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策劃

新中國報業70年:探索、發展與轉型

2019年10月12日06:4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編者按: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報刊業已伴隨祖國走過70年風雨。70年來,報刊業從公營網絡的形成到走上法制化管理道路,再到報業集團的形成,直至轉型與融合發展,深深地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傳媒頻道特推出新中國新聞事業70年之報刊篇。

一、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后):探索中前進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發展報業作為保障人民民主權利,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各種形式,採取多種措施為報業發展創造條件。到1960 年的十年間,我國報紙增加了10 家,總數為392家。到1965 年,全國報紙數為413家。

1.公營報刊網絡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公營新聞傳播事業開始形成。在報刊領域,形成了以《人民日報》為中心、黨報黨刊為主體的公營報刊網。

人民日報創刊號(資料圖)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裡庄創刊。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各大行政區、省、直轄市黨委的機關報也逐步發展起來,截至1950年,全國各大行政區、省、直轄市基本上都建立了黨委機關報(其中各大行政區黨委機關報於1954年隨大行政區一起撤銷)。

·新中國初期的公營報刊,還包括工會、青年團、民主黨派、社會團體、人民軍隊、少數民族和人民政府職能部門主辦的報紙。

2.新聞總署的成立

1949年10月19日,新聞總署成立,作為領導與管理全國各類新聞媒介與新中國新聞工作的行政機構。

·頒布多項管理規定,對全國的報刊進行規范化管理。

如1950年到1952年間頒布了《全國報刊雜志登記暫行辦法(草案)》、《關於郵電局發行報紙暫行辦法》、《關於全國報紙期刊均應建立書報評論工作的指示》、《期刊等級暫行辦法》、《管理書刊業、出版業、發行業暫行條例》等。

·根據相關法規精神,明確全國各類報紙的社會分工事宜。

如1950年,新聞總署對不同報紙之間的分工合作進行了具體規定,劃定了公、私營報紙面向不同讀者以及報道內容的不同側重面。例如,《人民日報》讀者主要為干部和先進群眾,內容為報道國內國際主要時事、思想、政策情況等。

3.對報刊業務的探索與改進

·加強報紙聯系實際、聯系群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第一次全國新聞工作會議上,胡喬木指出,改進報紙工作,主要有“聯系實際、聯系群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個方面。

·學習蘇聯的報刊經驗

學習蘇聯的新聞經驗,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對新聞工作者的另一個有關新聞工作的改進要求,1954年初,以鄧拓為團長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訪問蘇聯,《真理報》、《莫斯科晚報》等俄文報紙版面被譯成中文。

·《人民日報》帶頭改版,全國報紙紛紛改革

1956年,中國報業大幅改革,《人民日報》在全國報界起了帶頭和榜樣作用。這年元旦,《人民日報》由豎排改為橫排,由繁體字改用簡體字。7月1日,《人民日報》改版。8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人民日報編委會的報告,要求全國報紙進行同樣的改進。由此,全國報紙紛紛改革,形成一股熱潮。

·報業調整結構、充實內容

我國從1960年起,連續三年處於嚴重困難之中,在此期間,全國報紙壓縮了數量,調整了結構(日報收縮、晚報加強),充實了內容(增強知識性、增加文化生活報道)。1964年10月17日,全國報紙對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報道,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

二、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以來):蓬勃發展

這一時期的報刊,與中國經濟保持同速增長。據統計,自1980年1月1日到1985年3月1日,平均每兩天就有一份新的報紙問世﹔報紙的發行量也急劇增加,發行量超過百萬的報紙比比皆是﹔此外,報紙廣告經營額也有大幅提升,1999年的廣告經營額就已達120億元。

1.報刊面向大眾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報紙轉變為刊登時事為主的、面向大眾的新聞傳播機構。真實、及時、客觀、講求新聞價值成為報刊的發展方向。

2.報刊種類多樣化

·“晚報”、“都市報”風起雲涌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現了“晚報熱”,全國各地晚報風起雲涌。在晚報越辦越多的情況下,新聞出版署把一些省城申辦的報紙批准為“都市報”,第一張都市報是《華西都市報》。都市報定位准確、積極進取、開拓創新,適應了市民的信息需求,形成了崛起之勢。

