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三張經典老照片 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嗎?

朱悅華

2016年07月13日15:14  
 

來源:微信公眾號“金台唱晚”

編者按:

三張老照片,三個資深老記者,三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人民日報》歷史上,曾經刊登過三張照片,見証了三段珍貴歷史。

今日“金台唱晚”微信公眾號推出《人民日報三張經典老照片的故事》一文,向您講述老照片背后的歷史。

1

闕文拍攝《我們熱愛和平》

▲1952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闕文《我們熱愛和平》

《我們熱愛和平》是1952年抗美援朝期間拍攝的一張照片,拍攝者是人民日報美術編輯闕文。

1952年兒童節前夕,根據周恩來 “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爭”精神,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找到美術編輯闕文,讓他根據這個主題拍幾張照片。

▲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為抗美援朝題詞——“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遠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主題不太好表現,闕文一夜沒睡好,后來想到了畢加索的和平鴿,又值兒童節,決定用兒童和鴿子來表現。

闕文馬上和北海幼兒園園長於陸琳聯系,得知他們那兒養了一批鴿子,孩子們經常到北海公園放鴿子。5月31日,闕文約了中國青年報、健康報、體育報的一些攝影記者去北海公園,於陸琳園長帶著一大幫孩子也來了,每人還抱了一隻鴿子。

開始闕文拍了幾張覺得非常一般,隻在人物和鴿子的形式、構圖上作了些安排,看不出兒童內心對鴿子的熱愛。於是,他就用問話、交談的方法,啟發和誘導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真實感情。

闕文看看男孩又看看女孩,摸了一下他們的鴿子,問:“你們兩個的鴿子誰的好呀?”

男孩高興而俏皮地說:“我的好!”他看了一眼自己的鴿子,又看了一眼女孩的鴿子,然后緊緊摟住鴿子,側著腦袋,一副非常得意的神情。

他的這種行動使女孩產生了強烈反應。她立刻轉過臉來瞧著他,趕緊說:“我這個鴿子也很好!”

一瞬間,兩個人物的情緒都達到了飽和點,闕文立即按動了快門。

▲《我們熱愛和平》彩色宣傳畫

第二天是兒童節,照片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反響很大。當年10月,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制成大幅招貼畫,照片原來背景上有些樹枝,美術編輯做了剪裁和修整,加上點桃花,又上了顏色,用兒童體書寫了“我們熱愛和平”6個字作題目。招貼畫第一版印刷了500萬張,此后不斷印刷。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幾乎人手一張,成為他們浴血奮戰的重要精神力量,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攝影作品之一。

《我們熱愛和平》在當時蘇聯和朝鮮也影響很大。北京電影學院蘇聯專家伊萬諾夫看到后,鼓勵闕文報考電影學院。闕文是人民日報正式員工,報考電影學院需經上級領導審批。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都給予了支持。1956年,33歲的闕文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從此走上了電影導演之路。因他的人民日報記者身份、翻譯過俄文作品,上學后免修了政治、外語。

對這張攝影作品,闕文很少提及,稿酬之類的事也與他無關。他曾說:“是戰爭成就了這張照片,即使有稿費,我也會捐給抗美援朝的。”

作品中兩個孩子,男孩馬越,不到6歲﹔女孩孟運,北海幼兒園園長於陸琳女兒,那年4歲。由於照片影響力,很長時間他們受到人們關注。長大后,馬越離開北京到外地上了大學,后來擔任了貴陽市警察學校副校長。孟運參加了海軍,后來擔任北京華聯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北京職業商貿學院秘書長。

2

呂相友拍攝《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1966年8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呂相友《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第一次接見紅衛兵。數以萬計的紅衛兵簇擁在天安門城樓周圍。毛澤東一改平時穿中山裝的習慣,穿了一身綠軍裝。因為臨時決定,衣服是從中央警衛團借來的,衣帽都比毛澤東本人的小了一號。

在拍攝過程中,人民日報攝影記者呂相友發現,陳雲因身體原因穿著呢外衣,劉少奇穿著中山裝,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穿著便裝來到大廳,與毛澤東交談了一會兒后匆匆走出大廳,80歲高齡的董必武也去換上了一身嶄新的綠軍裝。

呂相友在離毛澤東不足一米的城樓欄杆邊探出身子拍攝,由於被擋在毛澤東和紅衛兵之間,他聽到城樓下的人們不停地喊著:“我們要看毛主席,不看記者屁股!”

照片發表在第二天的《人民日報》(1966年8月19日)上。照片很快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制成張宣傳畫在全國發行。后來又被大量制成紀念章,被印制在茶杯、書包、筆記本上,還被制成郵票,大量發行。“文革”結束后,以這張照片為圖案的郵票在香港售價高達數千元。

▲制成彩色宣傳畫的《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照片發表后,還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起因是照片中毛澤東將帽子握在左手裡,由於黑白照片和印刷的問題,帽子的輪廓看起來像一隻腳。在那個年代竟敢發表腳踢毛主席的照片,是對偉大領袖的大不敬,這還了得!紅衛兵們很快糾集了數十人,手拿皮帶沖到人民日報社門口找呂相友算賬。他們在報社門口一堵就是好幾天,報社領導拿出照片向年輕氣盛的紅衛兵們解釋半天,說明是印刷問題才算過了關。呂相友本人一連數日不敢出現在辦公室,連午飯也是請同事從食堂帶回來吃,若有拍攝任務,隻好從報社邊門出去。

