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媒體視閾下公民新聞傳播亟待崛起
摘要:為研究在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基礎之上公民新聞所展現的機遇和挑戰,採用文本研究與用戶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在對“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新興新聞終端活躍用戶的隨機採訪下,剖析其新聞在理性生產、流通的各關鍵環節之后,研究認為,新媒體時代公民新聞亟待拓展為以下幾個方面:新聞時效性和傳播范圍擴張的空前“加速”,賦予了新聞時效性以更深層次的含義﹔徹底顛覆既有的媒介生態,其影響已從廣電媒體擴展到了網絡媒體﹔新媒體公民新聞范疇中,“用戶”的觀念取代了傳統的“記者”“編輯”和“受眾”﹔而同時,公共媒體與公民新聞的邊界更加速消融。當下的新媒體技術革新的不僅僅是公民新聞的生產傳播流程,更深遠的影響是基於新媒體技術特點和公民新聞的拓展領域,而催生出新形態的、典型的新聞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公民新聞﹔媒介生態﹔傳播主體性
一、新媒體與公民新聞
新媒體的出現自然加速了傳遞,速度快、范圍廣,順勢而起的是網絡分享的蓬勃發展。分享行為從過去面對面的實體交流,慢慢轉為在線交換,信息、知識、創意源源不絕自各地匯集於網絡,平凡如你我都是網絡資源的分享者、產制者、接受者。而像是P2P、串流(streaming)、GPRS、推薦引擎算法等奠基於網絡的技術擴展到手機的網絡應用,更拉大了分享的范疇及形式上的多樣性。網絡在此扮演一個中介的角色,卻主導著各種顛覆傳統的傳播型態。新媒體賦與人們參與媒體的能力與機會,更明顯的是在群體智慧的體現上。法國學者萊維在1997年出版的《賽博文化》一書中提到“新媒體的‘新’是在於知識更復雜關系的創造”,即“信息洪流(information deluge)”的創作。“全球信息領域將不再有整體觀點或中心支配的優勢,信息傳受關系的轉換是必然且無可避免的。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信息透過各碎片化社群來創造,是一種智能的集合。”[1]
受眾的參與也是定義新媒體時代重要的關鍵,互動性的增加、新聞信息產制與接收者間擁有更多對話與交流的機會,此時的受眾從以往被動的消費轉變成主動參與媒體,並且自己創造內容,微博等新被稱為是“自創式”媒體,與自印刷術發明以來所稱的大眾媒體相區別。新媒體的用戶不再只是被動地消費媒體,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生產、創作各類形式的內容中。
公民新聞提供民眾一個積極參與公共事物、關懷社會的起點與途徑,能與受眾雙向溝通,而非單方面的給予信息。它的成熟與穩定發展不論對新聞業本身或社會都將產生巨大的幫助。在新聞學層面,公民新聞報導具有深度而真誠,不像一般報導只是事件的陳述,公民記者也可以藉此重新認識他們的周圍的社區,而非隻透過大眾媒體的觀點。
二、新聞時效性與傳播空間范圍的更新
速度已經成為當前全球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的議題。德國社會學者哈特穆特·羅薩[2]提出加速(acceleration)的觀念,他認為“加速”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成為現代性的核心元素,也是理解當前社會結構改變的關鍵概念,他將時間因素視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因技術改變了時間的節奏,也改變了社會生活步調。加速分為三種:技術上的加速,例如交通與傳播科技的進步﹔社會本身變化的加速,例如各種政治、文化等觀點的認知變革的速度﹔第三是日常生活節奏的加速,也就是行動和經驗的速度加快、壓縮。
各種信息大量數字化,快速傳遞,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和新科技發展的當下,受眾篩選信息,已經有了新的方式,改為透過社交網絡與聚合性的新聞網站,找尋“過濾后的信息”或有興趣的信息,於是公民參與式的新聞報導也形成趨勢。對許多使用者而言,“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媒介只是一個更加便捷、精准的發布與分享的網絡空間,因此即便“今日頭條”明確將其定位為“中立”、“無價值觀介入”的信息推送平台,仍舊能看出其運營動機——“個人分享動機”與“組織信息發布動機”。
