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如何創新策劃黨報經濟報道

鮑阿瞳
2019年05月15日09:17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經濟報道在黨報的版面上歷來佔據著重要位置,特別是目前經濟面臨嚴峻局面的情況下,經濟報道更應該圍繞大局,發出前瞻性、權威性的聲音,為地方黨委、政府進行宏觀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同時提振上下爬坡過坎、克難攻堅的信心。

而要承擔起黨報主流媒體的這一使命和重任,必須在“政治家辦報”的前提下,做好創新策劃,寫出有高度、有溫度、有特色的經濟新聞報道。特別要在用心做好經濟新聞“規定動作”的同時,主動創新策劃“自選動作”。要既有鴻篇巨制的大手筆,也有精悍鮮活的小清新,既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匯,也有風味十足的特色餐,在全方位新聞創新策劃的實踐中,彰顯黨報的主流媒體地位。

一、系列策劃展現黨報強項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間,中國經濟社會風雲激蕩,改革發展等各項事業都做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

(一)圍繞改革開放主線,做深做足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是搞好黨報經濟報道的大課題

40年改革發展的風雨歷程,積累了多側面的發展經驗和實証案例,為黨報經濟報道提供了厚重的報道素材。但在媒體激烈競爭和信息碎片化的情況下,黨報等主流媒體怎樣保持定力、體現擔當也成為一個課題。隻有在頂層設計上,圍繞改革發展做好大手筆策劃,才能使黨報經濟報道保持高度,彰顯分量。

事實上,各級黨報在圍繞改革發展策劃經濟報道中,都有其重磅之作:從2018年12月18日起,《人民日報》頭版連續四天推出《邁向高質量發展這一年》系列述評,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從《風雨無阻,中國經濟穩中有進》《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亮點多》《改革開放,乘風破浪再揚帆》《民生答卷,枝葉關情暖人心》四個角度,展示了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攻堅克難、深化改革的豐厚回報以及人民群眾滿滿的獲得感。這四篇“實惠”的經濟類系列策劃,既磅礡大氣,又接地氣、鼓士氣,影響深遠。

“經濟運行上下半場交替的時間節點,正是觀形勢、謀發展的重要時刻。”《湖北日報》2018年7月18日在頭版“報眼”位置突出刊發《我省上半年“成績單”好於預期 GDP可比增長7.8%,快於全國1.0個百分點》,同時在頭版刊發了系列社論《站位全局,看清發展走勢——一論全力以赴打好全年經濟工作下半場》。在接下來的兩天,除繼續刊發系列社論《察形辨勢,看清深層次根源——二論全力以赴打好全年經濟工作下半場》《敢於擔當解決精氣神問題——三論全力以赴打好全年經濟工作下半場》之外,《湖北日報》打出“組合拳”,圍繞如何看待半年“成績單”,如何打好“下半場”,從2018年7月19日開始,連續三天推出了“透視半年‘成績單’”系列報道:《湖北經濟:轉折性趨勢開始顯現——透視半年“成績單”之一》《精准施策,引領經濟發展——透視半年“成績單”之二》《向著高質量跑好“下半場”——透視半年“成績單”之三》。4天時間,兩個系列策劃,6篇重磅稿件,以評論加述評的形式,多角度、多維度地總結了上半年經濟發展優勢與劣勢、成績與不足和下半年可持續作為與努力的方向。

這些重磅系列報道氣勢足、分量重,充分體現了黨報經濟報道的新聞挖掘能力和深度提煉能力。

(二)不惜濃墨重彩,組織大規模系列策劃是黨報的拿手“強項”

省級黨報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經濟工作的戰略思路,在周密研究策劃的基礎上,高起點、大手筆進行一系列重點經濟報道,特別是對重大主題,多採取統一調動採編力量、不惜重要位置和版面的做法,組織戰役性報道,重磅推出文章。這些報道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經濟報道已成為各級黨報重要版面的“點睛”之筆。

自2018年10月18日起,《河南日報》重磅推出大型全媒體系列特刊“出彩中原40年”,梳理展現了河南省改革開放進程中最具典型意義和時代特征的改革舉措。“出彩中原40年”全媒體特刊每期以一個整版篇幅呈現,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期,共40期,如《國企改革,從負重前行到輕裝上陣》《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原騰飛,從“大地”到“雲天”》《中原糧倉:從“保飯碗”到“興廚房”》等,均以“口述歷史講故事”的方式,通過親歷者的感受、研究者的總結、傳播者的講述,還原重大事件,詮釋改革精神、折射偉大時代,可謂氣勢磅礡,聲勢浩大,鼓舞士氣。

