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轉換與文化意義嬗變【4】
——以《歸來》的電影改編為言說中心
四、媒介轉換與文化意義變遷
電影《歸來》借助了文學作品的框架,實現了電影對文學的圖像化轉化。通過改編文學作品敘述結構、敘述方式,以及重塑主要人物形象,成功實現了影像對文學文本的置換和再造。電影將深重的社會歷史隱藏在后台,而將通俗的愛情主題推向前台,這種簡化和修改主要基於電影的媒介特征,情感生活的圖像化表現要比社會歷史的圖像化表現容易、形象得多。作為文化商品的電影,市場因素是電影作品必然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回避沉重,從人性的角度入手,通過普通人的情感話題來感染觀眾,這種將沉重社會主題所進行的軟化和人性化置換,是當下電影為了獲得市場所普遍追求的標准。
電影將小說內容簡化為“歸來”的主題,圍繞一個“歸”字,結構整部電影。“歸來”的主題既具有濃厚的情感,易於感染觀眾,實現良好的觀影效果,同時這一主題也適宜在電影有限的時間中展開表現。電影的結構需要對沖突、矛盾做出集中、凝煉的表現,因此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與事件的復雜性,在電影中被大幅度的刪減了。從媒介的性質上來看,文學作品是冷媒介,冷媒介因為信息的清晰度不高,需要人的深度卷入和冷靜思考。因此小說《陸犯焉識》的主題主要在於凸顯作為知識分子陸焉識命途多舛的一生,借助對文字的細心體會和冷靜的理性認識,使讀者對社會、歷史、人性做出認識和評判,冷媒介提供的是嚴肅的、凝重的情感。而作為熱媒介的電影,逼真的畫面使得電影能夠提供高清晰度的信息,無需人的過度參與就可以對信息內容做出認識,欣賞電影的過程,不需要過多的理性認識,所以《歸來》回避了宏大的社會歷史,而著重講述了一段淒美的愛情、親情故事,電影提供的主要是娛樂文化,而非有深度的嚴肅文化。基於對文學作品和電影的媒介特征的區別,也可以看出,媒介的轉換,必然帶來文本意義的變遷。
電影和文學是互生的關系。文學為電影提供養料,而電影能夠為文學的傳播插上翅膀。不論是文學作品反映社會變遷之下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還是電影對愛情、親情的表現,這兩部藝術文本都具有各自的審美價值,具備各自的藝術真實。《歸來》作為小說《陸犯焉識》的圖像化轉化,延伸和擴展了文學的影響力,雖與原著精神共通,但已經屬於不同的表意體系。電影《歸來》畫面精致而純淨,情節緊湊而自然,懸念設置合理而巧妙,主題細膩而溫婉,實現了電影媒介對文學故事形象化、直觀化的表達。
參考文獻:
[1] (法)杰拉爾·日奈特.論敘事文話語——方法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494.
[2] (德)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上海:三聯書店,1989:146.
[3] (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2001:118.
[4] (美)約翰·霍華德·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21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