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論社交傳播時代的“新新聞”【2】

吳  兵,吳一夫
2019年02月27日13: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個體社會交往需要成為“新新聞”生產行為主導因素

新聞是指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事實的報道。此概念包含兩個顯性條件:有事實,能報道。可以看出,傳統大眾媒介時代,由於大眾媒介掌握在少數人(包括權力組織、經濟集團組織和意識形態精英)手中,傳播權為相對單一的組織控制,選擇何種事實、報道哪些事實、什麼時候報道都有媒介控制者所決定。媒介組織的意志成為新聞生產的主要導向,而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也是基於多數群體世界交往的價值需求或新聞生產者自身對新聞價值認知的因果關系的命題而進行的人工推導。即“新聞報道主要關注公眾利益的相關消息。通常情況下,隻有公眾的注意力關注於某件事情或者某種現狀時,才會產生新聞。”[5]

隨著新型終端的大量涌現,媒介已由過去少數人擁有轉到多數人擁有,新聞的控制權被分化,並隨之帶來什麼是新聞、哪些新聞可報道認知的分化,特別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支持下,能否有效滿足社會交往,已經成為“新新聞”生產的主導因素。正如2008年,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裡斯·安德森所指出的那樣,當前,用一系列的因果關系來驗証各種猜想的傳統研究范式已經不實用了,它已經被無需理論指導的純粹的相關關系研究所取代。一方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人機交互的技術迭代下,專業的“新新聞”生產者通過強大的數據優勢,對公眾使用新聞的社會交往需求進行精准計算(包括閱讀內容、閱讀時間、下載數量、收藏方式、轉發對象、分享頻率、評論方式),以實現由集體偏好推送向個體社交需要偏好推送的轉向,同時考慮到“在社交環境下問問題能增強人們的人際交往技能,尤其是在描述信息並獲得自信方面。人們還培養溝通技巧,反過來,這種能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在自我效能上。”[6]一些專業“新新聞”生產者還以設問方式來營造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類似“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那樣,其本身不一定報道新聞,而主要想通過設置看似需要得到答案的問題,以“邀請回答”的方式聚攏受眾,並在尋求答案匯聚的過程中,形成基於與公眾互動的注意力聚合,實際是以“懂新聞,更懂你”的生產邏輯在“為你服務的同時把控著你的視閾,推送的便捷漸漸在代替著探索的樂趣,用戶信息獲取場景正在被媒介重塑”﹔[4]另一方面,社會公眾也努力通過自創、轉發、分享、評論的方式,實現內部社交與外部社交的需求。其中以自娛方式的“新新聞”生產行為最為突出。“自娛現象多指人們在消費某一事件時,圍繞相關信息展開各種改編、創造的行為,由於總是伴隨著戲謔、八卦,更像是一種消遣娛樂。”[7]當“一個熱點事件或具有熱點潛質的事件,簡單加好玩的槽點、可快速和低成本地進行再創造。”[7] 2018年世界杯期間,由於賽場冷門迭出,因此也成為場外人們相互娛樂生產與“悅讀”的熱點。比如,“到目前為止,這屆世界杯完全按二戰模式打的。美國人隔岸觀火,意大利一上來就挂了,德國在莫斯利慘敗,日本偷襲美洲成功,西班牙被第五縱隊害慘了,法國佬渾水摸魚,英國人艱難堅持到最后慘勝,唯一沒讓我們失望的是俄羅斯。中國?和二戰一樣,是慘觀的正規軍和舉國參與的人民群眾。”這種通過對以往足球強隊失敗事實的反諷、吐槽、戲謔,甚至完全改寫故事本身后,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傳播,實現既自娛自樂,又相互推送“悅讀”的目的。此外,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發紅包、搶紅包、照片修改、跟帖評論等,也都成為自娛生產與“悅讀”社交的主要行為。

顯然,由於“新新聞”的基本功能主要用於滿足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以及群體之間直接社會交往的需求,因此,人們對“新新聞”的情感、情緒因素的需要有時甚至超出了對知識、事實和真相的關注。如果說傳統新聞是供人們了解事實、知識、文化的話,那麼,“新新聞”主是為建立、維系社會關系的“悅讀”消費品。這種“悅讀”和因“閱讀”知識、文化、真相后產生的所得、所感、所悟下的豁然開朗帶來的滿足感和喜悅感不同,而是因通過自創、娛樂、分享、交流、互動后產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互通、情緒宣泄后的愉悅感,更是在滿足了參與感、存在感、歸屬感以及有效呈現自我后的喜悅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