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11期

文化綜藝引領書信誦讀【2】

——以《見字如面》為例談誦讀的推廣與創新

李俞輝
2017年11月14日15:22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三、傳播策略:精心設計助推誦讀藝術

(一)實力明星傾情演繹

《見字如面》邀請了張國立、歸亞蕾、何冰、蔣勤勤、林更新等實力演員加盟。老中青三代明星的搭配,照顧到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他們的演繹讓靜態書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關於誦讀嘉賓的選擇,導演坦言,節目把目光放在具有深厚文化功底和表演功力的表演藝術家身上,這些嘉賓必須具備積極向上的正面社會影響力。隻有那些有文化氣質、有良好素養、能演繹漢語精髓的藝術家才會被邀請。③

比如,著名演員歸亞蕾的淡雅、慈善是其鮮明的個人特色。她在誦讀散文家張曉風寫給全世界的信《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時,塑造了一位對孩子充滿疼愛與擔憂的母親形象。“小男孩走出大門,反身向四樓陽台上的我招手,說,再見。”開篇,歸亞蕾用舒緩的語氣再現了母親目送兒子離家上學的場面,最后的“再見”二字,既透著孩子的天真,更暗含著母親的不舍。同時,歸亞蕾自然地做出揮手的動作,讓離別的場景頓時浮現在聽眾眼前。“我把他交給馬路,我要他遵守規矩沿著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到了我的孩子。”一絲略微顫抖的“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道出母親惶恐的心情和對社會的祈求。最后,在讀到“我,一個母親”時,歸亞蕾把手輕撫胸前。聽眾的心弦也同時被撥動,無不為之動容。聽眾透過誦讀者的聲音和動作,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寫信者、誦讀者與聽者的情緒共振。

節目將演員的聲線、氣質和信件作者的身份、信件的主題做了充分匹配,讓演員在讀信時產生代入感,用聲音去塑造一種富有藝術性的戲劇張力,最終實現人聲合一,相得益彰。由於嘉賓們在舞台表演、語言表現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經過他們用心的二次創作,一封普通的書信成為鮮活的口語傳播藝術作品,為受眾理解誦讀文化、親身誦讀提供了頗具示范性價值的學習樣本。

(二)全媒聯動、先網后台的推廣模式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佔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佔比全國網民總數的96.3%。④可見,當今中國的媒介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受眾的身份也隨之發生轉變,即從報刊讀者、電視觀眾、廣播聽眾變成了網民。鑒於此,誦讀的推廣也要適應媒介生態的發展,遵循新時代的傳播規律。

《見字如面》採用了台網融合、先網后台的傳播策略,即區分了單曲和合集兩個版本。首先,針對社交媒體用戶喜歡觀看短視頻的收視習慣,每周四在網絡上推出單曲版。精選單獨誦讀一封信的短節目上傳騰訊視頻,逐漸形成良好口碑,又經過微信、微博等平台的話題討論,迅速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對於電視觀眾來說,可以等到每周六晚在電視上回顧合集,合集相較於單曲,增加了書信點評環節,即主持人與文化學者一起解讀書信背后的故事。此外,網絡視頻除了展現書信誦讀,還推出明星訪談和花絮,書信原文也通過各平台發布,方便觀眾獲取書信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和親自誦讀。通過環環相扣的傳播鏈條,書信誦讀在形式、內容、誦讀者演繹等維度上被民眾廣泛討論,書信背后的中華文化精髓也得以傳播,誦讀藝術隨之得到推廣並深入人心。

(三)視聽元素營造獨特氛圍

誦讀是一門視聽藝術,綜藝節目本身也是一種視聽產品。通過綜藝節目的形式來包裝、推廣誦讀藝術,讓書信誦讀更加形神兼備,審美內涵更加飽滿。

在嘉賓誦讀書信的現場,紅色磚牆背景充滿歷史的厚重感,與“用書信打開歷史”的節目宗旨相契合。在讀信嘉賓面前,隻有一桌、一話筒。現場沒有絢麗的燈光,讀信人的著裝也體現出素雅、端庄的風格。一切的布局都圍繞著“極簡主義”。當嘉賓讀信時,大部分時間是沒有背景音樂的,或者是隻有一小段音樂且音量極微,以突顯誦讀者的聲音甚至氣息,整體營造一種靜謐純粹的誦讀氛圍和欣賞環境。有人評價,《見字如面》用冷僻的書信資源營造安靜甚至略帶“孤獨感”的演播環境來對抗消費時代信息爆炸給人帶來的無力感。⑤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