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災害事件傳播的難點與策略

熊 萍

2019年08月29日09:0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引言

災害事件是指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突然發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或環境污染的意外事件。近年重大突發災害事件頻發,如2017年7月我國南方多地爆發洪澇及泥石流災害,部分地區水位超過歷史警戒水位最高點﹔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9日新疆精河發生6.6級地震。這些災害事件涉及面廣,具有突發性、危害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網友關注度高,輿情沸點高,新聞如何報道?輿情如何處置?這關乎地域形象與發展,也檢驗著媒體及政府的信息傳播能力和輿情引導能力,處置得當,將穩定人心,促進救災工作順利進行﹔處置不當,則負面影響呈幾何效應,催生的次生輿情將進一步挫傷災區的精氣神,讓救災工作雪上加霜。新時期網絡化帶來一系列機遇和挑戰,本文將探索主流媒體災難報道與輿情的新路徑。

一、主流媒體災害事件報道及輿論引導的難點

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自媒體的快速化、碎片化、娛樂化、情緒化沖擊著主流媒體的傳播,擔任輿情引導職能的主流媒體面臨的困難頗多,有的陷入“老辦法不靈,蠻辦法不行,新辦法還不會”的能力恐慌中。主流媒體在災害報道中遭遇的難題主要有:

(一)傳播理念上:內容生產、產品運營、輿情引導等思想觀念滯后

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在傳統媒體的運營慣性中養成了“我是中心”的傳播心理,部分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推廣、受眾引導等理念還處在傳統媒體時期,仍保持宏大敘述的創作方式和先生產后消費的線性、單向運營模式,對新時期受眾心理需求與變化把握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技術、新平台,融合也處於表面化、形式化,傳播缺乏針對性和感染力,信息靜態、失靈、堵塞,與當前飛速發展的網絡傳播現狀割裂。如2017年某地火災報道,採用傳統的報道習慣和格式,263個字的消息中,165個字介紹“領導的重視”,對公眾最為關心的事故原因和傷亡情況隻用“暫無人員傷亡,事件原因正在調查”14個字敘述,引發“當長不長,當短不短”“中靶不中環”的輿論評議。

(二)傳播渠道上:渠道、平台優勢已去,受眾流失,主流地位受到沖擊

網絡時代的到來伴隨著技術的革新和傳播方式的更新,如今自媒體信息在網絡中霸屏,信息流動“圈群化”,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和信息載體優勢已去,受眾不斷流失。社交媒體、自媒體的盛行與活躍對主流媒體的傳播效果及輿論引導的實現已經形成明顯沖擊和阻礙。主流媒體若固守成規不創新內容和方式,不開辟新的傳播渠道、平台,將在信息洪流中被解構,由“大眾”弱化為“小眾”。

(三)傳播內容上:選題、對象等同質化,同題報道多,吸引力不足

災難報道不宜渲染災情。當前主流媒體主要圍繞抗災與救災做文章,報道對象多聚焦在主管領導、救災戰士、志願者、受災者。報道對象本身的特點增加了傳播難度,尤其對創新傳播提出了高要求,如選題、對象、內容同質化、單一化現象明顯,同題報道多,“喪事喜辦”類作品多,不少作品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引發網友吐槽不斷。同題報道要做到“守正出奇”有一定的難度,記者若不深入下去,則難以抓取“活魚”。

二、主流媒體提高災害事件報道及輿論引導水平的對策

(一)以受眾為中心,樹立“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傳播理念

新時期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拓展了新聞報道的平台,也帶來傳播觀念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並建構了新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格局。突發災害事件報道應更多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普通人”以及“為普通公眾服務”的相關信息在網絡裡應該有充分的表達空間。

1、精准報道:公眾最關注什麼,媒體就報道什麼

何謂“精准”?精准即准確、精確。災害報道,主流媒體應力爭做到“網民最想知道什麼,網民最關注什麼,媒體就及時提供什麼。”比如2017年7月6日湖南抗洪報道,瀏陽河隧道嚴重積水造成京廣線140余輛高鐵停運,將經過此地的游客極為關注列車開通時間。當地媒體快速反映,跟蹤動態,滾動發布消息,如“紅網”在停運當日深夜22時快速發布《最新!京廣高鐵瀏陽河隧道恢復通車啦》,網友獲悉列車恢復通車短消息,及時調整行程,增加了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又如7月4日靖港鎮干部在救災中態度漫不經心,“抽煙、嚼檳榔,女子幫其撐傘”的視頻在微博、微信中快速轉發,影響極為惡劣,引發不少網友吐槽,社會關注度極高,有網友回帖“長沙官員好大的官威”、“悠閑自得,丑態百出”,“自己打傘到底有多難”等。突發輿情后,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調查,第二天(7月5日)在當地政務微博公布真相,第三天(7月6日)清晨各媒體轉發,如紅網刊文《望城紀委給予“女干部撐傘嚼檳榔”社區主任黨內嚴重警告》,瀟湘晨報刊文《望城通報靖港鎮干部涉網輿情事件處理結果》。網絡回應內容簡明扼要,陳述事實,指出問題,檢討不足,公布處置結果。事實真相為:當地一位村民不聽防洪干部勸阻執意返回家園被洪水圍困,被救出后責怪干部並損壞防汛帳篷,鎮紀委書記在現場解釋,社區主任卻漫不經心抽煙嚼檳榔,臨聘女子幫其撐傘。區紀委決定予以該社區主任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該處置讓網友感受到政府在大災之際的政治敏感、行動效率和對公眾的謙卑、認真的態度,以及全心全意為災民服務的為政理念。