除站位全省格局的系列經濟報道,“出彩中原40年”系列特刊的“姐妹篇”,又以另一視角點亮出彩點:《激情四十年═豪邁新時代——中原追夢》系列特刊,聚焦河南省18個省轄市,以專訪各省轄市委書記文章開篇,以4個新聞版緊隨其后,和若干個形象版組合,全方位展現18個省轄市在民生經濟、科技創新、樣板工程、特色發展、脫貧攻堅等領域的成就和展望,大篇幅、大制作、多側面聚焦各市的經濟亮點,在傳播效益、經濟效益上取得了“雙豐收”,使經濟報道在拓寬視野的前提下,更有深度和厚重度,在把握經濟發展脈動、為經濟發展搖旗吶喊的實踐中,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三)具有強烈沖擊的版面設計,是經濟報道展現力度的重要環節

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系列策劃,一般都分量重、容量大、字數多,體現到黨報版面上,必然佔據重要位置和相當篇幅,必然在版面上給予突出和強化,失去和弱化版面語言的強勢,再有分量的新聞策劃也會大打折扣。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次日各大媒體都在突出位置對大會進行了報道,特別是各級黨報對大會報道的版面處理,可謂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堪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數黨報不僅在一版突出呈現,還以跨版的形式,顯示強烈的版面視覺沖擊,起到了很好的版面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到,隻有黨報才能充分展現40年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和恢宏氣勢﹔隻有這樣的版面氣勢,才能和祖國40年的風雲變幻相映生輝。

二、貼近民眾講好感人故事

經濟新聞報道因為涉及的領域較為專業,多體現為政府、專家的視角,表現出宏觀和專業的報道特征,“‘國家敘事’和‘專家敘事’居於強勢地位”[1]。然而,隨著經濟對社會生活的滲透和普通民眾知識水平的提升,經濟新聞報道不再曲高和寡,媒體的大眾化要求經濟新聞報道貼近民眾生活,於是,經濟新聞報道的話語權開始旁移,經濟新聞報道的民生場域逐步形成。那些枯燥無味的套話和“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痼疾正在被摒棄。通過講好感人故事,增強帶入感,傳遞同理心,正在成為黨報做好經濟新聞報道的共識。

(一)故事和形象的魅力,最有說服力,最能吸引人

美聯社特寫新聞主任布魯斯·德西爾瓦說:“研究顯示,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鬆,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過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2]

可見,好新聞與好故事密不可分。2018年10月15日《河南日報》刊發的《“無臂羊倌”奮進記》,對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對文字的詮釋貼切到位:“圓臉、光頭,面色紅潤、眼角帶笑,兩臂處空空蕩蕩、腳底下步履生風,單薄的身軀裡,似乎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殘疾人能從牽著兩隻羊,到成立養羊合作社﹔從望而生憐的“無臂羊倌”,到交口稱贊的“脫貧頭羊”,文章對這個“傳奇人物”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令人想要探其究竟的伏筆。鏡頭轉向“羊倌”曹建新過往的經歷,以時間軸的形式,從生活所迫的年幼賣羊,到脫貧攻堅政策對他的扶持,再到摘掉“貧困帽”、甩掉“低保戶”﹔從養羊的“獨門絕技”,到“補齊”文化的短板﹔從“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幫扶鄰裡、鄉鄰……無不是感嘆和佩服。不禁讓讀者想到一句網上流行的話“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黨和政府幫了我那麼多年,我也應該為大家做點貢獻。”曹建新說,“我准備把村裡的貧困戶走訪一遍,能幫一家是一家。”此時,這位“無臂羊倌”,背影真的無比高大,確定過眼神,他就是那個“無臂巨人”。

(二)創新故事寫作手法,讓故事更生動、形象更鮮明

新聞寫作要擺脫固有套路,把故事寫生動,把人物寫鮮活。吳金印是大家熟知的老典型,有關他的新聞報道數不勝數。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怎樣寫好這位老典型的新故事呢?《河南日報》2018年11月12日刊發通訊《吳金印的人才經》,講述吳金印在“招人才、引智慧、創新發展”上的新思路、新形象。文章一開始就呈現出了衛輝市唐庄鎮的一家高科技企業的科技含量:“在機器轟鳴聲中,細小的聚酯顆粒眨眼間變成薄膜,再經過縱向橫向拉伸,以每分鐘500米的速度向前飛奔打捆……”同時,用佔全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這家企業發展的故事。“我們公司很努力很有前途,請多為我們宣傳!”69歲的公司技術團隊成員、日本專家奧本康寬的這句話,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而這位“老大爺”恰恰就是吳金印所在的唐庄鎮重視創新發展、全力招攬人才的結果。之后,文章又用相當的篇幅記述了唐庄村民以土地入股,與周口市楸樹研究所的楸樹研究專家郭明、張素改合作建設楸樹基地的故事,兩位專家結緣唐庄的牽線人同樣是吳金印。這種用故事反襯人物的寫法,可謂獨辟蹊徑。兩個故事的娓娓道來,老典型吳金印尊重人才、關心人才的新形象,也隨之躍然紙上。

