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反轉新聞”的影響及防范【2】

——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為例

吳洽兵
2019年02月27日13:3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反轉新聞”頻發的原因分析

“反轉新聞”並非互聯網傳播場域中的特有現象,在傳統媒體中也偶有發生。只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的勃興,新聞生產的方式發生劇變,一些媒體為了使發布的新聞迅速受到公眾的注意,往往在沒有對事實進行調查的情況下,搶發新聞,導致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更加頻煩地發生反轉。

(一)新聞事實的真相缺失

“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輿論環境的真實寫照,原創的內容、深入的調查採訪報道,成為了社會稀缺品。由於各大媒體往往都引用同一信源,一些自媒體甚至沒有信息來源,對新聞事實真相的採訪和核查自然無法落實。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和普通發布者都求急求快,希望在發布上搶得先機,這就使得媒體為了爭奪時效而不去嚴謹規范地核實事實。“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發生后,一家媒體僅憑網絡上的幾張圖片,以及一些空穴來風的消息,就迅速發布所謂的動新聞,報道事故“系女司機逆向行駛造成”。新聞報道發布后中,各種謾罵、人肉女司機的內容蜂擁而至,形成了巨大的輿論漩渦。像這樣,獲取信源后不進行核實調查,僅憑掌握的部分事實就搶先發布消息,就為新聞出現反轉提供了機會。

(二)媒體“把關人”作用缺失

新聞傳播活動中,“把關人”不可或缺,它可以把虛假、錯誤的信息進行剔除,使得網絡信息更加真實可信。可是隨著媒體競爭加劇,“搶發頭條”、“發獨家新聞”成為媒體主要的新聞理念。網絡的匿名性也使得網民在交流時,幾乎可以不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而隨性進行自由表達,“有圖並不一定有真相”,成為媒體必須面對的新的困難之一。而在互聯網時代的“海量”信息中,新媒體從業人員往往不願付出過多精力去調查、甄別事實和細節,反而往往借題發揮,熱衷制作“標題黨”新聞,使用極具夸張的標題來獲取更多的閱讀量、點擊率,最終呈現給公眾的是和新聞事實嚴重脫節的新聞。事實上,如果有“把關人”嚴格把關審核,媒體採編發布更為嚴謹規范,很多事件就可以避免出現反轉的情況。

(三)先入為主的刻板成見

所謂“刻板成見”指的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他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3]。如今許多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習慣將人物進行標簽化、臉譜化的處理,而公眾在沒有完全鏈接事實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因為刻板成見,情緒被媒體的報道所左右。從“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這一新聞事件的傳播路徑來看,事故一發生,網民就給轎車司機鄺某娟貼上“女司機”“高跟鞋”等標簽。發現錯怪“女司機”鄺某娟后,又迅速轉向已經墜江的“公交司機”,當事人標簽化在“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長期關注網絡輿情的評論員曹林認為,新聞反轉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場浮躁的標簽戰。“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變換的標簽牽著鼻子走,而沒有去探究事實和是非。一些誤導輿論者,都善於借助標簽去操縱輿論。”[4]刻板成見導致公眾依照平時的經驗、習慣、情感、見解,按照慣性思維和固有印象,感性而非客觀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