2、服務性報道:公眾最需要什麼,媒體就提供什麼

服務性報道主要包括防災減災知識、救災補償政策、流言澄清等報道。這些信息增強了公眾對媒體的依賴性,而這種依賴性又將轉為強大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如2017年8月九寨溝地震發生后,今日頭條聯合央廣“中國之聲”發布“地震尋人服務平台”,截止9日10點,雙方平台發布尋人信息2500多條,共有50多人通過該平台與親友取得聯系。①又如2017年7月湖南抗洪報道,當地主流媒體“新湖南”設置專欄“防汛服務”,滾動刊發公共服務類信息,提供洪災中的衣食住行注意事項﹔“瀟湘晨報”發布“湖南為每位居民購買大災保險”信息,其閱讀量超過百萬,人民日報官微進行了轉發﹔“星辰在線”滾動發布《洪災過后如何做好飲用水和家庭環境消毒》等信息提示公眾。災害發生,謠言最容易成為朋友圈“最大的災情”。主流媒體應主動設置議程,認真調查,澄清事實,理直氣壯進行反擊,擺脫被動局面,引領輿論導向。如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發生后,網上真真假假消息甚囂塵上,謠言、假圖滿天飛。9日早上9點“中國青年網”及時發文《天災面前,不要讓謠言帶來次生傷害》,10日百度搜索“九寨溝、地震、辟謠”,相關信息達到1440000條。2017年湖南洪災報道中,“紅網”開設了“抗洪救災辟謠區”,針對“自來水被污染”“瀏陽河決堤”“地鐵進水”“萬達廣場段路面開裂”“湘江一橋封閉”“望月湖被淹”“寧鄉泥石流滑坡50人被埋”等謠言,第一時間核實情況,及時發布辟謠消息,讓真相趕跑在謠言前面,辟謠信息總計達30余條。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公布真相,澄清謠言,晴朗了網絡空間,也穩定了人心,維護了救災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充分運用先進技術,多元融合報道,拓展新聞影響面

1、媒體融合與新技術

媒體融合發展是當前鞏固與壯大主流媒體的戰略舉措。所謂媒體融合即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趨勢。筆者以為融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媒介平台的融合,如媒體總站和分站的融合,PC端和移動端的融合、不同媒介平台的融合,實現全業態傳播、全方位解讀、全平台覆蓋﹔二是載體、方式、手段等技術的融合,即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直播、動漫等有機組合,從網頁到論壇,從微博到微信,多元與互動,鏈接與分享,使用數字技術,虛擬技術、大數據統計,讓嚴肅的災難新聞生動有力起來。三是“人”的融合,社會公知、權威人士、學者專家、一線記者、基層百姓等紛紛進入版面、畫面、網面,展現災情與救災全貌。

目前媒體使用的新技術主要有:(1)說唱Rap。Rap即在機械的節奏聲背景下,快速地說唱一連串押韻的詩句﹔(2)H5頁面。H5是指第5代HTML,所謂HTML即“超文本標記語言”的英文縮寫,H5頁面可以包含圖片、鏈接,甚至音樂、程序等非文字元素﹔(3)虛擬直播。“現場直播”已成互聯網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傳播方式,目前“虛擬直播”已悄然盛行。演播間沒有背景設計,通過現代數字化手段插入虛擬背景、舞美、動畫等元素,實時合成,其背景畫面逼真、美觀、豐富、動態,立體感強﹔(4)流媒體+微拍。流媒體特點為“邊傳邊播”,即媒體提供商在網絡上傳輸內容的"同時",用戶在另一端可以一邊接收信息一邊觀看,信息流動暢通無阻﹔(5)動畫+原聲﹔(6)微信+群聊等。

