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人民日報·閱評

兼顧“顏值”與“言值”:《人民日報》評論版改版初探

榮翌
2019年02月11日10:59 |
小字號
原標題:兼顧“顏值”與“言值”:《人民日報》評論版改版初探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2019年1月1日,《人民日報》全新改版,正式邁進“全彩印時代”。作為人民日報的一面旗幟,改版后的評論版“內外兼修”,“上線”近一月來亮點紛呈,圍繞“把全彩印時代的人民日報辦出新水平”的目標,開展了諸多有益探索,用新思想新語言新形象,為報紙的宣傳報道和輿論引導,做出了新貢獻。

論據可視化,讓觀點產品更鮮活

1月2日,改版后的評論版首次亮相,即以4幅色彩絢麗的新聞圖片驚艷讀者——圖片多了、版面美了,是讀者對改版后評論版的第一印象。不過,對於作為思想紙、觀點紙的評論版而言,圖片不僅僅意味著“美顏模式”,更是會說話的論據,是為為觀點服務的。

新聞圖片的加盟,將原來需要用文字描述的論據,轉化為簡潔的視覺語言及圖片說明,提升了觀點“純度”。比如,1月8日《坐上高鐵 離夢想更近》,以及1月14日《架起合作的橋 打造和平之海》兩篇文章,將成雅鐵路、杭州至黃山高鐵開通,中國海軍護航編隊開展環球訪問、“鹽城”號護衛艦抵達利馬索爾港等新聞信息直接用圖片呈現,在評論中省去了文字贅述,讓觀點表達更純粹。

相比於文字,可視化論據給予讀者更豐富的想象空間,顯著增加評論的信息含量和細節張力。比如,1月22日,“評論員觀察”《為太空探索鐫刻更多中國貢獻》和跑口記者寫作的《接力,向星辰大海出發》兩篇評論,共同聚焦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宏大主題,而配圖選用了科研人員慶祝嫦娥四號降落成功的現場花絮——攥握雙手的緊張、凝視屏幕的期待、笑容滿面的欣喜,諸多情緒和氛圍細節,都在科研人員群像中透露,並作為論証的有機組成部分,為這組評論的細節表現力加分不少。

不同領域、不同主題的新聞畫面融會貫通,使評論氣象更開闊,極大延展了評論的縱深感。無論是繽紛的“中國色彩”,還是生動的“時代表情”,這些來自不同時空場景的視覺片段打破地域界限,融匯於同一版面空間,由點及面地鋪開一幅“奔跑中國”的壯麗畫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氣象扑面而來。而且,在這種多維度論據的支撐下,評論的論証也更顯立體全面,觀點也更具說服力。

聚焦普通人,做黨心民心黏合劑

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不僅肯定人民日報“一張報紙,上連黨心,下接民心”,而且提出“讓人民日報離人民更近,做到人民日報為人民”的殷切期望。

研讀改版近一月的評論版,讓人感到可喜的變化之一,就是顯著增加了普通群眾在人民日報版面的“出鏡頻率”,評論話語離人民更近了。截至1月27日,改版后的評論版共使用新聞照片17幅,其中展現各行各業群眾形象的就達14幅。現在的評論版,宛如一本精彩的“百姓相冊”,用圖文並茂的評論語言,書寫中國人平凡的偉大。

把鏡頭對准平凡面孔,奮斗者成為主角。烈日下飛檐走壁的電力工人、心系祖國科研的航天人、帶頭脫貧致富的苗族姑娘、感受豐收喜悅的農民、清理河道的河長和志願者、極限條件下堅持訓練的部隊官兵……新時代奮斗者頻頻亮相評論版,其中不乏人物特寫。在影像與文字的交融中,無數奮斗者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時代奔騰的大江大河。

讓評論走進基層一線,提升評論員“四力”。改版近一個月,評論版“現場評論”明顯增加。走訪了北京通州、江蘇太湖、浙江德清等地的河湖長,根據現場所得提煉出“河長制,關鍵在‘河長’治”等醒目觀點﹔在四川涼山,深夜採訪忙碌的扶貧干部﹔在河南信陽,踏上革命先烈的“志仁小道”……走出去的評論員,以腳力激蕩筆力、以眼力提升腦力,讓評論更接地氣、更有人氣,成為改版之后的一個亮點。

煥新生產線,幾對關系仍需厘清

改版的本質是新聞生產流程和機制的變革。版面視覺效果的變化只是其表,背后是全彩印時代重新鍛造的評論生產線。這一轉變過程,涉及多對關系的處理,也給探索中的評論版留下了更多創新空間。

處理好圖片與文字的關系。新聞圖片的加入,給傳統評論生產流程帶來很大變化。一方面,文字選題之外,增加了圖片選題環節,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創作精力,也對評論員融媒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評論版已經刊登的照片中,既有無人機航拍作品,也有評論員自己拍攝的作品。如1月4日《春風一來 花就會開》的兩幅配圖中,有一幅就是評論員自己根據評論主題拍攝的,傳遞著“評論員在現場”的信號。目前評論版的圖片主要從各大圖片庫選擇,人民視覺、新華社都是重要圖片稿源。今后,為了進一步加強圖片稿源的自主性、原創性,評論員“拍攝+寫作”的生產模式可能成為一種常態,同時需要建立與圖片內容供應方的合作機制,甚至逐步發展自己的攝影作者隊伍。另一方面,圖片作為一種“變量”,使版面的不可控因素增加。不僅需要與其他版面加強用圖問題的溝通協調,更要考慮圖片風格與評論內容、版面基調的整體關系,無形中加大了工作難度。

處理好加法與減法的關系。改版之后的評論版增加了醒目的提要欄,突出展示精華內容,是對淺閱讀時代讀報需求的自覺適應,成為版面的點睛之筆。提要欄的設置,對於版面而言,增加了版面表現形式﹔對於編輯而言,增加了對評論“金句”的提煉摘編環節,這是做加法。但另一方面,提要欄佔據了一定份額的版面空間,直接導致版面的文字容量平均減少800—1000字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單篇評論篇幅,這又需要做減法。如何在精簡容量內保持觀點“含金量”,有賴於更精准深厚的編輯功力。

處理好老品牌與新形態的關系。據評論部的同志介紹,評論版改版后,提出“加強現場評論”“做大‘大家談’”等改進思路。2019年初,改版后的評論版繼續強化評論現場感,推出“我與河長面對面”系列現場評論,派出評論員分赴北京、浙江、江蘇等地深入採訪調研,共同探討河長制的制度創新與完善,並結合新的版面形象配發現場照片。1月22日,改版后的“大家談”欄目也“換裝登場”,結合彩色提要欄,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所謂“素以為絢,繪事后素”,觀點內容始終是評論版的底色,優質品牌欄目更是版面優化的基礎。今后,《人民日報》評論版如何讓老品牌以新姿態出現,用新形象包裝老欄目,構建審美與思想的有機體,值得期待。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