新產品、新科技的出現難免沖擊舊有的產業,傳播媒體交替、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媒體業在這波新舊相互較勁、搶食市場的競爭中顯得格外激烈。面對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傳統的老媒體諸如報紙、電視等,開始時多採取抗拒或反彈的態度,仍然堅守傳統的方向策略,直到新媒體逐漸發揮其影響力,在全球各地掀起一陣旋風,舊媒體市場被瓜分,多方面皆出現競爭力不足的警告。以電視、廣播頻道起家的公共媒體也無法置身於這一場新與舊的戰爭之外。當幾乎所有媒體積極結合網絡、數字通訊等新媒體以擴展市場、維持競爭的同時,公共媒體逐漸感受到生存的危機。除了新媒體的來勢洶洶,頻道增多,觀眾趨於分散,也擠壓了公共媒體的生存空間,這種情況在數字化后又更趨明顯,特別是對公共媒體勢力還未能與商業媒體抗衡的國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硬戰。在多頻道的環境中,雖然總體收視持續上升,但由於分散在各頻道,觀眾反而趨向碎裂。
三、公共媒體與公民新聞的意義彰顯
公共媒體和基於新媒體的公民新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極為類似的,它們都具有彌補媒體的商業訴求而帶來的失衡、主流新聞不足的功能所在,從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以及不同操作模式著手,創造思考的多元化、使意義更完整、質量更優良。事實上“今日頭條”平台是一種公民新聞服務,比較有公眾的性質。在作為公民新聞屬性的今日頭條尚在發展的階段,公共媒體的存在能夠協助其持續、健康、穩定地成長,而公共媒體的公共服務范疇亦能透過公民新聞得到擴展與實踐,兩者相輔相成。公共媒體應該要在人民利益和社會服務兩方面擴展影響力,不能隻局限在目前的作法,而公民新聞正是當今能夠讓公共媒體擴大公共服務范圍的一個新的方式。
即使在自媒體爆炸的今天,筆者認為公共媒體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與價值。它必須協助人們使其不致在“眾聲喧嘩”的自媒體裡迷失,必須幫助人們厘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找到合適的信息。它也必須培養人們多元的價值觀,而不是在一言堂裡隨波逐流。發展公民新聞是實踐上述目標的方式之一,也是公共媒體當仁不讓的任務以及使命。公民新聞與公共媒體有著密切的關聯。公民新聞的發展能夠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擁有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新聞自然能夠順勢開展﹔而公共媒體,正背負有創造公共利益與塑造公民文化的使命。即便在今日多頻道、多媒體的時代,公共媒體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並且縱使現今許多公司、團體、組織或媒體已經在進行一些公民新聞的推動,公共媒體仍然值得為公民新聞的發展而努力,使社會更趨圓滿,也在擴大公共服務的影響力與范疇。
另一方面,現處於自媒體多且繁雜的時代,社會更需要一個主流價值觀傳播、非以獲利為目標的媒體,公共媒體為當今立場偏頗、言論激烈極端、重口味的媒介生態注入清泉,提供受眾另一種選擇,也協助其厘清報導真相與多元角度的思考方向。然而公共媒體發展至今也面臨一些困境,主要來自商業訴求與新媒體兩者的雙重沖擊,公共媒體勢必要做出相當程度的調整與改變。
四、結語
以移動互聯網為首的新媒體浪潮已經席卷世界,傳統電視勢必轉型,美國PBS曾為加強新媒體的各項發展,增設首席內容總監CCO(Chief Content Officer),負責新媒體服務以及擴展新媒體服務內容。南非、芬蘭等國也有類似的計劃,顯然結合新媒體以強化競爭力已經成為重要的經營策略。因此,無論是轉型為新媒體,還是結合新媒體改造傳統媒體的諸多屬性,都無一例外地將新媒體時代公民新聞這個趨勢作為自己媒體企業、媒體屬性甚至媒體本質等方面所發力的主要方向,而這裡講的公民新聞又不斷放大著自己的諸多特征,以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甚至為新媒體時代裡新聞業的狂飆猛進而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羅新星.公民新聞:人人都是記者——基於新聞從“報道”到“共享”的思考[J].社會科學評論,2009(12).
[2]劉海濤.自媒體時代公民新聞初探[J].當代電視,2017(3).
[3]周文琦.新媒體時代的微博與公民新聞實踐[J].傳播與版權,2017(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