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視閾下韓國“慢綜藝”的研究【2】
——以韓國真人秀節目《尹食堂》為例
三、情感的生產:“慢”背后的自我建構
情感是真人秀節目中的驅動力,為觀眾呈現豐富多彩的娛樂盛宴。一檔優秀的真人秀節目不僅僅要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感官快感,還要滿足觀眾對“建構自我”的情感需求,將觀眾的情感消費無形中轉化為收視率。
1.自我身份的認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眾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變化,大眾的消費行為從單純的物質享受轉化成為了復雜的精神愉悅,由有形的需求滿足為無形的需求滿足。大眾的消費行為多是為了感情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認同。在觀看真人秀節目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深深沉迷於媒體制造的景觀鏡像之中,將自我的意識,情感都完全投射到節目中的明星這一“幻想對象”的身上,從而產生了一種想象性的認同。這種想象性的認同“總是意味著對待他者的某一凝視的認同,它為了別人而存在,他扮演的角色是為了某一凝視”,從而達到與認同對象情感上的共鳴。“慢綜藝”節目往往通過節目本身的情境設定,嘉賓選擇來制造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追求真實自然,而很少去刻意地制造戲劇化的環節,如游戲競爭環節、穿越時空等。當我們看到尹餐廳第一天營業,准備開始迎接客人的情景,我們也會被這樣一種“真實”紀錄帶入進去,通過呈現豐富的情感內容,為觀眾造就一個情感的“夢工廠”,同時觀眾通過對文本的代入式體驗產生情感的自我認同。
2.社會意識形態的詢喚。阿爾都塞認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詢喚”過程是一個“鏡像”化的過程,是通過拉康意義上的“誤識”來完成的,並保証“誤識”不被識破。[4]《尹食堂》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的真實也是一個鏡像化的過程。它一方面通過營造具體可感的形象化圖景,給予生活以各種“合理”的解釋與意義,從而緩解人們生活中的焦慮。另一方面,由於“觀看”的存在,“鏡像”由“觀看者”的自覺認同,有可能重新賦予實際生活以新的意義。
節目第一季中遇到的突發事件,節目組辛辛苦苦搭了一個月的餐廳因當地政府的拆遷項目被告知要被拆除,這樣一種現實生活所遭遇的不平往往是無理可循的,但在媒介的表現過程中,給他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讓它變為可理解的甚至是樂觀向上的形式,進而讓人們自覺地以此種有意義的形式來理解和規劃日常生活。節目中所隱含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方面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結果,另一方面則體現了社會個體對社會身份的認同。
四、對韓國“慢綜藝”的反思與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阿多諾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大眾文化已經喪失了文化的真正本質,呈現出商品化的趨勢”[5]。作為感性愉悅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背后的商業機制顯然起著極為重要的塑造作用。《尹食堂》雖然打的節目旗號是“逃離都市,回歸本真”,但作為大眾文化的產物,盈利永遠是它所有的目的,交換價值遠遠凌駕於使用價值之上,成為最主要的價值屬性。
《尹食堂》的節目標語“老板隨心所欲地做”傳達出一種悠閑輕鬆,回歸自然的生活建構,自播出以來就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歡。節目於2017年4月28日(第六期)創下最高平均收視率14.141%(AGB全國)的紀錄,第二季第二期又創下最高平均收視率14.840%(AGB全國)的紀錄,成為韓國有線電視台綜藝節目歷年收視紀錄排名第一位。收視率所帶來的利益永遠是電視節目的最終目的。除此之外,節目中廣告的大量植入也體現了這一趨向。
過度商品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使得藝術生產失去了其本有的獨特性,一切藝術創作都成了工業化生產,都是為了迎合大眾的趣味,以獲得豐厚的商業利潤。”人們最終隻為商品而活,大眾文化走向消費化之路。
五、結 語
“慢綜藝”作為一種媒介文本,是社會經濟乃至文化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在大眾文化的視角下,通過分析韓國真人秀節目《尹食堂》,我們發現,節目建構了一個似真似幻的世界。那些表面上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電視奇觀不僅讓受眾獲得躲避式的快感,也更容易被虛幻的電視奇觀所欺騙。除此之外,節目所反映的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娛樂至死”的傾向越來越突出,其文化內涵的缺失也使得電視娛樂節目陷入困境。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慢綜藝”節目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要避免“泛娛樂化”“同質化”“低俗化”的問題,多元文化發展是電視娛樂節目不二的選擇。在收視率與倫理性、娛樂性與社會責任之間尋求到一種文化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殷俊,劉瑤.“慢綜藝”:電視綜藝節目的模式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7.
[2] (英)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M].陳廣興,南治國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Althusser.LeninandPhilosohy and other Essays[J].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5] 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修訂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 (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7]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9] 戚琪然.韓國綜藝節目的探析與借鑒研究[D].揚州大學,2013.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