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傳播學視角下的國際新聞誤讀現象解析【2】

徐利蘭 商敏慧
2018年12月18日09:0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國際新聞誤讀的成因

對於國際新聞報道中的誤讀,有民族文化、語言習慣等原因,也有傳播者自身的專業差異等原因。根據傳播者的主動性,本文將其原因主要分為故意性誤讀和無意性誤讀。

(一)故意性誤讀

故意性誤讀首先包含有傳播者和受眾的主觀願望,這種主觀願望滲透在意識形態當中,但意識形態的顯性驅使經常被文化差異的隱性表達所覆蓋和代替,所以,意識形態差異造成的誤讀也逐漸被解讀為中西文化差異的結果。中西方記者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這在對新聞事件的選擇、態度、取舍等方面上有十分鮮明的表達。這種抉擇和刪改,看似是基於傳播者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傳播機構的基本方針政策,其實是潛移默化的被本民族的文化所感染﹝5﹞。

當然,語境文化的差異也是造成誤讀的重要原因。中國文化屬於高語境文化,絕大部分信息直接表現於外部環境中,或內化於傳播者身上,隻有極少數的信息通過編碼符號傳達出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文化屬於低語境文化,幾乎所有的信息都簡明直接得表現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國文化中,伶牙俐齒、高談闊論的人更受歡迎,而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秘而不發、緘口不言的人更給人神秘感和信任感。

此外,話語權力的差異也會造成新聞的誤讀。目前國際新聞傳播格局表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我國的國際傳媒力量無論在覆蓋范圍還是影響力量上都遠遠無法與西方媒體匹敵。而國際新聞傳播是單向傳播的,即高處流向低處、強者流向弱者,這就導致我國的國際傳媒地位難以追趕西方媒體,我國的國際形象其實是被西方媒體所塑造的。

(二)無意性誤讀

身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大眾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極易造成誤讀。在中西文化對比中,中國文化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要取得西方受眾價值認同,就必須在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上盡量具體化和形象化,用描述性的語言替代概括性的語言。在中國路人皆知的一些歷史文化、民族差異、地理地貌等信息,對外傳播時要注意解釋清楚,語言要盡可能的平實、朴素和准確,避免過於虛浮、夸張和含糊。

在很大程度上,跨文化翻譯過程中,由於對異域文化的一知半解和生搬硬套,也會導致國際新聞的誤讀。例如美國《新聞周刊》的一篇報道小沈陽的新聞,題為《The dritiest Man In China》,我國媒體翻譯為《最低俗的中國人》,引起軒然大波。但仔細研讀文章才能發現,該記者在文章中其實是贊揚小沈陽的。

記者的專業化水平也是造成國際新聞誤讀的一大原因。我國新聞報道重在“正面宣傳”,堅持大局觀念,從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西方新聞宣傳重平衡、重理性,認為隻有把矛盾的雙方都清晰平等的報道出來才能真實的反映真相。中西方的新聞寫作方式也有很大差異,我國新聞寫作講究嚴肅性,整體理智而內斂,文體簡潔明了,合乎規范﹔而西方媒體注重描述,突出趣味性,觀點鮮明,表達具體。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