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傳播學視角下的國際新聞誤讀現象解析【4】

徐利蘭 商敏慧
2018年12月18日09:0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四、傳播學視角下規避國際新聞誤讀的策略

國際新聞誤讀雖然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伴生現象,但其消極影響非常明顯,它背離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造成受眾廣泛的群體極化效應等。因此,隻有優化傳播要素,規避誤讀,才能夠還原一個健康的國際新聞傳播環境、建立良好的國際新聞間傳播秩序。

對傳播者的優化在於如何提高傳播者的水平和保持新聞理想“初心”。對於傳播者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在新媒體時代下傳播者的話語權被剝奪以及新聞理想的幻滅,優化主要從提高新聞真實性以及重塑傳播者職業理想入手。其一,要熟練掌握外國語言知識,熟悉外國文化背景。這就對國際新聞從業人員的外語水平有較高要求,不但要熟練的用外語撰寫新聞,還要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採訪,有跨文化的知識和經驗背景,達到交際目的,進行國際傳播﹔其二,加強新聞業務水平。這裡主要強調的是傳播者的新聞發現能力和新聞選擇圖式:新聞發現能力是傳播者在憑借自己的職業新聞敏感發掘值得報道的國際新聞事件之后,對該事件進行探索和研究,把握其不為人知、與眾不同之處的能力﹔新聞選擇圖式是指傳播者在面對新聞事件時腦海中產生的情感、態度、觀點等的意識統合,包括掌握新聞事件特征和狀態的能力與掌握新聞事件價值和影響的能力﹔其三,重塑國際新聞理想。就我國目前的新聞業來看,新聞從業人員大量離職和轉型,造成一種青黃不接的狀態,而這種變化折射出新聞從業人員職業壓力的不堪重負和新聞理想的不復存在。在學習新聞專業時接觸到的一些評價標准或者操作理念可能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無法實現,對於新聞從業人員來說,最難得的就是保持悲憫而理性的情懷,保持新聞價值觀,逐漸接近自己最初的理想狀態。

對傳播內容的優化在於把控良好宣傳契機和更使用貼近的話語表達。國際新聞傳播要注意把握良好的宣傳契機,重視重大突發事件的國際新聞報道。例如,在2011年利比亞局勢動蕩時,我國立刻把三萬多名中國公民安全接回了家。而媒體的表現也令人驚艷,立刻打出“你的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有危險了就回家”“這就是我們的中國!”等醒目標語,令國人感動和振奮,也令世界看到一個勇於擔當、保護國民的中國形象﹔此外,要創建親近文本。楊保軍認為,實現跨文化有效傳播的基礎是創制“親近性文本”。所謂親近性文本,主要強調一種修辭性的文本表達形態,使其首先作用於對方的情感領域,通過情感認同無縫過渡到理性認同﹝6﹞。

對傳播渠道的優化在於進行有效的把關。鑒於國際新聞誤讀所造成的傳播渠道問題主要在於媒體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加強政府及媒體的雙重把關勢在必行。政府的把關主要從控制層面和技術層面來進行。在控制層面上,建立完善的准入機制,防止故意性誤讀的出現,對於不恰當的詞匯和言論要及時修改或刪除,努力維持國際新聞秩序的平衡﹔在技術層面上,防止“暗網”和“黑客”對我國新聞輿論的干擾,同時防止我國部分網民的失當行為和過激言論的流出。媒體的把關主要從專業層面和輿論層面來進行。在專業層面上,對新聞從業人員嚴格要求,按照新聞的價值標准、宣傳標准、政策法規和倫理道德來擇選新聞,樹立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在輿論層面上,在不妨礙民主意識的前提下,時刻關注輿論導向,利用政府部門官網微信公眾號或官方微博賬號等樹立輿論領袖,同時運用議程設置,將輿論導向引導到正確的航向。

對受眾的優化在於消除受眾的刻板印象。我們必須要明確意識到國家間、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是不可消除的,我們要重視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改善對外傳播的形式和模式。其一,要淡化宣傳性質。在國際新聞報道中,新聞與宣傳不可區分,而西方媒體一貫認為宣傳是不夠民主和公平的,通常帶有強制和極權的可能。因此在國際新聞傳播過程中,要改變政治意味過濃的話語方式,盡量採用生動真實、嚴肅活潑的筆調報道新聞和參與輿論,採用平衡而公正的報道方式,更加容易被受眾所接受,減少誤讀的發生﹔其二,要堅持信息公開。媒體要建立自己的新聞採集和發布機構,積極尋求話語權,敢於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發聲,成為其他國家的新聞信息來源。在傳播中要注意快速、真實、客觀的報道新聞,尤其注重深度報道和獨家報道,消除誤會、消解誤讀。

對傳播效果的優化在於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和強化溝通效果。其一,是建立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根據霍夫蘭的實驗和研究,新聞發言人往往需要通過新聞發布會來進行說服活動,從而影響和引導輿論,增強與受眾的親密度和信任感。首先,傳播者的自身條件影響傳播效果。在國際新聞傳播中,選擇恰當的新聞發言人尤為重要,發言人的職業地位、自身形象、思辨能力都要考慮在內﹔其次,傳播內容本身影響傳播效果。發言人所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准確、客觀公允,必須擺出正面信息引導受眾,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其二,是加強國際媒體間交流與合作。我國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改機還有很大空間,因此要積極加強與國外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國外媒體來傳遞中國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的新聞誤讀。在新媒體時代,與國際媒體間的合作除了互訪、記者發布會等形式,還要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加強溝通和反饋,展現中國特色,傳播中國聲音。

國際新聞的誤讀從一定意義上看是對新聞的一種創造性的再生產。國際新聞誤讀作為“二次元”,這種獨特的解讀方式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文化表達,可以賦予源語文本新的文化意義,這不僅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受眾通過對語言的顛覆,表達對周圍事物的看法,規避了傳統語言意義上的禁制。這反映了受眾開始批判性的解碼,也體現了意義的能動性。國際新聞的誤讀可以被視為一種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種輿論監督的反映,甚至有可能在誤讀中發現事實的另一面,還會促成公共領域的重建。

但國際新聞誤讀的負面效應也是不言而喻的,對於傳播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於在國際新聞中出現的一些誤讀現象,我們要加以區分,對於嚴重偏離的部分要予以調整,重塑傳播者的國際新聞理想,把握良好的宣傳契機,嚴格把關,努力構建交流互動平台。在今后的研究中,新媒體環境下國際新聞誤讀可能出現的一些時代性的新問題,可能是我們新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王海妹.從跨文化角度看英語新聞中的文化誤讀﹝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5(2):22-23.

﹝3﹞華夏經緯網.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龍” 漫畫版中國威脅論﹝EB/OL﹞.http://www.huaxia.com/zhwh/whrd/whrdwz/2006/12/114174.html.

﹝4﹞劉鐵俠.今天!馬航MH370失聯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看完太震驚了!﹝EB/OL﹞. http://www.sohu.com/a/205322119_659084.

﹝5﹞谷文靜.從傳播心理學視角談新聞傳播中的誤讀現象﹝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11):20-21.

﹝6﹞ 楊保軍.創制親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傳播的重要基礎﹝J﹞.國際新聞界,2001(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