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5期

口語傳播視域下主持人在不同語境的角色定位

馮夢園
2019年06月19日08:3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口語傳播視域下依照不同的情景,將傳播范疇由內而外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小團體傳播、公眾傳播、大眾傳播,在一系列傳播過程中根據語境人們會進行角色轉換,出現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節目種類紛繁復雜,節目主持人身處不同語言環境會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本文則將以口語傳播理論為支撐,以《朗讀者》節目中的主持人董卿為例淺析主持人在不同語境下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口語傳播﹔董卿﹔朗讀者﹔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00-03

一、“+”模式構建的不同傳播語境

《朗讀者》是由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主持人董卿擔任制作人,節目以情感帶動朗讀的方式,選用最精美的文字,用最飽滿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意義,從而達到以情動人,以文化教育人的作用[1]。《朗讀者》第一季播出之后便受到了大家的好評,第二季已經播完,總播放量更是突破了7億。在節目呈現方面,《朗讀者》不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而是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這種“+”的模式構建出了不同的傳播語境,使得節目層次分明,層層遞進。

《朗讀者》中分別有兩個不同的空間,一個是主舞台,另一個是訪談室,連接主舞台和訪談室的是一扇大門。這兩個空間呈現出了節目中不同的內容,板塊與板塊之間既分離又聯系,巧妙地將不同的內容整合在一起。“訪談”、“朗讀”和“輕解析”的板塊就是在這幾個空間之中進行轉換的。

主持人首先從大門中走出來,用一段深情地開場白介紹本期主題,這是一種介紹性的演講,也就是公眾傳播的過程。接著緊接著董卿將會邀請出一位朗讀者,配樂響起時走入大門背后的訪談室,一對一地採訪朗讀者,這一過程就由公眾傳播語境轉變為人際傳播語境。訪談后,朗讀者與主持人一同走出大門來到主舞台,為觀眾獻上了一段深情朗讀,這時候由人際傳播轉變為公眾傳播。朗讀結束之后,主持人將會針對朗讀者所朗讀的片段發表解析,起到對整個朗讀升華和總結的作用,又一次回到了公眾傳播語境下。當然,由於《朗讀者》的節目性質,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這一系列的傳播都建立在大眾傳播的語境下[2]。

可以看出“+”的模式讓節目層次豐富多彩,隨著空間的變化,構建出了不同的傳播語境,主持人角色也就進行了轉變,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隨之出現。

二、制作人角色——樹立節目認知

自我傳播是一切外在傳播的基礎,人需要通過自我傳播構成對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種認識,賦予社會感知和行為的連貫性。董卿在《朗讀者》中首先“扮演”的角色就是節目制作人,主持人在成為節目制作人之后能夠更好地形成對於節目的認知。口語傳播過程中,心理過程十分重要,這標志著一個主持人是否在開口前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從認知構建理論中告訴傳播者需要注意傳播過程中的全方位認知,這種西方電視節目採用的“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需要從各方面統籌安排,全程參與節目制作,這會讓主持人提升節目的認知,從而游刃有余。例如董卿在節目中有肩負著引導受眾和向受眾提供信息的使命,成為節目制作人的她能夠更好地加強與受眾之間心理和感情上的溝通和交流。每一期節目,董卿並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誦出開場白,當了解節目的目的主旨之后她能夠靈活運用語言,向受眾傳遞直接有效的信息。此外在每一次訪談前,董卿會充分了解嘉賓的信息,進行內部口語的編碼和解碼,從而能夠熟練地運用語言,與訪談嘉賓進行積極互動,做到有問題問,問到點子上。

反觀其他的一些電視節目,由於主持人沒有參與或者很少參與節目的策劃,對於節目的流程和創造意圖都不了解,才會導致節目在錄制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從而影響傳播效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