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四全媒體”如何為兩會報道賦能
什麼是“四全媒體”?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全媒體”的論述,深刻反映了媒體融合狀態下媒體進化的狀態和規律,從不同的維度概括了媒體的功能和作用。業界研究認為,全程媒體是指從事件的開端到最終的結果,媒體都能為讀者進行跟進報道﹔全息媒體是指信息的傳播方式不再是簡單的圖文,而是音頻、視頻等都在報道過程中得到廣泛使用,給讀者帶來全新體驗﹔全員媒體是指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擁有對事件的話語權﹔全效媒體是指媒體傳播的分眾化特征更加突出,能夠更加高效地對受眾進行傳播和收集信息反饋。綜合來看,“四全媒體”的發展,對應著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提升,這種內在聯系,在近年的兩會報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國內外新聞媒體進行新聞鏖戰的焦點。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步伐的加快,全媒體在兩會報道中大顯身手。探究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在兩會報道中的發展軌跡和作用機制,不僅對做好兩會報道,而且對媒體在常態報道中運用融合發展成果增強“四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中央廚房”到雲端對話
縱觀近年的兩會報道,尤其是中央 《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自2014年發布以來,傳統媒體的互聯網思維不斷強化,與新媒體融合共生的關系也越來越明顯,從探索、局部突破,到全面、深度融合,“四全媒體”賦能兩會報道的作用不斷顯現。
2015年,《人民日報》最早在兩會報道中搭建“中央廚房”,通過統籌推廣、內容定制、可視化3個團隊,形成了全新的內容生產流程和機制。同一年,中央電視台兩會直播視頻通過多終端、多平台、多語種同步直播,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客戶端合力推出“議政2015”新媒體報道﹔《光明日報》打造了融媒體平台《炫融特刊》,用文字、圖片、音頻等多種方式報道兩會。
可以看到,在早期的“中央廚房”中,全流程、全要素的覆蓋是基本要求,同步、可視化是其基本標簽。中央媒體的試水,為其他媒體帶來示范效應,除了電視媒體,報紙等媒體也紛紛開始兩會全媒體直播。例如,2016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派出40多人的全媒體報道團隊﹔2017年,《江西日報》名專欄《江報直播室》在京舉辦直播活動﹔2018年,《重慶日報》旗下15報6端4刊13網以覆蓋受眾人群逾億的規模,實現全媒體24小時不間斷播報……而2018年,《人民日報》兩會報道首次實現全流程五個“一體”,全社491名參會記者統一調度,特刊、報網端微編輯集中辦公,常態協調,實現了全媒體一體統籌、一體策劃、一體制作、一體分發、一體評估。
渠道和平台不斷豐富,新聞生產的速度不斷提高,發布周期不斷縮短,新聞的全天候發布得以實現。通過兩會報道實踐可以窺見,媒體一方面著力策採編發的生產流程再造,在信息實時、多向、互動傳播的前提下,確保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要做出快速准確響應﹔另一方面強調在不受時空限制的條件下全程記錄、同步傳播、實時調整。
2020年的全國兩會,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召開的一次特別兩會。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兩會通過網絡視頻方式來安排新聞發布會、“委員通道”、“代表通道”、“部長通道”等採訪活動,雲端對話、隔屏交流成為本次兩會的一大亮點。這也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理念得到了全面的實踐和檢驗。
技術加持 跨越時空
“四全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從根本上說,都與當代信息網絡技術息息相關。2014年的谷歌眼鏡、2015年的自拍神器、2016年的VR相機、2017年的直播雲台,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興起,2019年AI主播、AI機器人亮相,2020年記者採訪眼鏡升級到“5G+AR”,手勢或語音即可完成錄制、拍照、直播。
全息媒體更是物聯網、多維成像等技術的成熟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支撐的產物。如果說全程媒體是媒體融合發展早期試水並逐漸走向成熟的一種形式,那麼2020年的全息媒體體驗,則讓兩會報道體驗再次迭代升級。
