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1期

跨媒介改編與媒介經濟學——以綜藝電影為例

曹琴,王妍蓉
2019年01月15日09:5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人們自古都在進行文藝作品的改編活動,像中國古代的史書發展為演義,話本改小說,甚至是題畫詩、詩意畫、小說插圖都可視為是改編行為。但古代的這些大多是在同一媒介上進行,像史書、演義、話本、小說等都是語言文本。即使題畫詩、詩意畫、小說插圖可以視為跨媒介改編的情形,但通常被改編出的內容要和改編對象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無論是題畫詩還是小說插圖,都是要被置入被改編的詩和小說中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復合性作品改編活動。相較而言,因為人類所使用媒介的不斷發展,當前的文藝作品改編則出現了更多的跨媒介可能,從而出現更多的改編樣態。

一、跨媒介改編與文藝IP價值

文藝作品的跨媒介改編在古代既已存在﹝1﹞,但這種改編活動更多地是遵循文藝價值的規律,也即是說在古代的文藝改編中,通常是因為文藝自身的藝術價值而被進行相關的跨媒介改編。這種改編活動通常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從長久的歷史跨度來看,古代的改編對象通常具有較為深刻文化影響,甚至來源於歷史史實等內容。像傳統的《三國志》內容,在后世成為評話、戲劇等體裁的改編來源,之后被改編為《三國演義》小說形式,再接著也存在小說插圖、連環畫等其他跨媒介的文藝改編活動。但這種改編活動很多時候具有民間性或不自覺性。

但就當前的文藝跨媒介改編而言,其改編行為更具有自覺性,並且存在更加頻繁的改編行為。這裡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前文藝作品的呈現媒介更趨多樣化。在傳統文藝作品存在形態中,文字、靜態圖像以及現場的身體表演是其主要的呈現手段,但在當前的文藝表達手段中,動態圖像、多媒體、程序編碼等都是不斷更新的媒介呈現形式。具體而言,攝影發明於19世紀40年代,現在已經發展到了數字攝影時代。電影出現在20世紀初,並逐漸從黑白默片走向彩色有聲電影,甚至現在的3D電影形態,而且電影事實上構成了影音結合的媒介形態。電視的發明也帶來一系列相關的媒介節目形態,像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同樣隨著計算機編程的發明,出現了多媒體技術,一些文藝作品甚至可以改編為全新的媒介形態——游戲。可以說,正是媒介形態本身的多樣化,使得文藝作品的跨媒介改編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促成了其更多的發生。

細審當前的文藝改編行為,與古代的一個重要不同在於,對於文藝IP價值的追求。所謂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知識產權。這個詞最近成為文化產業研究的熱門話題,其含義就是指無形的文化資產以及這些資產的衍生物,比如游戲改編成影視作品如《仙劍系列》﹔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如電影《小時代》,網絡劇《法醫秦明》﹔漫畫改編成電影如《十萬個冷笑話》《蝙蝠俠》《X戰警》﹔海外作品改編翻拍如《奇怪的她》《重返20歲》﹔綜藝節目同樣存在這種跨媒介的IP改編現象。

文藝的IP價值成為當下進行文藝改編的重要標准,也即是說,在古代以文藝價值作基礎的跨媒介改編之外,當前的跨媒介改編行為事實上又加入了IP價值的評價標准。這一評價標准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作品在當下的受眾接受度,凡是具有一定IP價值的文藝作品通常在當下就具有較為廣泛的受眾,無論其具體媒介形態為何。這一作品在初始的形態既可以是文學作品,如網絡小說,也可以是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也可以是漫畫、動漫等作品,在一定的特殊情況下,它甚至可沒有具體的文藝形態,而只是一個特定的音樂、形象等對象,像英語課本中的李雷和韓梅梅形象,就因為其受眾較多,被改編成了電影。

當前的文藝改編現象具有強烈的跨媒介意識,這一方面在於當前的媒介形態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是IP價值成為改編活動重要的標准。以當前的綜藝電影來看,就突出地顯示了IP價值在改編中的重要影響。就傳統語境而言,綜藝節目和電影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文藝形態,一個通過電視媒介播放,一個以電影院作為播放場所,兩種所代表的內容呈現形式也完全不同。綜藝節目通常沒有特別強的敘事性,主要以明星才藝等作為重要的表現對象,強調節目的娛樂性,通過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來放鬆觀眾心情,進而實現綜藝節目的收視效果。但電影本身則特別強調敘事性,通過講述故事來滿足觀眾,其情緒的調動是多方面的。這兩者的差異決定了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綜藝節目都沒有改編成電影的行為。

最早進行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嘗試是在國外,日本著名電視台NKH對自家熱門綜藝節目進行了改編電影的嘗試,即《上班族NEO》,但是票房並不理想,美國的綜藝節目《美國偶像》改編的電影《追星族》也沒有掀起狂潮。但在中國,綜藝節目改編電影有不斷發展,並進而形成一個高潮的發展趨向。最早的《樂火男孩》(2009,改編自《快樂男孩》)、《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2013,改編自《中國好聲音》)開啟了中國綜藝電影的序幕,但作品本身並沒有獲得良好的票房反應。直到2014年《爸爸去哪兒》同名電影上映,獲得了非常高的電影票房,成為綜藝電影的引爆點,之后2015年的《爸爸去哪兒2》《爸爸的假期》《奔跑吧兄弟》,2016年的《極限挑戰之皇家寶藏》,2017年的《歡樂喜劇人》《決戰食神》都成為引發話題的綜藝電影。但也應看到隨著這股熱潮的發展,人們也對綜藝電影產生了質疑,尤其在后邊的綜藝電影在票房上的表現也日益疲軟。

縱觀這些綜藝電影,有些採用了非常簡單的改編方式,基本上就是將綜藝節目本身做成電影進行上映,如《爸爸去哪兒》,也有綜藝電影會簡單加入敘事性開頭來制造懸念,但主體仍是綜藝節目,如《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之皇家寶藏》。但有的電影也會進行較大改編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敘事故事,如《爸爸的假期》《歡樂喜劇人》《決戰食神》。就前一種簡單改編而言,綜藝電影主要是借用了電影的形式以及媒介播放渠道,而被改編的綜藝節目也通常缺少敘事性,主要是明星參與的真人秀活動﹝2﹞。而后一種改編則更加傾向於遵循電影藝術的內容邏輯,設置了較強的敘事故事,這時綜藝節目更傾向於是故事的一種背景認知,同時因為有綜藝節目的影響,這種敘事性又會受到相當大的限制,人們會帶著綜藝節目的觀感去看待電影內容。

總之,綜藝節目改編成電影事實上是受到極大限制的,它們或者保持綜藝節目的內容,只是換上了電影的形式,或者改編成電影內容,但受制於節目內容,不能很好地講故事。歸結而言,文藝價值的評判標准很難作為綜藝電影這種跨媒介改編的改編依據。那這些綜藝電影得以出現,並獲得一定票房成績的原因,就在於當前文藝改編的IP價值取向。綜藝節目一般都會注重明星效應,明星的參與和綜藝的娛樂導向,使得其獲得大量的受眾,而這促成了這些綜藝節目的IP價值,正是被受眾的追捧,成為綜藝節目改編成電影的重要動力。這種綜藝電影改編,事實上也反映了媒介經濟學對於文藝跨媒介改編的影響。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