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回歸與創新路徑【2】

吳思思,趙佳寶
2018年09月18日09:4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文化性的回歸與節目內容的創新

近年來,電視節目制作所呈現出的泛娛樂化現象,不僅消解了電視文化的藝術性,也擠壓了其生存的空間。區別於其他綜藝節目,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制作時既要保持文化的高雅格調,又要具備電視傳播的藝術性與趣味性。因此,文化類綜藝在內容選擇上首先要突出的,就是對文化性的堅守。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最能體現節目文化性的就是節目中所設置的內涵載體,它可以是嘉賓演唱的詩詞、朗誦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博物館中的文物。這些載體所擔負的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功能,是電視節目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的本質要求,也是電視媒介對於文化的重要堅守。

1.堅守“文化自信”創新節目內容理念。電視文化是大眾文化重要的組成一部分,其對於文化自信的堅守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習近平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曾經提出“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其中,讓中國人“自信”的文化,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方面。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內容的選擇上緊跟國家的腳步,不論是傳統古詩詞、歷史文物寶藏還是名人佳作,這些都屬於令中國人自信的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與最獨特的精神標識[4]。文化類綜藝節目瞄准這三個層面的文化內容,堅守“文化自信”的內容創新理念,喚起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2.堅守“文化立場”創新節目內容視角。堅守文化立場可以理解為,自覺樹立文化主體意識。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曾提出:“隻有有了主體意識才能擁有跟其他文化對話的資格”。近年來中國電視市場被大量日韓文化與歐美文化佔領,在這種現象下,電視受眾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隻能盲目跟從電視既定的選擇,從而淪為其他文化的附庸。文化類綜藝節目則以新穎的視角,一舉打開了被外來文化入侵的電視市場,為多樣的中華文化爭得了一席之位,更為受眾提供了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機會。文化類綜藝節目對文化立場的堅守,使得 “樹立文化主體意識”不再是浮於表面的口號,而是成為了扎根人心的文化信念[5]。

3.堅守“文化傳承”創新節目內容選擇。文化源於對歷史的傳承,它影響著一個民族的行為意識,以及一個國家對於社會制度路徑的選擇[6]。在我們的認知中,“傳承”二字向來都是嚴肅和庄重的,和綜藝沒有必然的關聯。但是近年來《國家寶藏》、《拜見小師傅》、《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卻讓博物館內的文物、多樣化的名俗與詩書上的記載等“活”了起來。節目以多元的傳承創意,讓深刻的文化藝術通過電視這樣一個通俗的,大眾文化的傳播平台大放異彩。可以說,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這份堅守,時刻提醒著我們,中華文化是華夏民族寶貴的精神血脈,也為經后的文化傳承開辟了新的道路。

四、情感認同的回歸與節目定位的創新

電視創造的公共空間能夠為人們提供個體身份和文化的認同,並對公眾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7]。但是,當各類電視節目通過低俗化與過度娛樂化的節目內容與明星設置來刺激和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時,我們的情感認同該何去何從,成為節目制作過程中需要迫切關注的問題。作為一種真實的內心體驗,情感認同源於生活的積累,更受到大環境中價值觀的影響。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主題與定位的創新,將具有正能量,與大情懷的人物故事搬上熒幕,不僅為觀眾造就了一檔又一檔既有溫度又有情懷的電視節目,也弘揚了新時代下急需向社會傳播的精神與思想。

1.定位真實故事,引起大眾共鳴。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擁有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作用。因此,真實生活語境下的情感認同是節目創作的關鍵。這種認同建立在對人的生存狀態與需求的關注,以及對人性與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張揚中。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對真實故事的編排,將不同的嘉賓與文化載體聯系在一起,將抽象的文化、枯澀的探究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的、真實可感的電視節目。使觀眾在主題的引導下,從頌吟、朗讀、歌唱、表演等形式中獲得源自真實生活的情感認同。節目隻有選擇真實的故事訴說,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讓文化類綜藝節目獲得大眾廣泛的情感認同。

2.定位時代需求,引發集體思索。現在,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電視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理應承擔起弘揚時代精神的重任[8]。以文化類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為例,它以帶領觀眾領略中國詩詞之美作為節目定位,響應落實十九大報告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經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以新穎的視角為觀眾解讀古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並通過嘉賓傳達出來自新時代的感悟與思考。這樣的節目定位,不僅飽含著中國人對古詩詞與生俱來的情感認同,也符合國人對未來民族發展方向的集體思索。

3.定位受眾取向,引導文化審美。如果說訴說真實的故事,讓觀眾喜愛看節目是情感認同的第一個境界,那麼洞察時代的召喚和對大眾文化的引導就是情感認同的第二個境界,即促進觀眾在觀看的同時進行思考與學習。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媒介,承擔著引導大眾文化和大眾審美取向的重要責任[9]。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瞄准受眾的需求來設置節目定位,不僅激發了受眾的興趣,更提高了受眾對中華文化的求知欲。正是這樣的功能導向,才能展現不同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獨特個性,讓節目用符合審美取向的大眾邏輯參與到與大眾的對話當中,讓電視能夠更好的服務於國家、社會與大眾。

五、結 語

文化類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其消解了泛娛樂化背景下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的症結所在,更因為其濃厚的電視文化與人文情感的氛圍,滿足了當代電視觀眾對電視文化價值回歸的渴望。文化類綜藝節目用創新的節目形態、富有深度的節目內容與符合大眾情感導向的節目定位,帶領觀眾徜徉在電視媒介所營造的文化盛宴中,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電視對於文化價值回歸的努力與探索。節目通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展現出現代青年大眾對中華文化的感知和體驗,向觀眾傳達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並最終將“文化”關鍵詞重新引導回主流電視觀眾的視線中,讓電視文化獲得了有價值的回歸。

參考文獻:

[1] 石登山.淺論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J],中國電視,2013(6):94-95.

[2] 馬靜.泛娛樂化背景下電視文學的困境及突圍[J],中國電視,2017(3):78-79.

[3] 曾紅宇.數字時代新媒體違法廣告傳播與社會責任的反思[J],出版廣角,2014(11):62-—63.

[4] 陸貴山.中華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和創新性發展[N],文藝報,2015(2):6.

[5] 韓楊.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文化功能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44-45.

[6] 孔朝蓬.文化類真人秀節目中傳統文化傳播策略探析[J],中國電視,2016(11):17-20.

[7] 李林容,賴黎捷.電視“娛樂文化”生存路徑[J],傳媒,2011(2):47-49.

[8] 黃巧莉.韓國青春偶像劇的大眾文化審美屬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3):88-89.

[9] 劉曉燕.談電視節目對受眾心理的導向[J],新聞傳媒,2012(11):23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