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傳播學視角下的國際新聞誤讀現象解析

徐利蘭 商敏慧
2018年12月18日09:0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國際新聞報道日益成為當下溝通國情、服務大眾、貿易往來的重要信息來源,但國際新聞在報道和傳播過程中卻伴隨著一種現象——誤讀。國際新聞誤讀本是指受眾對源語文本所表達意義的曲解和對所反映對象的誤解,是國際傳播的一種伴隨現象。在進行文化接觸時,我們不可避免的會對傳播者所傳達的信息意義加以選擇、切割和解讀。在我國媒體尚處弱勢地位的今天,各國媒體和受眾對我國國家形象、媒體信息和國情民意不甚了解,而我國對其他國家的信息和形象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誤讀,從而造成了在跨文化交流、國際貿易和外交往來等過程中的障礙。

一、國際新聞誤讀的表現

在傳播學視角下的國際新聞誤讀帶有明顯的群體化特點和時代化特征,主要涉及對事實的誤讀、對情感的誤讀和對意義的誤讀﹝1﹞。

(一)對事實的誤讀

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是新聞的核心。國際新聞報道中對於事實的誤讀屢見不鮮,具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全然的背景化誤讀,一類是以己之見給傳播者和傳播內容貼標簽。

背景化誤讀是基於受眾自身的背景造成的。約瑟夫·克拉珀指出,受眾的心理傾向勢必會導致他們對傳播者和受眾有所選擇。比如中國人重視社會關系,重視和諧統一,而美國文化則是重視自由與平等的,因此美國的新聞文本中會更加注意公平、民主、協商等價值觀的傳達。

貼標簽化誤讀,也就是國際新聞中的刻板印象。人們往往會對某一群體或某一地域的人產生一種固有的意見或態度,並且對這一群體、地域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也抱有一定的看法和評價,且往往會形成偏見,影響其價值判斷和信息傳達。2000年,英國巴黎的一出話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引發了愛國華人的熱議,認為該劇名稱侮辱、褻瀆了華人的尊嚴。但其實該劇名源自於劇本故事中殖民地的一塊羞辱性的標語牌,作者用它來作題目,其實是對法國殖民的一種反抗和諷刺。由於國人對歐洲強權國家一直以來的霸權偏見,導致看到劇名后絲毫不假思索的將它當做對華人的侮辱,是典型的貼標簽化誤讀﹝2﹞。

(二)對情感的誤讀

受眾在接觸新聞后,必然會觸發內心潛在的情感和想象,而不是完全解讀和接受新聞本身帶有的情感,進而會引發娛樂化或聯想化的誤讀。

娛樂化誤讀是指受眾接觸媒體的娛樂性目的。如果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利用媒介的動機和目的是否滿足來衡量媒介效果,有相當一部分受眾接觸媒介的目的是為了娛樂。在西方漫畫中,常常用龍來代表中國,但這種龍是思想迂腐,麻木不仁的龍。在一則漫畫中,自由女神被擋在長城外,中國龍凶殘的露出牙齒守著長城,而上方舉著“經濟改革”牌子的人指著自由女神大喊“她和我們是一起的!”﹝3﹞。

聯想化誤讀也就是添枝加葉,憑空捏造。2017年11月,一篇號稱解密馬航MH370失聯真相的網文橫空出世﹝4﹞,文章乍看上去是一篇刊登在權威媒體的解密,但其實只是利用了部分國人對美國的敵對心理和固有的美國威脅論,聯系了很多事實偽造的假新聞。網絡的匿名性更使誤讀者無所顧忌,受眾在閱讀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時,往往採用從眾心理,缺乏對事件的真實情況和基本的判斷能力,而僅僅是盲從“意見領袖”的言論。

(三)對意義的誤讀

國際新聞所傳播的不僅僅是事實和情感,還包括意義。受眾對於源語文本所傳遞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並不能夠全然解讀,這就導致了對國際新聞報道的放大負面效果化誤讀和對抗化誤讀。

放大負面效果化誤讀主要表現在政治上。隨著大眾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外傳播已經成為了國際事務有力的參與者,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議程設置來扭轉國際輿論,甚至制造出完全不符合真相的放大他國負面效果的事件。例如七五事件,少數西方國家無視暴徒對於平民的暴力以及新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這一事實,卻大肆宣揚事件的起因與所謂的對維吾爾民族的壓迫。

對抗化誤讀是由於歷史、政治、社會、民族、宗教等矛盾的長期累積,導致人們在價值認同、是非評判、情感表達上有絕對傾向性,從而形成對新聞事件的對抗性誤讀。最顯著的就在於我國對赴日旅游的報道,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和攜程旅行網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數據顯示,2016年來自中國內地的游客數量為637.3萬人次,這一行為被看做“親日”。於是媒體開始紛紛報道赴日旅行出現的個別危險案例,企圖抹黑赴日旅游,讓中國游客把目光投入國內或者其他地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