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圖”互文與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問題探究【2】
——以《朗讀者》節目為例
(四)審美的同質性
電視節目本質是一種商品,它是根據一定的市場導向、目標受眾的審美趣味和特定的節目模式生產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對文字的閱讀,由於閱讀主體的不同,在不同的思想體系下,每個人的閱讀體驗都是不一樣的,絕非千篇一律,讀者很容易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與精神享受。
文化類綜藝節目從過去的少人問津到現在的扎堆熒屏,一方面豐富了節目類型、改善了熒屏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中國電視節目制作的老毛病:節目制作中的跟風模仿和同質化問題。從已播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來看,內容上,幾乎都是成語、漢字、諺語、詩詞、歷史典故﹔形式上,基本都是答題競賽+嘉賓點評。內容與形式單一化,難以長久吸引口味多變的觀眾。而以“朗讀”為賣點的節目,在《朗讀者》播出以前,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同樣都是朗讀文學作品,同樣也有明星的加盟和知名學者的點評。雖然兩者在側重點和結構上略有不同,然而相同的模式還是讓人缺少一定的驚喜感。
因此,不同於文字閱讀審美的“獨一性”,圖像化閱讀在審美上趨於雷同性。文化類綜藝節目看似琳琅滿目,實則同質化嚴重,跟風者居多。
二、文化類綜藝節目“叫好不叫座”的根源
隨著大批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出現之后,便有一些電視評論家稱:文化類綜藝的春天到來了!可是,“春天”真的到來了嗎?我看未必。圖1是《朗讀者》首播期間央視-索福瑞公布的收視率數據。
圖1 一周欄目收視排行榜
通過圖1數據可知,《朗讀者》第一期首播收視率為1.06%,一周欄目收視排行榜位列39名。引起超高話題討論度的第一期收視率尚且如此,由此可見,雖然《朗讀者》口碑爆棚,評分較高,但是收視率卻並不理想。而其他文化類電視節目也遇到相似境遇:評分高,卻收視低迷。有些甚至更慘,評分與收視雙低。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文化類綜藝節目“叫好卻不叫座”?筆者認為,該問題根源在於隸屬精英文化的文學更適於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文本閱讀而非以視覺圖像為中心的圖像化閱讀。
文學,特別是傳統文學本身就相對分眾化和小眾化。它們是創作者在深刻的人生體會、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鮮活的原創力影響下誕生的產物,因其自身的高度注定是“曲高和寡”的。文學的創作需要卓越之才,文學的欣賞也同樣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天賦的“知音”。傳統的文字閱讀受限於傳播載體集中在少數文化人或文化精英手中,這些精英人士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及知識儲備,文學在這些人手中得以薪火相傳。因此,文學自誕生以來就是針對特定群體的文化產品,隸屬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對它的欣賞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
而到了如今的大眾傳媒時代,電視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是消費文化的產物,文化類綜藝節目則是針對特定消費群體的文化產品。精英文化下的產物在大眾文化的媒介上傳播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當他們在特定群體中獲得了認可和成功后,如果要將這種影響力復制、發展下去,就會面臨一個更加廣闊的消費群體。如果不能完成“大眾化”這個過程,必然會在消費群體中遭到非議和阻礙。但是,文化類綜藝節目大眾化的過程是一個脫離文化的過程,這是無可爭議的矛盾。就像電視評論人蔣大發所說,文化類節目確實是一股“清流”,但要發展成為“主流”,還有些困難。
三、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展望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是政策的推動、受眾內在精神的需求以及電視節目的更新換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的出現有其必然性。然而想要有更長遠的發展,而不是火爆一時,文化類綜藝節目還需要從多個方面努力。
(一)內容為王,形式為輔
文化類綜藝節目應更專注於內容,以表現優秀文化為主,形式只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容,而不應該喧賓奪主。
(二)不斷創新才是硬道理
文化類綜藝節目之所以為觀眾所詬病,很大部分原因在於節目內容與形式過於雷同,缺乏創新。因此,節目制作者要勇於創新,不斷開發新的節目形態。
(三)加強與觀眾的情感互動
讀書是較私人的行為,它更為注重個人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辨的能力。節目不應帶有太強的引導性,注重培養觀眾的自我體驗。通過文本或文學的內在,與觀眾建立情感互動。
(四)注重培養觀眾黏性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觀眾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做到像真人秀那樣人人都能欣賞。因此,制作方不必為了收視率而一味追求娛樂化,降低內容的深度,應更專注於目標受眾的喜好,制作出符合他們審美的作品,培養觀眾的黏性。
(五)提高國民整體文化水平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除了媒體之外,更需要政府、國民自身的努力,隻有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才有更廣泛的受眾基礎。
文學圖像化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其“大眾化”的過程也使自帶“高冷”范兒的文學逐漸貼近大眾、貼近生活。不過,如何將文化、藝術和電視緊密結合,充分發揮“語-圖”互文的優勢,完成值得人們既交口稱贊又有一定收視保証的優秀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現在看來,仍然沒有形成專業化的過程,需要更多的電視人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趙憲章.傳媒時代的“語-圖”互文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09):7-11.
2.馬友平,文媛,段婷婷.“語-圖”互文閱讀模式的建構及文化意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15-118.
3.林靜.你以為這是讀書節目?其實它是情感節目![N].德陽晚報,2017-03-06.
4.英邁傳媒.媒介周刊|《朗讀者》本周六登陸CCTV-1,首播收視1.06%[EB/OL].[2017-02-22].http://www.sohu.com/a/126973835_522898.
基金項目:湖北科技學院校級培育項目“‘語-圖’互文模式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編號:2016-XC-020)。
(作者單位: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