·經濟報刊大量出現

1978年后,出現了大量的經濟新聞報道,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經濟報刊的涌現。1979年10月,以報道經濟為主的《市場報》創刊﹔1981年7月《經濟參考》創刊﹔1983年1月,原《中國財貿報》改名《經濟日報》,成為以宣傳我國經濟建設為主要內容、以經濟戰線廣大干部和職工為主要對象的全國性報紙。

3.報刊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

1990年12月,新聞出版署公布《報紙管理暫行規定》,標志著報紙管理開始走上法制化道路﹔十四大前后,新聞單位開始實行“雙渠道、集中、分級”的管理體制,報紙開始接受黨委部門和新聞行政部門的雙重領導。

4.報業集團化出現

1996年5月29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正式挂牌,成為中國首家報業集團。1998年,新聞出版署批准五家報業集團,分別是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經濟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

目前,全國已有40 家大型報業集團,這些集團全年的經營收入大都超過億元,有的已達到20 多億元,有的僅靠廣告全年就能夠獲得十幾億元,甚至20 億元的收入。報業集團已經成為全國收益最好、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實踐証明集團化改革是媒體產業化道路成功的方向與模式,不少傳媒集團,通過跨媒體重組,整合集團內資源,使得媒體組合覆蓋面增大,經營效益直線上升,媒體品牌力提升。

5.報刊“上網”

1997年人民日報網絡版頁面截屏(資料圖)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學人》雜志正式通過互聯網發行《神州學人周刊》電子版,這是國內第一份上網的中文電子刊物。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電子報》捷足先登,成為國內第一家正式在互聯網上發行的電子日報。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網絡版進入國際互聯網,是第一家開設網站的中央媒體。同年11月7日,新華社與中國電信合作建立新華社網站。2000年,北京市9家新聞單位聯合組成的千龍新聞網聯盟正式成立。同年,上海市14家新聞單位發起主辦的東方網開通。

三、進入21世紀的報刊(2000年后):轉型、融合再發展

進入21世紀后,報刊雖保持了幾年的繁榮態勢,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紙報很快便進入衰落期。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報刊開始嘗試業務轉型與融合,進而有了新的發展。

1.傳統報業出現衰落

·報紙發行量大幅度下降

根據中國報協對全國65家用紙量大的報社2011年、2012年用紙量的統計數據來看,2012年比2011年用紙量下降了7%。報刊亭報紙銷售量也呈下降趨勢。據世紀華文對全國60個城市幾千家報刊亭的持續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報刊亭報紙銷售量同比下降11.51%,環比下降8.87%。2015年的報紙訂閱率下降幅度也達到50%,讀者流失情況嚴重。

《2017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2018年報刊出版總印數、總印張繼續降低。2017年全國報紙總印數362.5億份,降低7.1%﹔總印張1076.2億印張,降低15.1%。 2018年全國報紙總印數337.3億份,降低7.0%﹔總印張927.9億印張,降低13.8%。

·廣告收入“斷崖式”下滑

受新千年和加入WTO等有利因素影響,我國報紙廣告收入曾一度攀升。自2005年的“報業冬天”后,受經濟大環境以及新媒體興起的影響,中國報業又再次在2012年后遭遇困境,廣告收入大幅下降。

2012年,報紙廣告下降7.5%,成為唯一出現負增長的媒體。2013年報紙廣告刊登額下降8.1%﹔2014年報紙廣告刊登額下降18.3%﹔2015年廣告下降35.4%﹔2016年廣告下降38.7%﹔2016年的中國報紙廣告市場規模還不到6年前2011年的三成。據CTR媒介智訊的數據,2017年與2012年同期相比,報紙廣告降幅達77%。2018年報紙廣告的下降趨勢沒有得到任何改觀。1-11月報紙廣告刊登額降幅高達30.7%,廣告資源量降幅達到34.8%。如果與報紙廣告最高峰的2011年同期相比,2018年的報紙廣告規模已不足當年的七分之一。

2.轉型與融合發展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自2014年以來,媒體融合也成為中國報業發展的主旋律。