2、災害報道新技術的使用情況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災害事件報道提供了新契機,“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數據解析、多樣化互動、全媒體融合報道等讓嚴肅的災害新聞“搶眼、有張力”起來。如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發生7級地震,機器人編輯軟件僅用25秒自動編寫新聞《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全球首發,真實、客觀、權威,全文585字,內容詳實,兼具5張配圖。早在2014年3月17日,美國洛杉磯發生4.4級地震,《洛杉磯時報》編輯部機器人也曾用3分鐘發布地震新聞。②又如2017年7月湖南洪澇災害報道,當地媒體採用“網、報、端、微、視、屏”一體化全媒體融合報道。當地媒體“紅網”動用無人機、直升機等新型設備進行航拍,全景展現汛情面貌﹔採用H5頁面、虛擬直播、流媒體、動畫等新技術直觀生動再現災情﹔在全省各大高速出入口設置戶外LED大屏,在室內電梯口設置千余塊小屏滾動播報以“眾志成城戰洪峰,我們在行動”為主題的汛情。當地老媒體“三湘都市報”7月3日更是創新報道手段,在直升機上做現場視頻直播,對湘江長沙段水情進行空中報道,“傳統紙媒+現代直播”吸引了10余萬網友關注。③

(三)凸顯救災現場,以“硬信息、軟情懷”打造媒體權威性

1、信息“有力”,打造主流媒體權威性

何謂“有力”?有力指新聞作品具有震撼力,傳播力。作品要具有強大張力必須動人心弦,直指人心。與自媒體、社交媒體相比,主流媒體更具權威性、專業性。災害報道中主流媒體應更多在“准、詳、全、活”上用力,如2017湖南洪澇災害報道,“紅網”不惜版面、不計時段、不計數量,500余名記者共發出抗洪稿4517篇,網上總點擊量1.7億人次,僅微博平台,日均發布汛情30余條(即平均每小時1.25條)。(2017年7月10日統計)④又如“湖南人民廣播電視台”共派出360余名記者奔赴一線,截至7月6日全台5個新聞媒體14個欄目共播出稿件3200多條。⑤“星辰在線”24小時滾動推出新聞,截至7月11日共推送新聞報道1800條,圖片新聞4500余張,視頻新聞130多個,其中專題累計點擊量突破5300萬⑥,權威信息高密度、高質度的飛入尋常百信手中,起到了穩定人心、堅定信心的作用。

2、凸顯“現場與情懷”,將公眾注意力引向共同抗災

災害事件天然帶有負面情緒和態度,如何將公眾的注意力和情感態度引導到正面情緒上來,是信息傳播的難點。媒體可以通過報道救災現場典型人物及典型事跡,如展現英勇頑強、不畏困難、舍生忘死、樂觀向上、自救互救的抗災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團結精神,悄然形成引導力和影響力。如九寨溝地震發生后,新浪、網易、搜狐、鳳凰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相繼報道《父親遇難前砸碎車窗推出孩子》《危險來臨丈夫扑身護妻子》《你擋住飛石的那一刻 我決定嫁給你》等,感動無數網友。又如湖南抗洪報道,“紅網”先后推出《村主任巡查水庫失足遇難 最后一條微信仍在擔憂防汛》、《愛笑的崀山姑娘防汛殉職 青春永遠定格在29歲》、《國防科大150名畢業生連夜筑堤抗洪》、《安置點的晚餐:三個菜有肉》、《現場直擊:漵浦縣鏟車轉移被困群眾》等作品,篇幅短小、細節動人、內容鮮活,網民紛紛轉發,新浪、網易、騰訊等網站競相轉載。災害無情,新聞報道更要做到故事感人,充滿情懷,輿論引導不留痕跡。

總結

網絡環境下突發災害事件傳播及輿情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主流媒體必須與時俱進,結合現實不斷加強和改進理念、方法,抓住新形勢下網絡傳播的新機遇,克服受眾流失等新問題,以受眾為中心,樹立“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現代傳播理念﹔充分運用先進技術,多元融合報道,拓展新聞影響面﹔凸顯救災現場,以“硬信息、軟情懷”打造媒體權威性和親和力,形成正能量,保証抗災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作者系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新聞學教授)

注釋:

①楊衛娜:九寨溝地震輿論場8大特點.人民網輿情監測中心,2017年8月10日

②石燦:機器人25秒寫出九寨溝地震報道,記者這個職業還有希望嗎.刺猬公社,2017年8月10日

③郭輝 王玨:“三湘君”飛上天! 直升機空中直播長沙水情引關注.三湘都市報,2017年7月4日

④王詩穎:湖南媒體的“抗洪精神”:聞“汛”而動 傳遞責任與感動.中國文明網,2017年7月10日

⑤李國斌:湖南廣播電視台投身抗洪救災報道紀實:風雨同舟在路上.湖南日報,2017年7月10日

⑥“星辰在線”總編室上報數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