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聞傳播學十大研究熱點話題述評【3】
8.“中央廚房”模式受到廣泛關注
2017年媒體進入深度融合的發展年,對媒體融合的發展戰略和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在這一領域具備相應實力且最受關注的莫過於“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打造的“中央廚房”模式,近年來地方媒體、報業集團立足於區域特色的在媒體融合的道路的也取得的良好的進展。
王昕在《媒體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廚房”模式探析》中對媒體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廚房”模式探析通過調研和整理,認為現階段主流媒體探索建立的“中央廚房”模式具有三個共性特征,即實現全體系貫通和全流程覆蓋﹔通過技術改變傳統新聞運作模式﹔重塑新聞生產中心[16]。“中央廚房”這一模式在推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何瑛、胡翼青在《從“編輯部生產”到“中央廚房”—當代新聞生產的再思考》中揭示“中央廚房”從概念到落地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其固有的邏輯和新聞記者之間存在著暫時未能解決的矛盾,因此需要以現實主義而非盲目推崇的態度對待“中央廚房”的模式及其可能隨之而來的代價。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央廚房”模式對於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路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推行實踐的過程中,外界對於這一模式的質疑也不斷涌現,包括能否承擔技術迭代帶來的昂貴成本,能否解決傳統媒體數據空心化問題以及是否具有廣泛推介的價值等。
9.對於VR新聞的反思仍在繼續
從2015年《紐約時報》、美國廣播公司、《衛報》等國際主流新聞媒體開始將VR融入新聞生產實踐,到2016年新聞界對於VR新聞的理念認知和試驗進入盲目和狂熱的階段,再到目前隨著VR新聞生產實踐過程中涌現的矛盾和沖突,新聞從業者和觀察者們開始從批判的角度反思VR新聞的演進過程。因而,對於VR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運用,在今年呈現出更加深入和多元的研究視角。
韋笑,潘理安在《VR技術:對新聞傳播業態的影響也改變》中從拉斯韋爾的“5W”模式出發,分析VR技術下的新聞傳播業態的改變,並就機遇和挑戰提出建議[17]。除了對我國VR技術的發展的探討,亦有對國外這一領域的借鑒與思考。王穎在<《紐約時報》VR新聞的實踐與思考>中總結的《紐約時報》在VR新聞上的三種實踐方式,包括開發VR產品、制作VR視頻和開展VR旅行。
VR作為全新的信息生產及體驗技術,無疑還將不斷對新聞業產生影響,技術最終的作用和去向取決於人,新聞從業者和研究者們的認知深度和反思能力,將決定這一技術在新聞業裡的未來。
10.新聞專業主義的反思仍是研討焦點
在移動互聯網、VR/AR、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塑傳媒新生態的今天,人們獲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公民新聞的日益崛起,機器人寫作的廣泛應用,讓專業記者陷入職業危機。在新的傳播生態下,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價值追求以及如何重構問題的反思是過去一年裡學界探討的焦點。
吳飛,孔祥雯在《反思新聞專業主義》中站在宏觀的視角上,從客觀性理念、技術革新以及媒介的社會功能三個維度對新聞專業主義進行反思[18]。新聞專業主義是一個“舶來品”,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后,對於其適用范圍一直以來存在爭議,李良榮在《新聞專業主義的歷史使命和當代命運》中認為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的適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包括向社會公開傳遞信息的媒體才能談新聞專業主義,新聞專業主義隻適用於專業的新聞機構和嚴肅新聞的傳遞。在互聯網帶來一系列變革的大時代下,重塑專業化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新聞專業主義的成敗不僅在於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更在於整個社會的覺醒和支持。
三、結 語
本文梳理了2017年新聞傳播的十大熱點問題,其中新聞宣傳思想工作是新聞傳播領域的生命線,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同時也包括技術環境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關系以及未來發展道路的問題,在社會輿論中,報道的偏頗、公眾的情緒至上引發的對於輿情治理、“后真相時代”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的反思問題。縱觀2017年新聞傳播的十大研究熱點問題既有現實的實踐過程中遭遇的困惑,也有新的媒介環境下學理上的迷惘,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梳理把握、思考分析,以期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傳媒生態中把握新聞傳播發展的脈絡,並對接下來的這一領域、行業的走向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尹韻公.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新突破新拓展[J].紫光閣,2017(3):36-38.
[2] 林如鵬,支庭榮.習近平新聞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重大創新[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7(7):1-10.
[3] 張華.“后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J].新聞大學,2017(3):28-33.
[4] 胡翼青.后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28-35..
[5] 全燕.“后真相時代”社交網絡的信任異化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7):112-119.
[6] 黃楚新,王涵.新傳播環境下的輿情特點及挑戰[J].新聞與寫作,2017(3):5-8.
[7] 吳旭紅.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及治理范式的轉變與創新[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07-111.
[8] 譚天,李玲.傳統媒體的失效及社會化傳播的興起—基於美國大選的觀察[J].新聞愛好者,2017(1):27-29.
[9] 劉博.新媒體對美國大選的景觀重塑[J].東南傳播,2017(7):79-83.
[10] 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6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7(1):4-15.
[11] 郝雨,張曉磊.“類虛假新聞”再批判[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20-129.
[12] 胡德才.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J].新聞大學,2017(5):119—125.
[13] 嚴三九.中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內容融合發展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3):101-117.
[14] 童兵.對當今媒介融合目標和路徑的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7(7):44-47.
[15] 彭增軍.穿老鞋走新路:數字時代傳統媒體的“創新”為何會失敗[J].新聞記者,2017(5):70-74..
[16] 支庭榮.新媒體不是傳統媒體的延伸—融合背景下“轉型媒體”[J].國際新聞界,2011(12):6-9.
[17] 王昕.媒體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廚房”模式探析[J].現代傳播,2017(9):125-129..
[18] 韋笑,潘理安.VR技術:對新聞傳播業態的影響也改變[J].新聞與寫作,2017(8):100-102.
[19] 常江,徐帥.從“VR+新聞”到“VR新聞”—英美主流新聞業界對虛擬現實新聞的認知轉變[J].新聞記者,2017(11):35-43.
[20] 吳飛,孔祥雯.反思新聞專業主義[J].新聞記者,2017(10):16-26.
[21] 彭增軍.因品質得專業:人人新聞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的重塑[J].新聞記者,2017(11):27-34.
[22] 李良榮.新聞專業主義的歷史使命和當代命運[J].新聞與寫作,2017(9):36-3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