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論社交傳播時代的“新新聞”【3】

吳  兵,吳一夫
2019年02月27日13:5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場景成為“新新聞”主要的關注細節

傳統新聞的細節往往是新聞報道中表現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甚至被喻為新聞中“放大的小故事”。因此,新聞報道強調對新聞細節的處理。然而,無論是環境細節、人物語言細節還是場景細節,都不可能成為傳統新聞報道的主體內容或新聞報道的本身。然而在社交傳播特別是移動傳播時代,新聞“細節”也在發生改變。

以社交為目的的傳播意味著,人們談論什麼內容並不重要,更重要是和誰談、談什麼、怎麼談、談多久,所謂“交談是王道,內容只是談到的那個事。”[3]因此,對於社交傳播而言,“信息並無好壞之分,更多取決於‘合適的信息’能否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人’面前。”[7]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角度看,由於用戶移動傳播過程中地理位置的變更,用戶消費場景相應發生變化,而場景改變意味著消費者對所處場景的關注大於對其他內容的關注,因此,場景成為專業新聞傳播者基於數據計算下“新新聞”關注的主要細節。而對於個體而言,關注他人所處場景所發的內容,及時回饋,加以評論、點贊,既表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系和信任,又可以進一步溝聯形成新的社交話題。正如有學者所言:“在社會化媒體傳播的環境下,傳播、轉發、分享、點贊的內容可能不是原有意義上的新聞,與新聞有關的場景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這樣的細節在原有的新聞視野下只是花絮——也可能成為輿論場中最熱點的新聞。”[8]

結語

從媒介發展的眼光看,“新新聞”的出現,實際是媒介不斷進化的必然結果。正如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所言,媒介進化不取決於任何別的因素,而是完全由人的需要主宰,人的生存發展決定著媒介的使用和發展。而“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浸透著人類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種新的媒介技術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一種全新的交流構型。”[9]從這個意義上看,“新新聞”同樣也是人類突破自身交流困境努力的結果,是對傳統新聞對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以及不同群體之間內部交往與外部交往功能不足的一種“補救”,是媒介進一步向人性化需要演化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英)亞當·肯頓.行為互動:小范圍相遇中的行為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2.

[2] 石毓彬,楊遠.二十世紀西方倫理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527.

[3] (美)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46+79.

[4] 劉勝男.算法時代“好內容”的變化[J].青年記者,2017(11下):5.

[5] (美)卡斯珀·約斯特.新聞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31.

[6](英)艾莉森·艾特瑞爾.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258-259.

[7] 徐志斌.社交紅利:從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中帶走用戶與收入[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46+48+71.

[8] 趙前衛,劉曉來.公共傳播視角下的社會化媒體微傳播[J].青年記者,2017(11下):39.

[9] 鐘晶晶.突破人類交流困境的努力:從媒介技術演進看博客的興起[J].新聞記者,2006(3):1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