機構和國內制作機構共同研討、創作、合作拍攝紀錄片。隨著各種交流的不斷增多,國內紀錄片的隊伍也在逐步擴大。在此進程中我們還需不斷地針對國際市場的需求來研究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走向,理清觀念開拓市場。以此適應並跟上電視紀錄片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傳播主流文化對外介紹中國,紀錄片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也是中國紀錄片人的擔當。此外可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國外媒體加大合作的力度,出品更多適應國際化的優秀紀錄片,向國際合作創新邁進。目前,紀錄片跨媒體多類型的競爭發展勢頭引人注目。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文化產業發展得到了重視,國際市場開發的力度加大,這為完善紀錄片產業鏈起到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前,中央電視台曾經和NHK合作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黃河》《長江》。在日本播后長時間掀起了絲綢之路、黃河文化熱潮。還有早期內蒙古電視台額爾德尼制作的紀錄片《沙漠駝鈴》、青海電視台劉郎的《西藏的誘惑》、寧夏電視台康健寧的《沙與海》在國際上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此作品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后通過紀錄片傳播和介紹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先例。

近年來,央視的《新絲綢之路》《故宮》《舌尖上的中國》等一系列紀錄片都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當今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把世界聯成一片,文化市場已經不分國界、國家和地區。新媒體的發展,確實用第一時間第一速度改變著世界。互聯網為當代影視人提供了施展才華與夢想的新機遇。

注重奉獻精神和創新觀念

“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首先具備了全民參與互動的特性,創新觀念的演變和由新媒體、電子科技、信息數據帶來的互聯網新平台。互聯互動是“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核心。這核心就是創新觀念,相互激勵、相互學習、互通有無、共同分享紀錄片制作信息、方法和資源。要在紀錄片的制作上得到發展,首先要在發展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方法和選材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改變原有觀念的慣性思維。創新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觀念轉變。

要借助“互聯網+”理念培養出更多出色的紀錄片制作人,給具備技術過硬的專業人才以機遇,打造出更多適合新媒體發展的紀錄片專業團隊,為紀錄片的發展奠定基礎。一個電視紀錄片創作者的奉獻精神是他們永遠的責任和使命。無數紀錄片人為事業無私奉獻,神聖的信念感動著一代電視人。

延安電視台紀錄片攝影師田青參與拍攝中央電視台《祖國》系列片時,為確保拍攝理想效果,在蘭州雁兒鐵橋附近高速公路乘動力傘升空,突遇強氣流下降導致動力傘后輪與跨河電線擦撞,動力傘瞬間下墜,撞擊到黃河鐵橋失事,田青意外殉職,鏡頭也依舊處於拍攝中。拍攝過《話說運河》的浙江電視台紀錄片攝影師沈榮達是在寧波地區空拍遇難。用他的朋友、著名電視人劉郎的話說,榮達就是老想拍攝個好鏡頭。

用心靈體驗天地風雲,用鏡頭書寫歷史進程,用圖像留存社會百態,用自己的才華和勇氣証明一代電視人的人生軌跡,這就是對當代電視人的寫照。

觀念無處不在,思路無處不有,出路無處不通。面對這個信息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充當“互聯網+”紀錄片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特種兵,用我們腳下的一磚一瓦壘起紀錄片這座長城。

(作者系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綜合部原主任)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