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空間認知范式轉換對媒介創新的實踐價值

孔  卯,朱聯營
2019年02月27日13:3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空間在當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價值越來越突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新技術影響傳播媒介的周期越來越短,中國傳媒機構已處於深度調整期。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國媒體科學建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証。

關鍵詞:空間轉向﹔空間認識范式轉換﹔媒介創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2-0000-04

空間問題長期未能進入社會科學的核心。正如厄裡所嘆息的:“在某些方面,20世紀社會理論史是一個奇怪的時空史。歷史決定論將空間問題近乎50年處於評判質疑的視野之外。”[1]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影響媒體的技術周期的縮短,中國媒體組織進入了一個深刻的調整期。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國媒體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証。近年來,媒介技術已經從單向的視覺、聽覺轉向了視聽覺的“擬像空間”。“視覺文化”在后現代主義消費背景下,日益佔據著主流地位,視覺消費也逐漸與文化相融合。在技術操縱與空間轉向的背景下,媒介將有什麼新的發展與實踐價值便成為本文研究的要點。

一、 空間轉向與空間認知范式的轉換

(一)空間轉向的認知

在20世紀下半葉,空間問題日益成為學者們的熱門話題。詹明信指出我們的文化成了一種“日益受到空間和空間邏輯支配”的文化。福柯認為,社會理論的空間化可以歸結為哲學概念的轉變,時間和空間經驗的轉變,以及紀律從學科到整合的劃分[2]。列斐伏爾的開創性研究極大地促進了空間理論的發展。他總結了資本主義空間的種種功能:空間是一種生產方法,空間的使用就像使用機器一樣;空間是一個消費對象,整個空間在生產中被消耗[3];布迪厄對此也有所發展,他認為:空間是一種關系系統,空間之間的距離與社會距離一致。基於他們所擁有的資本總額和他們擁有的資本結構(即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的比例),參與者主要分為不同的社會空間。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空間研究呈現出多維和跨學科的特征。福柯認為,城市設計意味著一個微妙的統治目標。城市完全變成了一個統治機器。吉登斯認為,前現代社會的空間和位置基本上是和諧的,因為社會生活的空間取向適合大多數人,並且受當地活動的“存在”影響,但是“現代性的興起通過培養”缺失“的關系,使得人們遠離地方意義上的面對面互動,從而將空間與地點隔離開來。這個地方已成為一種“幽靈”,被社會影響所滲透和塑造。“[4]。現代商品都在追求標新立異的產品設計,其目的不在於追求物質上的品質,而是追求一種精神空間與文化空間上的品位,包裝和設計逐漸取代了產品本身。

“用時間消滅空間的限制”,其實就是“創造出新的空間”。在現代社會中,空間的不在場造成了時間的消逝,空間的地位愈發重要。空間的表征已不是抽象時空上的體現,而是轉換為一種資本,一種生產資料的所在。空間在消費社會裡,不斷消解著時間。在消解的過程中,貨幣交換成為主要的媒介載體,促成新的媒介產業循環鏈。哈維認為:在空間和時間的實踐永遠不會在社會事物中保持中立。他們都表現出某種階級或其他社會內容,常常成為激烈社會斗爭的焦點。[5]。此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時空壓縮”概念,即:加速交通和信息進一步消除了對空間的障礙。因此,空間和時間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權利。

(二) 空間認知范式的轉變

“當今的時代或許應是空間的紀元。我們處在一個共存的時代,一個並列的時代,近端時代,肩並肩的時代,以及分散的明星時代。”[6]大眾傳媒為這一主題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麥克盧漢認為:“空間上的完全覆蓋,時間上的瞬時即達”構成大眾傳媒的兩大特征。空間的存在在媒介技術運用下滲透在我們生活領域的任何角落,空間的物質表現形態即是大眾傳媒造就的各種符號。新媒體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將生活細節即時傳送到網絡空間,供朋友和自己玩賞。數字技術的發展和三網融合的實現使視頻電視和網絡得到了很好的結合。此外,廣告、游戲、動漫、電影電視逐漸形成了產業鏈機制。圖像信息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充溢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成為生活中的主要信息內容。

馬克思曾提出“時間消滅空間”的設想,他指出:“利用時間消除空間意味著將貨物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所需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資本越多,資本流通越頻繁,資本空間流通路徑越大,資本在空間擴張的力度越大,就越成功。努力利用時間來消除空間。法國思想家韋瑞利奧在“失蹤之美”中說:“速度越快,對環境的控制越多,交互時間逐漸取代身體活動的空間。”[8]。其實,這一點也隱含了空間正在分隔時間,空間正在一步步佔據時間的新推論。

在“視覺中心主義”的擬象場域裡,另人眼花繚亂的視覺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各種媒介暴力信息佔據著我們的時間空間,左右我們的身體和行為。所以,在某種行為上“空間消滅時間”是后現代空間轉向的一個新的特征。

空間轉向造成圖像與歷史文化的沖撞。空間的扁平化,表面化和虛擬化增強。媒體技術的發展解散了空間的現代性,產生了后現代主義的概念。在物質空間上人類有了很大的開拓,空間不在具有神秘感。速度征服了空間的距離,讓傳播在空間跨度上更具自由性,麥克盧漢“地球村”設想成為現實。在社會中,空間更能代表社會關系的反映和生產資料的形式。列斐伏爾認為:“這個空間充滿了社會關系。空間是一種人類社會建構,與知識體系和社會權利相聯系。”[9]最后,空間轉向一個明顯特質是其超空間性,超空間是媒介技術下的虛擬空間,是影像媒介下的虛幻表面,是不真實的當下存在。

空間轉向導致面對生活和面向世界的空間認知范式。哲學思維的抽象本體論回歸直覺生活。“此在人生”解除了超驗本體的存在。空間環境的創造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消費趨勢。無論是3D電影的熱映,還是穿越劇的流行,都體現著此在消解時間,片斷消化整體的趨向。此外,隨著虛擬現實系統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通信和通信方式,沉浸式通信方式。它將成為一種超越媒體的超級媒體,超越媒體,如電影,電視和互聯網,從而進一步改寫現有的生活方式。

當代文化正在成為一種視覺文化。海德格爾說:“現代性的基本過程就是征服世界作為形象的過程。”[10]圖像文化的繁盛,某種意義上是人類文化生活過度依賴影像視覺圖像所致。這種文化事實與后現代消費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結合,帶來了當今社會無處不在的形象文化和視覺文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