疫情下的兩會,新聞的採集者和受訪者遠隔千裡,能不能面對面交流?身處異地,能不能同屏幕互動?這個設想,依托全息媒體技術,在2020年兩會全都實現了。新華社首次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講述代表委員的履職故事。訪談使用5G網絡傳輸和全息成像技術,讓身在異地的代表委員與記者跨越時空來“相見”,開創了5G時代遠程同屏訪談的先河。5G+全息+訪談,打破距離限制,實時交流暢通無阻。武漢距北京1000多公裡,乘坐高鐵需要四五個小時,而在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中,代表委員與記者“面對面”實時交流毫無阻礙。
5G網絡的千兆級超高帶寬和毫秒級的低時延,打破了極快的網絡環境和極短的網絡延時限制。AR虛擬全息投影技術讓“網上見”成為“面對面”,沒有了現場面對面採訪,通過AR虛擬全息投影技術等黑科技開展的“雲對話”“雲訪談”也給受眾帶來了真實的現場感。
我們看到,“5G+智媒”已經成為一些媒體特別是廣播電視媒體兩會報道“標配”。例如,黑龍江廣播電視台應用AR虛擬全息投影技術,呈現與真人等比大小的“全息主持人”和“全息代表委員”,打造“隔空千裡,促膝而談”的視覺效果﹔重慶廣電搭建虛擬演播室,將遠程視頻採訪和后期演播室技術融合在一起,邀請代表委員講述履職盡責的生動故事,既彌補了無法面對面訪問的缺憾,又保留了人物專訪的深度。
技術的加持,讓全息媒體從概念不斷走向現實,2020年實現雲端相連,跨越時空同頻共振。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及5G通信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出新聞報道新的平台和新的表現形態,通過產品、技術、平台的結合,使受眾能全面、准確、細致地了解新聞事件,並參與到傳播當中。
全員採集 多向互動
在早期的媒體融合中,全媒體的概念主要是指媒體的多重崗位人員參與到報道中,以形成不同產品。隨著報道形態的多樣、話語體系的豐富,“全員”的概念也在不斷拓展。
2019年兩會,河南省人大融媒體中心亮相,人員由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宣傳干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採編人員組成。雙方共同策劃選題,並且策動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所有媒體共同參與採編分發,推出的新聞產品深度、廣度都有很大提升。津雲新媒體推出互動H5《同唱一首歌 我和我的祖國》,以交互唱歌模式展現,聯合59家媒體參與,參與人次突破1000萬。
到了2020年的全國兩會,作為“四全媒體”之一的全員媒體日臻成熟,參與主體顯著增加,兩會現場記者一元主導模式改變,單向傳播轉化為多向互動、同頻共振。
2020年,湖北廣播電視台等16家省級媒體已經組建首個區塊鏈新聞編輯部,“我們一起拼”正變為技術賦能下的“新全員模式”。
全員媒體模糊了媒體機構各工種之間的界限,也逐漸打破了媒體和受眾的界限。隨著全員媒體的興起,媒體能不能引起受眾共鳴,激發參與發布熱情,已經成為影響產品傳播力的重要因素。
受眾細分 功能疊加
2016年起,時政熱點類的H5刷屏兩會“朋友圈”,頻頻被代表委員點贊。《人民日報》的《我的兩會秘密花園》、《浙江日報》的《一起找找政府工作報告裡的我浙元素》等產品,將嚴肅的時政新聞放到一個具體場景之中表達,用戶一邊刷著“朋友圈”一邊觀看了兩會內容,參與感十足。
多種媒體載體、技術的應用,讓媒體帶給受眾更廣泛的體驗認識和釋放更強大的效能,也讓“全效媒體”賦能兩會報道的作用在今年充分展現。
2020年全國兩會的創意傳播經典案例之最恐怕非“關於民法典的解讀”莫屬。《人民日報》推出的《當哪吒遇上民法典》,對民法典中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隱私權、高空拋物、高利貸、離婚冷靜期等問題用3D動畫短視頻表現,新穎有趣、通俗易懂,有意思、有深度﹔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的《從出生到去世,民法典草案這樣守護你》,以一個人的一生為線索,推出了一張長圖,講述了民法典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這座圖書館裡,藏著一本神奇的百科全書》《人生大沖關》《民法典“上新”,讓我唱你聽!》《漫點普法︱關於民法典,少俠你需要知道這些!》等產品,用萌漫、歌唱、游戲、動畫、情景劇等各種表現形式,讓不同需求的受眾秒懂高大上的民法典。
綜上所述,“四全媒體”理念正在全國兩會報道中被不斷地實踐和檢驗,既豐富了兩會報道的話語形式,又提升了受眾獲取新聞的體驗感、參與感。
集齊“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四大重要特征的全媒體,才是真正的全媒體,才能在融合廣度、深度上有突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