文字的缺點是沒有圖像那麼直接,但這也恰恰是它的優點所在,用講故事的心態所累積的文字能夠“關閉”讀者的眼睛,解開短視頻時代用戶塵封的想象力,而文字的魅力這時才會真正顯現,並發揮到極致。一篇能用心體會、用腦聯想的文章,也必定會抓住讀者的心。記者採寫新聞,核心在於能否賦予新聞“干貨”特有的“風味”,而這道“風味”就恰恰是讀者所在意或是尋找的那個模樣。

三、以用戶思維 迸發融合火花

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互聯網時代,黨報更要有“用戶思維”,讀者即是用戶,用戶亦是讀者。讀者的“閱讀習慣”則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閱讀習慣”則取決於一個媒體提供的內容是否“與我有關、對我有用、引人入勝”。與“不深不淺、不痛不痒”相比,黨報經濟報道的“用戶思維”,就是“利於閱讀,滿足需求”。

(一)全媒體視野下的新聞報道策劃,不僅要滿足受眾需求,更重要的是媒體傳播理念的更新

全媒體時代單一媒體手段已經完全滿足不了受眾需求,隻有全方位關注、多手段運用,才能贏得受眾青睞。當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以有效的新聞信息內容為宗旨,以新興技術為輔助,實現信息的高速傳播與利用”[3]。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體特別是黨報,既要提供多渠道、多手段、多樣式的公眾資訊,又要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媒體融合將會以排山倒海之勢,進入媒體和受眾視野所及之處,並且深入到“科技的融合、所有權的融合、策略的融合、結構的融合、信息採集方式的融合、表達方式的融合”,甚至達到“戰略融合、操作融合、文化融合”的層面。可見,媒體融合不僅是淺層次的媒體手段的豐富,而且是新舊傳播理念的撞擊和博弈。隻有從戰略層面弄清媒體融合的內涵,才能使主流媒體特別是黨報真正迸發出融合的火花。

(二)有序調動多種媒體手段,把新聞資源吃干榨淨

“吃干榨淨”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是一種美好理想,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有了全媒體的多種手段,使“吃干榨淨”新聞資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2018年11月13日,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動員大會召開,制定了“五年增綠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小目標”。圍繞百姓和讀者關心的話題,《河南日報》及時推出觀察型報道《金觀察丨“森林河南”建設會有哪些大手筆,建成后是啥模樣?六大規劃亮點看過來》,梳理了森林河南規劃的六大亮點。為保証時效、獨家和傳播力,文章由《河南日報》客戶端首發,次日在紙媒刊發,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瞬時幾何級裂變傳播的優勢,一時之間,在網上刷屏,各門戶網站、資訊平台也紛紛轉發。就文章本身來講,在行文和形式上相較於傳統紙媒思維的報道有所突破:碎片化的梳理形式,將規劃要點亮點進行了篩選和重組,非常符合新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與以往整片規劃的羅列摘抄相比,文本更注重用戶思維的呈現。讀者可以因為某一篇、某個系列報道而關注發布該報道的媒體,從而逐漸形成一種“閱讀習慣”,或是成為該媒體的“忠粉”。黨報有“溫度”的經濟報道,使其更具親和力,進而也更具號召力。

當然,對於這樣重大、關注度如此廣泛的新聞事件來說,黨報發聲隻有一篇觀察類稿子當然是不夠的,及早動手策劃挖掘媒體融合、用戶思維的合力,才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早在會議召開之前,一個由6人組成的記者攝制小組就前往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民權林場,探訪這個被稱為“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的申甘林帶和在那裡工作奮斗的百名工作人員的點點滴滴。2018年11月14日,《再訪商丘民權林場:走綠色路 享綠色福》的“視頻+文字”稿件隆重推出,受訪者面對鏡頭講出“河南塞罕壩”的綠意變化,配合生動、朴實的文字,讓這則報道既飽滿又溫情,讀者對森林河南建設的深層理解和感官體驗都因此得到了升華。

在當前紙媒面對新媒體挑戰的大背景下,黨報怎樣站穩腳跟並且發揮更大作用,創新策劃可謂提升競爭力之良策。氣勢足、分量重、味道鮮的經濟報道,必將依然是黨報重要版面的點睛之筆。有了上乘的新聞產品,加上多媒體手段的創新合理運用,便可以不變應萬變而存焉。

參考文獻:

[1]戴維.經濟新聞應關注民生[J].新聞窗,2008(1).

[2]杰裡·施瓦茨.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157.

[3]張富強.互聯網思維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J].記者搖籃,2016(1):61-62.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