▲1966年8月18日,呂相友在天安門城樓採訪

3

王東拍攝《小平,您好》

▲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王東《小平,您好》

到底有多少家報紙、雜志刊登過《小平,您好》這張照片,王東自己也難以統計了。單是《人民日報》就刊登了6次。中華世紀壇據此做成了浮雕。毫無疑問,《小平,您好》已在中國新聞攝影史中佔據了重要一席。它的拍攝者、原《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為了不再重復“那點事”,專門自費編輯了一本書——《關於一張照片的事》。

1984年國慶節,人民日報攝影記者隻有一個在天安門廣場內活動名額,按慣例應該還有幾個名額,王東又去爭取。直到9月30日快下班了,才得到通知,有一個金水橋名額,位置在天安門前金水橋中間東側,那裡專門給攝影記者搭了個平台。除了王東,上面還有新影、八一廠、中央電視台、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的人。長鏡頭和三角架都在夜裡運到了廣場。廣場已戒嚴,不必擔心丟失,晚上還有人對器材進行安檢。

10月1日那天,王東把一支1000毫米的鏡頭對准城樓上,可以拍到領導人特寫﹔隨手一台裝了標准鏡頭的萊卡M3,用來拍攝群眾場面。為了保証自己有一個更高角度,經驗豐富的王東頭天夜裡請車隊師傅用角鐵和木板趕制了一個架子,並在半夜送到了金水橋,這樣他就可以“高人一籌”了。

那天是陰天,空氣不太透明,能見度較差,但人們情緒非常高漲。這是中斷了多年的國慶閱兵式,全國人民以及許多外國友人都等著看壯觀場面呢。軍隊、工業、農業、科教、文藝等各種整齊的方隊都過去了,接下來的群眾游行隊伍頓時熱鬧了起來,隊形不太整齊,說說笑笑就走過來了,記者們也沒太在意。突然人群中出現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橫幅,上書“小平您好”!這可是預演中沒有的,看上去也不像是正規標語——白布上寫的黑字,不太規范,言辭缺乏正規標語的嚴肅性。人們一下子蒙了,但很快反應過來,歡呼雀躍起來。王東沒多想,趕快用萊卡拍了兩張,隻十幾秒,這個畫面就消失了。王東感到這是個很特別的鏡頭,不免有些激動,這樣的口號從來沒見過。晚上回來后他趕快制作了樣片。大家都說好,電視裡也看到了,要不要發稿卻有點含糊,新華社和解放軍報送來的照片裡都沒有這個畫面。

報紙是不等人的。一版編輯開始挑照片,沒選上﹔畫刊(專版)編輯挑,沒敢用。王東心中不免有點遺憾。最后二版准備發整版群眾游行稿子,要配幾張照片,當時二版主編保育鈞(時任科教部主任,后任副總編)一眼就看上了這張照片,“就是它了!”10月2日見報,用了兩欄半。從第二天開始,王東陸續不斷接到祝賀電話。

▲王東與《小平,您好》

1984年,結束“文革”,撥亂反正,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似乎首先應該感謝鄧小平。北大學生一向關心政治,善於標新立異,於是,便在國慶35周年天安門廣場游行隊伍中,出人意料地呈現了這一幕。國慶游行是經過嚴格組織、嚴密控制的,這是一幅不在審查、計劃之內的標語,幾次游行預演中也未出現過。正式游行時突然出現這樣一幅語詞隨意、制作簡陋的標語,不但令官方組織者有些尷尬,就連以機敏著稱的新聞攝影記者也大都猝不及防。據說,當時有400多名攝影記者在場,到目前為止,已知拍到這個畫面的攝影記者隻有《人民日報》記者王東和《中國青年報》記者賀延光。

▲《中國青年報》記者賀延光拍攝版本《小平,您好》

今天看來是值得自豪的這件事,其“始作俑者”當時卻是提心吊膽。他們不僅那天晚上沒睡好,甚至做好了事后“出逃”准備。沒想到的是,他們這“無組織無紀律”行為不但未受追究,第二天《人民日報》就刊登了這幅照片。照片獲得了當年全國新聞攝影作品展覽最佳新聞照片獎和第六屆全國好新聞評選特等獎。

據王東回憶,保育鈞當時看到了電視畫面還嘀咕,不知咱們記者拍上了沒有。人民日報大膽刊發,不但使照片成了傳世之作,還在同行中引起不小反響。新華社攝影部在總結國慶報道時說:“這次報道中的重要失誤,是漏拍了北大學生高舉‘小平您好’橫幅游行的場面……”

《小平,您好》凸顯出了非凡的意義和價值。從過去高呼“萬歲”到對領導人親切問候“您好”,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責編:宋心蕊、燕帥)

推薦閱讀

"嚴打"網絡虛假新聞 構建良好網絡生態
  國家網信辦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規定了各新聞網站在日常採編過程中嚴禁出現的幾種違規情況。今后網絡媒體在日常新聞採編工作中應引以為戒,不要為了追求訪問量或營造輿論而硬闖“禁區”……【詳細】"嚴打"網絡虛假新聞 構建良好網絡生態   國家網信辦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規定了各新聞網站在日常採編過程中嚴禁出現的幾種違規情況。今后網絡媒體在日常新聞採編工作中應引以為戒,不要為了追求訪問量或營造輿論而硬闖“禁區”……【詳細】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