·從印刷發行到數字分發

近幾年來,許多報紙採用“網絡優先”“移動優先”戰略,全面布局新媒體產品體系。有的報紙甚至直接放棄紙質版,以“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戶端)為主陣地,在新聞生產這一核心領域進行全媒體轉型的探索。

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顯示,全國284份中央、省級、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主要報紙融合轉型進一步加快,自建網站或依托報業集團網站進行傳播的報紙佔比96.8%,報紙微博開通率為93.3%,微信開通率為98.2%,新聞聚合平台入駐率為95.4%,自建客戶端比率為90.8%(含自建報紙客戶端和報業集團/報社客戶端)。

·從點面結合到統分結合

報業出現了中央廚房“一次採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全媒體統籌運作、全鏈條統分結合作業形式,全面變革傳統的點面結合的採編作業模式,新聞生產方式煥然一新。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資料圖)

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為例,它是面向受眾、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內容生產、傳播和運營體系,是人民日報社“策、採、編、發”的大腦和神經中樞,也是報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平台。

·從滿足讀者到服務用戶

報刊在轉型過程中,全面加快大數據在報刊業務中的應用,深耕垂直細分服務,由讀者本位向用戶本位轉變。

利用新媒體轉型過程中,不少報刊把“讀者需求”放在首位,體現出服務受眾的導向。以泰州報業集團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微泰州”為例,它刊發的有關暴雪的三條信息,沒有簡單地原文照搬氣象部門和交警部門的信息,而是以讀者關心關注的視角,對信息從標題到內容都進行了二次加工。今晚8點以后,千萬別出門﹔泰州中小學幼兒園停課﹔東環高架剛剛封閉……這些都分別被寫入微信的標題,這三條信息的閱讀量都達到10萬+。

·從平面呈現到融媒體傳播

為適應移動傳播、社交傳播、視頻傳播趨勢,報刊的新媒體融合也趨向以圖像、視頻為主。基於移動端的互聯網直播將視頻、圖片、文字編碼的形式進行融合,可以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新聞現場的實時狀態。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開啟了“體驗式”新聞消費前景。

從2017年起,人民日報社融媒體產品實現井噴,平均每月產生1至2個瀏覽量過億的“網紅”產品。新華社推出《心中的牽挂》《答卷》《誓言》《那年,我們21》等50多個瀏覽量過億的重磅融媒體產品。

·從二次售賣到資本運作

報刊的轉型積極拓寬技術合作,有序實施資本運作,提高變現增值能力,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報刊企業的資本化運作出現了股份制改造與上市融資、並購、重組等情況。自2006年10月上海新華發行集團首先實現借殼上市,至今已經有多家報刊傳媒公司上市融資,一些出版企業、報紙網站實現了採編核心業務與經營性業務整體上市。

結語:

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年間,報業經歷了發展到衰落,再到轉型、融合發展,幾經波折。正如唐緒軍教授在《中國報業四十年的改革發展之路》中寫道:報業的興衰也是一個大時代的轉型期的一個部分,還處在動態的變化之中,下結論為時尚早﹔而報業的轉型則需要我們在更宏大的思維視野中,進行更任重道遠的探索和嘗試。

整理:趙光霞、宋心蕊、王楊(實習)

參考文獻:

1.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

2.李 軍《報刊融合發展實踐的啟示》

3.張建星《中國報業40年》

4.肖葉飛《新聞出版企業的資本運營:理論與實踐》

5.馮宏新《新媒體必須確立用戶思維 訪泰州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楊勇》

6.唐勝宏等《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7.鄭保衛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報業變革發展的歷程、成就及經驗》

8.唐緒軍等 《中國報業四十年的改革發展之路》

9.胡線勤 《中國報業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

10. 陳國權 《2017中國報業發展報告(完整版) 》

11、《2017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摘要版)》 

更多精彩策劃:

傳媒視線:三大關鍵詞看新中國廣播事業70年

從“第一次”到融合創新:新中國電視事業發展大事記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圖解:細數“長江韜奮獎”歷史上的十位獲獎“第一人”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人民日報老物件兒背后的故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