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記者將肩負更重責任
隨著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發展,國內外許多媒體已經開始機器人報道的探索與實踐。以寫稿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重塑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分發。理性看待科技進步及影響,科學籌劃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與運用,既是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更是保持發展優勢的需要。
人工智能尚處於初級階段,暫時不可能替代人類
目前,人工智能發展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表現是,各個垂直領域誕生若干超級智能,比如健康和知識問答領域的“沃森”、圍棋領域的“AlphaGo”等。這些垂直超級智能可以在特定領域內展現出遠超人類的能力,但在擅長領域之外,目前沒有任何作為。
新聞撰稿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信息報道類的新聞撰稿,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能的新聞寫作工具所取代。例如簡單地事實組合、情況報告,按照某些既定的格式完成文本寫作,這種工作不需要復雜判斷,可被機器取代。
但如果是人民日報重頭通訊或“任仲平”等深度文章,或需大量採訪為基礎,或需在原始素材之上,發揮作者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提煉出相對復雜的邏輯結構,設計出最適合主題的表述形式。這些工作,每一項所需要的思考時間,都遠遠不止5秒鐘。有能力撰寫“任仲平”等類型稿件的記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
時代呼喚更有深度的記者
理性看待寫稿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助於推動新聞業轉型發展。現階段,機器人可以勝任相對簡單、重復、機械性的信息發布,從這個層面來看,機器人可將記者編輯從單調、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關注更復雜、更需要人類思考的現象與問題,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但同時也要看到機器人創作的稿件,難以全面反映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各類問題,更缺乏打動人、有情感的細節。大量復雜、跨界、有深度、情感細膩的新聞生產仍需要人類記者。這意味著,具有專業經驗和復雜採編技能的記者編輯對於新聞行業仍然起著支撐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認為,具有創新能力的記者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強者。⑦人工智能的出現,其實為人類記者提供更上一層樓的動力和機遇。對於每一個媒體人來說,隻有更深入地了解新聞行業以及人類獲取信息的渠道、思考方式的本質,加深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文探索,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為我們所用。
但機器人寫稿畢竟為新聞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為一名記者,如果不能做到對新聞事實加以深度分析和獨立判斷,遲早會被機器人取代。從長遠看,這種趨勢對促進媒體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整體業務水平來說,是件好事。
人機協作是必然趨勢
寫稿機器人會給新聞行業帶來沖擊,但更多的是發揮技術的輔助功能。媒體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但不能成為科技的奴隸,數據隻有為人類所用才有價值。未來,在各個垂直領域將出現若干超級智能。這個過程中,人機協作是必然趨勢。未來的新聞稿背后也許會站著一個人類記者和一個機器人記者,透過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新聞內容生產將更加智能化
首先是新聞線索獲取將會更快。運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網絡爬虫獲取實時信息,然后進行內容特征詞的抽取計算,快速提取發現新聞線索,再通過多渠道驗証和排重等,排除無效內容,判斷消息真偽,從新聞時效性和真實性上提升內容質量。
其次是信息整理效率將會更高。通過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提取核心觀點、事件發展趨勢、輿論情感導向,分析事件傳播路徑,讓新聞生產者迅速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提供創作思路,從而縮減創作時間,升華新聞價值。
最后是內容創作能力將顯著提升。寫稿機器人的存在,並不是取代記者和編輯,而是解放了勞動力,讓採編人員精力集中於深層次的思考、情感訴求的挖掘,新聞創作中的人文價值將成為人類記者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研究部)
注釋:
①彭茜:《2016年普利策獎揭曉引發“危機”話題 “還好,摘獲獎項的仍是人類”》,文匯報2016年4月20日。
②敬慧:《機器新聞寫作熱潮下的傳統新聞生產冷思考》,《科技傳播》2017年第20期。
③《“鵝毛筆”:新聞殺手》,國際金融報2015年12月14日。
④《機器人創作入圍日本文學獎 人工智能還能寫小說?》,揚州時報2016年3月25日A10版。
⑤白碩:《未來是屬於智能媒體的》,半月談網2015年12月21日,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fzzl/fzrw/20151221/174656.shtml。
⑥盧新寧:《“內容+”將成為媒體融合關鍵詞》,《新聞戰線》2017年9月(上)。
⑦匡文波:《人工智能會取代記者嗎?》,《新聞論壇》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