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壩家園的居民正在學習通過村郵樂購電商平台銷售土特產品。本報記者 李宏攝/光明圖片
“李老師啊,又要到這邊來了嗎?好啊,歡迎歡迎。”“好嘞,請放心,我一定會安排妥當的。”
10月10日,記者來到粟軍一家居住的重慶市黔江區馮家街道中壩社區中壩家園4號小洋樓時,他的座機、手機正響個不停。粟軍忙碌地接完幾個電話后,匆匆打了個招呼,就走出院壩,騎上摩托車收購綠色蔬菜和土貨去了。李老師和另外幾批客人晚上要來投宿,他得趕緊准備好幾桌“綠色生態晚餐”。
粟軍口中的李老師是湖北恩施的一名攝影師,過去經常來中壩家園附近的一個婚慶園取景。去年第一次在粟軍家住宿后感覺很好,今年已經來住過5次了。“要不是十八大以來的好政策,我家哪能過上今天這樣的日子?所以我一定要誠信經營,盡可能用最好的服務讓每個客人都滿意。”粟軍說。
44歲的土家族漢子粟軍是殘疾人、貧困戶。中央啟動精准扶貧后,粟軍一家四口搬進了黔江區按中央政策在阿蓬江邊統一規劃的中壩家園,他們還利用新家一樓一底的小洋樓開辦了農家樂,最近幾年每年都有2萬多元的收入。隨著李老師那樣的回頭客越來越多,一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據中壩社區黨總支書記鐘亮介紹,中壩社區過去長期存在居民出行難、飲水難、文化體育設施匱乏等問題,群眾意見很大。從2015年開始,黔江區在創建國家衛生區和全國文明城區過程中,著力加強老舊社區和農村居民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壩社區黨支部也立足實際,深化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社區設置了辦事服務大廳、農家書屋和黨群連心室。2017年6月,粟軍一家所在的中壩家園,還被評為黔江區“十佳文明新村”。
“剛搬過來時,一家人都高興得像在做夢。沒想到這一搬就搬進了‘文明新村’,真是一下子蹦到了金窩裡。”粟軍笑瞇瞇地說。
如今的中壩家園干淨整潔,鳥語花香,文體廣場、農家書屋、社區娛樂室、標准車位、環江自行車道應有盡有。粟軍家的小洋房,已經成了令許多人艷羨的“臨江別墅”。
“確實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夠住上‘別墅’。”家住中壩家園1號小洋樓的粟國才說,自己和老伴以前住在山上,兒子看到他們老兩口年紀大了,幾年前特地在中壩家園買了房子讓他們下山來住。以前小區設施差、環境不好,住著也不舒服。這兩年裡裡外外大變樣,他和老伴閑暇時就在小區散散步、健健身,旅游旺季也搞搞民宿接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壩社區實現了轄區服務群眾有抓手,改善民生有行動,脫貧致富有舉措,營造了社區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鐘亮說。
鐘維勤家門口有一副對聯:持家要道勤與儉,創業真經孝與忠。鐘維勤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特別重視家風家訓,這副對聯就是他們家的家風家訓。“勤為生動之氣,儉為收斂之氣,唯有勤以聚之,儉以守之,才能有成。”鐘維勤鄭重地說。中壩家園43號劉元喜的家門口,也挂著用家訓寫成的對聯:身承道德精神爽,室有詩書智慧開。
“中壩家園家家戶戶都將自家的家風家訓寫成對聯挂在門口,平時出入看一眼,能夠時時提醒自己。”鐘亮說,現在大家都越來越愛護社區,鄰裡之間有什麼問題也能及時溝通解決,社區環境越來越美了,鄰裡之間也更加和睦了。
環境好了,視野寬了,增收致富的路徑也更多了。2015年年底,中壩社區1組居民馮儉在中壩家園租門面辦起了村郵樂購,利用電商平台把社區居民家的土特產品、旅游商品賣向全國各地。村郵樂購不僅方便社區居民購置外面的商品,更重要的是能把居民家裡的土特產品賣到山外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大變化,讓粟軍和中壩家園的其他居民更加期待即將召開的十九大。粟軍聽說黔江區正按中央政策實施新一輪康居農房風貌改造,在中壩規劃建設優質無公害果蔬基地,還將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高標准培育中壩家園民宿接待中心。“聽說已經決定要把中壩打造成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新村。我相信十九大以后會有更多富民新政策,中壩的目標很快就能實現。”粟軍說。
(本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